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聚落发展调控策略

环洱海区域聚落发展调控策略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长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发展期和成熟期,增大系统阈值和提高生态承载力,是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结合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发展特征与不同层级的可持续发展预测,尝试提出不同层级的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图6.43大理市2016年与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经济发展对空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快速发展将会使环洱海区域有限的资源趋向匮乏。

环洱海区域聚落发展调控策略

以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与可持续发展预测为基础,进一步结合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实例,可以分析得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演变的规律:起步期阶段,传统聚落以自然生态为主构建与发展人工生态系统,呈现出生存与防御、仿生与生态、等级与内化等不同时期的特征;发展期阶段,传统聚落的人工生态系统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冲击与交融的特征,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传统聚落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发展;成熟期阶段,人工生态系统高速发展而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弱化,传统聚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不同时期传统聚落生态系统通过反馈环的调节,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并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延长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发展期和成熟期,增大系统阈值和提高生态承载力,是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结合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发展特征与不同层级的可持续发展预测,尝试提出不同层级的可持续发展调控策略。

1)宏观调控发展速度与提高生态承载力

宏观层面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作为一个整体,从政府层面调控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是实现环洱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重要策略之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不同产业的变化,洱海生态环境受到影响。2018年大理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950800万元,同比增长7.5%;第一产业完成197900万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1806300万元,增长8.3%;第三产业完成1946600万元,增长7.1%;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46∶49;财政总收入完成628800万元,同比增长18.51%[5]。对比2016年与2018年大理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430106万元,财政总收入增加156474万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环洱海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表6.14、表 6.15、图 6.43)。

表6.14  2018年大理州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节选)

(续表)

注:此表根据《大理州年鉴.2019》整理而成。

表6.15 大理市2016年和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此表根据《大理市年鉴.2017》与《大理州年鉴.2019》整理而成。

图6.43 大理市2016年与2018年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

经济发展对空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快速发展将会使环洱海区域有限的资源趋向匮乏。以2018年大理市土地利用构成情况为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年初面积到年末面积变化合计173863.33hm2(表6.16)。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口日益增长,快速发展将加剧资源需求与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问题频发,整个生态系统提前进入衰退期。因此,调控发展速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表6.16 大理市2018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根据《大理州年鉴.2019》整理而成。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洱海保护治理一直是近年来环洱海区域的重点。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辐射环境良好。《大理州2018年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大理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大理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等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环保督察与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通过节能降耗、节能项目建设、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方式改善能源利用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环境卫生以“三清洁”工作为主对环洱海区域旅游景点景区、公路沿线、村庄、街道、绿化带公厕田园及沟渠、湖泊水面、水库、滩涂地、入河湖道等环境卫生管理(表6.17)。

表6.17 2018年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

注:此表根据《大理州年鉴.2019》整理而成。

加强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还要保证洱海水质稳定,综合提高环洱海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新建截污治污工程体系、环湖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是提高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措施。2018年6月30日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闭合运行,新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新建及迁建分散型村落污水处理设施82座,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86200t;新建污水收集管网2628.68km、化粪池100800个、尾水塘库45座、小型尾水湿地47块。新建和既有工程设施并网运行后,洱海流域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9座,分散型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35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37500t;污水收集管网达到4461.60km,化粪池达到120800个,尾水塘库达到92座,生态湿地达到27600hm2,污水收集处理范围从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和沿湖村落向全流域拓展,初步构建“从农户到村镇、从收集到处理、从尾水排放利用到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洱海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6]。恢复洱海生态岸线、实施湖滨缓冲带、生态廊道建设、矿山整治、海东面山绿化等环湖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种植、使用有机肥、流转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范围和节水灌溉项目等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入湖河道水质实时监测等科学治理洱海,对洱海水质与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洱海流域河(湖)长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全民保护洱海等,综合提高洱海流域的生态承载能力。从宏观层面调控环洱海区域的发展速度与提高生态承载力,是进一步实施中观层面调控策略的重要保障。

2)中观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

中观层面以宏观调控发展速度与提高生态承载力为前提,强化环洱海区域不同片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为微观层面突出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实现环洱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重要策略之一。洱海西岸为传统聚落主要的聚集区域,应与洱海东岸、南岸和北岸的传统聚落片区之间协调发展,突出重点与主次,整体协调发展;各个片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应保持生态平衡,最终促进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以洱海西岸的传统聚落为例,苍山十八溪作为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水质[7]变化与传统聚落的发展息息相关。从2018年苍山十八溪水质情况(表6.18)来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溪流断流较为严重,其中葶溟溪全年断流,阳南溪、梅溪、霞移溪次之;溪流流经规模大、数量多和人口众多的传统聚落,溪流水质相对较差,如黑龙溪、白鹤溪、中和溪与莫残溪水质大于V类;灵泉溪、锦溪、茫涌溪、阳溪全年水量相对充沛,水质相对较好。溪流作为区域内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传统聚落的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紧密相连,通过对溪流治理、控制传统聚落污染溪流等措施,促进区域内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表6.18 2018 年苍山十八溪水质情况

注:表中“—”表示断流。
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州年鉴.2019》

生态系统的平衡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身的抵抗力与恢复力、系统的反馈机制。当自然生态系统受损时,应及时采取生态修复等措施,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同时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平衡。以黑龙溪、灵泉溪为例,黑龙溪发源于玉局峰与马龙峰之间,河道总长6.002km,径流面积19.94km2,流经11个自然村,村落人口7348人,居民家庭收入以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外出务工及从事第三产业为主;灵泉溪发源于鹤云峰与三阳峰之间,河道总长4.59km,径流面积11.6km2,流经9个自然村,村落人口7645人,居民家庭收入以农业种植为主。2018年灵泉溪的水质明显优于黑龙溪,主要得益于灵泉溪水质、水量的双修工程,恢复入湖河口生态湿地、河滨、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与优化,有助于人工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中观层面环洱海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以洱海湖区自然生态系统、苍山自然生态系统、溪流自然生态系统为主,是传统聚落人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个片区之间强化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对宏观层面的调控与微观层面的个体发展具有较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3)微观突出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微观层面以中观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为指导,突出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不同类型传统聚落的生态演变规律与特征,制定传统聚落个体生态发展的措施与策略,也是实现环洱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人工生态系统的形成,依赖于苍山、洱海、溪流、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局部,构建了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统聚落的边界形态、街巷、建筑、院落等体现着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特征,而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

传统聚落以其所处区域的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为前提,结合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发展中突出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2018年大理市乡镇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表6.19),不同区域内的传统聚落可根据人口、产业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聚落个体。

例如,喜洲古镇古为大厘城并形成了传统聚落的街巷、城门、建筑等聚落空间形态,利用区域内的土地、溪流等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养殖业渔业手工业等;近代时期,商业成为喜洲古镇的主要产业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传统聚落的不断更新,聚落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喜洲白族建筑群等成为喜洲古镇的特色资源;当代以旅游业为主,进一步发展商业与多元产业,加强对传统聚落内部生态系统的完善,在提升传统聚落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传统聚落的潜在资源(图6.44)。近年来,喜洲古镇以旅游、文创、农业为主体发展产业,完善喜洲龙湖湿地、提升道路与旅游设施管线、修缮古建筑与街巷空间保护等措施,发展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举办插秧节与稻米文化艺术节等。

表6.19 2018年大理市乡镇人口、经济收入、特色产业一览表

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州年鉴.2019》

又如,大理古城古为羊苴咩城,明清时期为大理府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利用苍山、洱海、溪流等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了其特有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在保持平衡的过程中,推进传统聚落的发展;大理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积淀,成了当代发展的特色资源,以旅游业、商业为主要产业,大理古城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调节以保持平衡,以实现其自身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结合不同传统聚落的特点,保持传统聚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在不同时期的生态平衡,形成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内传统聚落之间的发展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宏观调控的发展速度,改善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承载能力,最终实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图6.44 喜洲古镇局部鸟瞰

以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与可持续发展预测为基础,根据不同传统聚落的生态演变规律,尝试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3个层面的调控策略:宏观层面调控发展速度与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观层面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微观层面突出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层面按照层级综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以分形维数值较高的大理古城为例,分析传统聚落在营建过程中体现出的环境生态特征,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其自身的调节机制。进一步将喜洲古镇与云南地区的另外两个代表性传统聚落,即娜允古镇和城子古村,从传统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及其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将传统聚落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两个关键要素与传统聚落营建中的地形气候、文化背景与建设方法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3个传统聚落形成的3种生态系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为基础,得出传统聚落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

结合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现状,尝试构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由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与传统聚落生态可持续发展调控两个部分构成:①模型由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与恢复力共同组成,生态系统通过反馈环中正反馈负反馈的调节,使传统聚落的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②生态可持续发展调控通过延长传统聚落生态系统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以增大系统阈值(内在强机制适当“弱”化,内在弱机制适当“强”化),增加生态承载力的方式,避免传统聚落的生态系统进入衰退期,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最终实现传统聚落整个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以环洱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为基础,从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面探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并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

(1)宏观层面,突出以洱海为中心的生态环境,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协调发展。

(2)中观层面,以洱海湖区、苍山、溪流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突出生态环境特征,传统聚落因其所处区位形成的不同的片区是主要的人工生态系统,各片区之间协调发展发挥中观层面的生态系统优势。

(3)微观层面,以苍山、洱海、溪流、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局部为生态环境基础,传统聚落的边界形态、街巷、建筑等为人工生态系统主体。

以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模型与可持续发展预测为基础,根据不同传统聚落的生态演变规律,尝试对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3个层面的调控策略。

(1)宏观层面调控发展速度与提高生态承载力。

(2)中观层面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

(3)微观层面突出传统聚落个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3个层面按照层级综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与传统聚落应综合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环洱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52.

[2]数据资料整理自大理州“洱海保护七大行动”指挥部宣传展板,2017。

[3]数据资料整理自大理州“洱海保护七大行动”指挥部宣传展板,2017。

[4]大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理市年鉴.2017[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28-29.

[5]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大理州年鉴.2019[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9:28-29.

[6]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大理州年鉴.2019[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9:27-35.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我国水质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其中,Ⅰ类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Ⅱ类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后,可供生活饮用;Ⅲ类水质经过处理后也能供生活饮用;Ⅳ类以下水质恶劣,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