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实践:武举和套路的起源

武术实践:武举和套路的起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步入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由此,中国步入了经济大发展、文化大昌盛、科学大发明的时期。我们所见的现代的武术中的一切特征,在汉唐时期已经初步形成。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取士拔官制度——科举由此应运而生。武举制在中国一度沿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废止。

武术实践:武举和套路的起源

到了春秋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都非常重视战备武装,以致那时的“武”在人们的心目中甚至超过了“礼”。春秋时期战争以战车为主,但步兵的作用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战车退居次位,步兵成了战争的主力军。战争形式变化的需要,促使各国积极建立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军事制度,并提倡士卒广泛练武。

春秋初期,各国统治阶级积极进行战备武装建设,民间习武之风也悄然兴起。春秋战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旧时的奴隶大都转化为自由民。自由民时入伍参战,和平时期就在家练武,为民间习武打下了群众基础。同时期,沦落民间的“士”,也是武艺的传播者,这些“士”多数是剑术高强的职业武术家,他们流落到民间后,很多以传授剑术谋生。当时的赵、吴、越等国民间习剑之风,都和武术有很大的关系。且军旅形式的武术一旦传入民间,必然同民间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多功能、多层次的民间武术形式。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此时虽然出现了刀、弩等新型武器,但除了弓箭、剑术和拳术,其他武艺尚未形成一定的技术规则。

随着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时期,社会的变革剧烈,思想学术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盛况。百家中,兵家最为活跃,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军事著作,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起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其中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有影响,它对战争观、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都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不仅在中国军事、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有关剑术的理论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击剑家越女对越王勾践阐述的一段剑术理论。越女的剑术理论已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攻与守、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的辩证关系。同期,《庄子·说剑篇》《吕氏春秋》《说苑》中对剑术也有出色的论述。这些剑术理论和兵法著作,对武术的发展和技法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和意义。(www.xing528.com)

步入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由此,中国步入了经济大发展、文化大昌盛科学大发明的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中华大地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的景象。在这充满欢乐与理想的时期,吸吮着军旅武术和民间文化成长起来的中华武术,其体育性也越来越强,民族文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我们所见的现代的武术中的一切特征,在汉唐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汉唐时期民间习武之风除了与安定优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由此滋生的理想式的武侠意识有关,还和武举制有关。

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取士拔官制度——科举由此应运而生。科举,即通过考试分科取士举人,选拔有各方面才能的人进入国家管理机构。武举则是科举的一部分,旨在为国家军事系统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才。隋唐武举制的正式确立,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武举制不仅促进了群众性的活动,还使武术职业化,且为后世造就了一大批武艺高强的军事武术家和拳术套路。武举制在中国一度沿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