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化生态系统中的弱机制,如在传统聚落中给排水系统的引入,增加生态塘库、污水处理等生态技术,提高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为实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控:其一,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使生态系统尽量避免进入衰退期;其二,对生态系统平衡机制过程进行调控,调节增大阈值

6.3.3.1 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

当代环洱海区域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图6.32),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快速增长加快了传统聚落生态系统进入衰退期的脚步,环境对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

图6.32 大理市生产总值(1996—2017年)增长图

来源:根据《大理统计年鉴》整理

洱海水生植被退化明显,沉水植被退化严重,现有植被(8%~10%)不足以对藻类造成竞争优势;外来物种增加,特有物种消失,土著物种减少,不利于藻类水华控制;藻类的群落结构由绿藻、硅藻(20世纪50—60年代)演替为以现在的蓝藻占优势,适宜条件下,夏秋季(9—11月)蓝藻水华爆发风险较大[2]。畜禽养殖、农田面源、农村生活、城镇生活(含服务业)是主要的入湖污染来源,总氮污染负荷中4类污染源比例分别为19%、21%、19%和21%,总磷污染负荷中4类污染源比例分别为20%、22%、18%和20%;近年来,环湖旅游污染负荷增幅较大,2010—2016年环湖旅游总磷总氮排放增加5倍以上。

洱海流域北部片区奶牛养殖数量多,大蒜种植面积大,农田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负荷重;西部片区村落密集、蔬菜比例高、旅游人数多,农村生活、农田面源和旅游污染负荷重;南部片区城镇暴雨径流污染负荷重;东部片区旅游和水土流失污染负荷重。洱海流域主要河流、沟渠是入湖污染的重要渠道,106条沟渠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总氮浓度在2.0mg/L以上的沟渠有87条,浓度在1.0~2.0mg/L之间的有15条,1.0mg/L以下的有4条;总氮有明显的区域聚集现象,靠近下关镇郊区段,下关镇大庄村至中和段及喜洲至上关段较高。总磷浓度在2.0mg/L以上的沟渠有50条,浓度在0.05~1.0mg/L的有42条,0.05mg/L以下的有14条;总磷浓度高的沟渠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和溪至下关段,喜洲上段及海东有部分沟渠总磷较高。环洱海区域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洱海的污染,洱海内源沉积物氮、磷含量较高,高于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湖泊,释放风险较大,特别是在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情况下,对局部水域水质在关键时期(夏秋季)影响较大(图6.33)。

减缓发展速度,改善环境,保护洱海、改善水质、防控规模化藻类水华等环境生态的保护措施,是对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改善水质主要通过:停污——宾馆、客栈污水零排放;减污——三清洁、高效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塘库及缓冲带调蓄;截污——提速加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工程;净化增容——发挥湿地净化功能、高效节水、清水释污、恢复水生植物、恢复健康水生态。防控规模化藻类水华则包括:防治雨季冲击负荷,高效利用塘库系统,控制临湖区村落和农田污染,有效控制区域城镇溢流污染;水华预警与高效打捞,做好藻类水华监测、监控及预警,做好藻类高效打捞;科学调度洱海水资源。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及时调控,有利于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避免进入衰退期。

图6.33 洱海水生态环境与污染现状

来源: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宣传展板

同时,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法规等,约束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是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都是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6.3.3.2 增大系统的阈值

要使系统尽量延迟进入衰退期,要求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对生态支持系统进行不断地开拓和提升。也就是当系统以一定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不要危害生态承载力,即保持发展的持续性。通过协调传统聚落生态系统演化和发展的内在强机制和内在弱机制之间的关系,使强机制(增长机制)适当弱化,同时使弱机制(生态平衡机制)适当强化,以实现对发展速度和生态承载力的改变。(www.xing528.com)

1)内在强机制适当“弱”化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系统内在强机制的过速运转,即适当调节传统聚落生产消费系统的增长速度,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减轻对生态支持系统中资源的需求压力和污染破坏。强机制的弱化并不等于放慢发展速度,而是通过调整规模与发展速度,控制人口增长,改变产业结构,加速技术进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来建立一个适应、协调、持续稳定的城市增长机制,消除盲目高速增长和大起大落的失调性、非持续性。环洱海区域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促进环境生态良性运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生态系统内部的强机制。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却不容忽视。此时,将发展经济的脚步适当放缓,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逐步优化经济发展中各产业的生产方式,降低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发展生态产业,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

2)内在弱机制适当“强”化

这主要是指对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平稳机制进行适当调节。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因此,通过采用新技术等手段,如引入环境策略、生态修复技术等;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增强传统聚落生态支持系统的供给能力,扩大传统聚落生态阈值。如通过加强传统聚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排水、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能力,扩大传统聚落环境容量等重要的传统聚落生态阈值;通过自然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不断提高和增强传统聚落生态支持系统的持续供给能力。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系统运作过程中,由于注重社会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洱海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引入及时、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与环境策略迫在眉睫。强化生态系统中的弱机制,如在传统聚落中给排水系统的引入,增加生态塘库、污水处理等生态技术(图6.34),提高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

图6.34 洱海保护治理措施

来源: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宣传展板

环洱海区域为提高环境生态承载力,按照国家“水十条”要求,遵循“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统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治理,编制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优化经济发展、平衡氮磷负荷、强化生态功能、保障洱海安全”理念为指导方针。针对洱海富营养化初期且富营养化仍在加剧的情况,以洱海水质保护为核心,统筹考虑水质、水量与水生态保护。以湖泊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与源头减排—污染源工程治理—入湖河流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湖内水生态调控与防退化—流域水环境监管”为总体思路。

在《洱海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中编制了8个子规划[3](图6.35),分别是:①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规划——投资45亿元,新建6座污水处理厂、303km截污管渠、塘库等;②洱海流域城镇“两污”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投资54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泥处置设施、再生水利用等34个项目;③大理市城乡统筹供水工程规划——投资22.73亿元,新改扩建水厂12座,配套给水管网240km;④入湖河道治理及水利建设规划——投资35.57亿元,实施入湖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高效节水减排、农村饮水、洱海调配补水、水文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⑤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投资14.54亿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等五大类28个项目;⑥洱海流域林业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投资8.82亿元,实施海东面山绿化、森林管护、封山育林、退田还湖还湿地等项目;⑦洱海流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投资1.94亿元,实施万花溪、阳溪等15条溪流及双廊镇老虎箐等泥石流灾害防治等项目;⑧洱海流域监测监管及能力保障规划——投资3.85亿元,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与监管平台建设等项目。

图6.35 《洱海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中的8个子规划

来源: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指挥部宣传展板

通过增加相关设施以提高环洱海区域的整体生态承载力,并对环湖截污、污水处理设施、林业、地质灾害等进行全面综合规划。通过协调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两大发展机制,可使传统聚落的发展和演化与传统聚落生态阈值相适应、相协调,有效地克服传统聚落增长与约束之间的基本矛盾,形成传统聚落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机制。系统一旦达到或接近极限值,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采取综合的调控对策,使传统聚落生态系统协调、持续和优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