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的需要、动机与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角度探析

学生的需要、动机与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角度探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是生命活动的普遍现象,为动物和人类所共有。拿我国职工需要来看,调查表明,其内容有劳动需要、安全需要、技术需要、生活耐用品的需要、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发挥的需要,尊重与荣誉需要等。在众多的需要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而高逐级实现的。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

学生的需要、动机与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角度探析

一、需 要

(一)需要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在生活中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而引起的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紧张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生命活动的普遍现象,为动物人类所共有。动物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本能性的生理需要,如求食、防御和性等,它们的心理需要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只是一些简单的类似精神性的需要,如情爱,嬉戏等。但作为社会的人,其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不同,人的需要反映在个体身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拿我国职工需要来看,调查表明,其内容有劳动需要、安全需要、技术需要、生活耐用品的需要、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发挥的需要,尊重与荣誉需要等。人的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以社会的人而存在的,因此,任何一个正常人的需要都必须同时表现为社会需要。个人的需要总是以该时代的社会需要(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达尔文记载,火地岛人由于冬天找不到食物。有时不得不吃食妇女,而不去食狗肉,为什么呢?火地岛人是这样回答的:“狗能捕捉海獭,女人一点事情也干不成,男人又非常饿。”可见,在人类幼年,在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个人的需要也始终和社会群体的需要紧密联系着。即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其追求的目标、实现的方式和发展的进程也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饥、渴、眠、性等;社会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职业、交往、文化的需要等。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就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如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文化艺术、美的欣赏的需要等。按照时间长短,可以把需要分为暂时性需要和延续性需要。

关于人的需要,许多心理学家作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需要学说。如坎农(W. B.Canon)的体内平衡状态说,马瑞( H. M array)的原动力说,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说,马斯洛(A.H. Maslow)的需需要层次说等等。

在众多的需要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

、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开始,层次递升,构成一个底大口小、阶梯式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图6-1 )

图6-1 需要的五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最低层的需要。包括:食物、水分、排泄、休息等;安全的需要包括冷热、毒、灾害、疼痛等物理性的伤害和经济上的不稳定的威胁的防卫;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有爱、友谊、被别人接受等;尊重的需要包括有自尊、自信、成就,别人的肯定、欣赏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的需要,即发展自我或实现个人信念、理想的需要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而高逐级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马斯洛的理论试图把人的需要分为几种主要形式,并提出了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模式是有意义、有启发的一种理论探索。但它没有把人类的需要都包括进去。特别是它把高层次的需要看成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生物过程,避而不谈为实现人类理想的需要,这是极不可取之处。

(三)需要的特性与规律

1.驱动性与恒动律

驱动性是需要的最本质的特性。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需要是原驱动力,人的其它心理活动也都是从需要那里获得其发生、发展所必备的动能的。需要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发挥着永恒的动力作用,这条规律,我们称之为恒动律。

2.不满性与递进律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需要的满足总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满足则是永久的、绝对的。一个需要满足了,又会出现另一个新的需要。需要的不满性使需要在量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在质的方面要求越来越好,从而表现出“得寸进尺”向前递进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称之为递进律。

3.矛盾性与优选律

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表现为多种类、多层次。各个种类、各个层次的需要争相发挥动力作用时,需要与需要之间必然发生冲突,这就是需要的矛盾性。当需要之间发生矛盾时,优势需要必然战胜劣势需要而取得支配地位,这也是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优选律。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可控性与转化律

需要从本质来说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必然受客观外在因素与主观内在因素的双重制约而呈现出可控性。人的需要总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特别是意识)的变化而转化。这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转化律。

(四)学生需要形成的因素

1.促使学生需要形成的外部因素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广泛而复杂的,影响他们需要产生的诸因素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详见表6-1。

2.影响学生需要形成的内部因素

学生需要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复杂的。一般地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理的,智力的,自我意识的。详见表6-1。

表6-1 影响学生需要形成的因素

影响学生需要形成的内外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共同组成学生需要形成的整体结构。

职业定向是影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需要的一个特有的因素。就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它完成了一次角色的转换。职业定向是上述转折和转换的初始阶段。随着职业定向和同时参与的职业培训活动,学生再不是单纯的学生了,并且掺入了更多的职工的内容。由于职业定向已经完成,经济待遇、职务地位、工种的社会评价的意义、在家庭中角色以至恋爱婚姻等需要便随之而产生,它们将表现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中。这是由职业的功能所决定的,不可忽视,它将与影响学生需要形成的一般因素结合为一体,决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需要的形成。

二、动机

(一)动机概述

动机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活动的直接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直接引起的。(www.xing528.com)

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人的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因此,人们也总把动机说成是一定需要的动机。但需要产生较早,较原始,迫切了的需要(也就是欲望,比需要多了情绪)再加行动指向(活动对象)才构成了动机。用公式表示即为:需要十情绪十行动指向=动机。处于静态或萌芽状态的需要,由于信息量微弱,它不足以在意识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只是使有机体产生不安之感、这属意向阶段。随着信息量的加强,人开始清楚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促使自己感到不安,用什么手段能满足需要。这时还没有真正导致行动,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作愿望。如:当人们的信息量很小只看到某种职业的优越性,但还看不到实现它的可能性或实现它的办法时,它只能处在职业意向或职业愿望的水平上,这时它只是一种职业需要,而不是职业动机。另外,还要有诱因条件,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并导致活动。因为只有与需要相适应的客体出现,愿望才可变成推动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机如,学生报考职业技术学校这一愿望,是由求职和职业培训的需要引起的。如果这种愿望真正成为去报考技校的动机,除明确应采取某种行动之外还必须有技校招生这一诱因存在,并由它指引学生去报考,这是报考技校的愿望才变成真正报考技校的动机。

(二)动机的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可以把动机划分为不同类型。从需要的种类来区分,可以把动机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同天然需要相联系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动机。由于社会需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社会性动机又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交往性动机是最根本的动机。它是在人身上表现出一种群体感和归属感。威信性动机是比交往性动机更高一级的社会动机,它是人的高级需要的产物。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例如,学生立志要在服装设计上取得成就,这种抱负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起作用,而且在以后长期生活与实践中都起作用,它就是一种持久的远景性动机。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个动机就比较短暂浅近的近景动机。

在人的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各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动机在活动中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被称为主导动机;有的动机则起着次要的作用,被称为辅助动机。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导动机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例如,同是学习活动,刚进校的学生,其主导动机可能是遵从家长的希望和命令,获得教师的奖励与避免惩罚等,以后其主导动机则可能是在班级里取得应有的地位。

在职业技术学习和职业活动中,推动人们完成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的动机是综合性的。其中成就性动机是不可忽视的,它将决定着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成就的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对成就动机做重点介绍。

成就动机是和需要分不开的,没有行动的迫切需要,就不会有成就动机。例如,一个做作业时无精打采的学生,不一定没有完成作业的动机,而是因为缺乏做作业的紧迫感。在许多生活领域里,人们能找到出色、成就、成功的定义标准。人达到这些标准的动机被称为“需求实现动机”。麦克莱兰使用“个性测验”,让人根据某些图片编故事。他发现,可以给故事中与成就有关的主题数目打分。其分数足以区分人们需求实现动机的大小程度。这项分数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实际生活中人们“奋发”行为的真正差异,主导动机可以在他构思的故事内容中流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如在实验室中,这种动机强烈的人从事某种工作的时间要长于这一动机薄弱的人,在实验室之外,研究表明,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即成就需要测分高者),一般来说是一些有开创性的人,是能够觉察到自己周围的挑战并能成功地应付挑战的人。

阿特金森(J.W. Atkinson)对成就动机理论的许多地方作了提炼,他的主要贡献是,区分了这种动机中的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力求避免失败的需要。人在这两种特征的相对强度匹配方面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力求成功和力求避免失败两种类型的人。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有50%的可能时,他们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会下降。反之,力求避免失败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的希望时,则会回避有所成就的任务。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阿特金森理论认为,一个学生通过与同班同学的对比,衡量学习的成功概率。能力相当的班级中的学生若把成功概率(和失败概率)定得不超过50%,这对成就动机大于失败恐惧的儿童有理想的促进作用,而对失败恐惧大于成就动机的儿童的作用则很糟。

人们对成就动机和失败恐惧动机怎样影响选择职业作了研究。马洪表明,需求实现动机支配者在选择职业时更现实,而失败恐惧动机很强的学生则不实际,或是选择过于容易、平淡的职业,或是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动机的功能

1.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

人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对行为和活动起发动作用。恩格斯说过:“就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恩格斯选集》第9卷247页)

2.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

动机一旦引起行为和活动,并能使行为和活动具有保证实现一定结果的稳固而完整的内容。同时使人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如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工作,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强化或减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达到一定的目标,所以动机的性质与水平会影响活动的水平与效能。研究发现,班级中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意识到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责备而感到不愉快,会不断提醒自己,因此,这种动机能对努力学习起强化作用。相反,则会减弱活动力量。

三、 学生需要、 动机与教育

人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与动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由于职业技术学生的需要与动机有其特殊性,所以更显出教育作用的重要性。满足、协调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动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和要求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已经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被集体接受和在集体中获得合理地位的归属需要、情谊的需要、就业的需要、自我修养的需要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学生实际需要的全部信息。正是由于这些需要,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受孤立,常常与把他们当“小孩”的成人对抗。特别是由于性逐渐成熟,爱情意识开始萌动,出现了向往异性、追求异性的需要,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在对待友谊、爱情上又极不成熟,所以应予以必要的教导和帮助,避免导致错误的行为。

(二)遵循需要规律

需要的不满性和递进律告诉我们,需要具有时间效应。学生的需要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一定时间里,某种需要可能成为主导因素,但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新的需要会成为新的动因。因此,必须及时合理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并根据教育要求转换方向、内容,引导他们产生新的更先进的需要。

需要的矛盾性与优选律,决定了只有优势需要才能转化成动机。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一般需要。更必须了解他们的优势需要,在满足需要时首先满足优势需要。当优势需要过于强烈而一时又不能满足时,应采取置换法。也就是用另一种类似的需要或强度上临近的另一种需要去移花接木,给予代偿性满足。

需要的可控性和转化律,也给了我们启示。如何使学生的低层次的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需要,可用渐进点燃法。这好比烧矿石炼出铁,直接用火柴是燃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先用火柴烧纸,纸再燃木,木再燃焦炭,焦炭燃矿石,最后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树立目标,引导行动

目标是行动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合适的目标,可以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在教育中,既要设置大目标,又要采取“小步子”。所谓“小步子”就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来完成。一个子目标实现后,应予以及时的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自尊感、信任感,从而自觉地进入下一个子目标。当行为出现反复或失败时,应予以正确的引导。

(四)正确强化、及时反馈

动机具有强化的功能。学生行为结果的成败与优劣都会得到社会评价,对指导该行动的动机有重大影响。成功的、良好的结果,会加强动机,使该行为重新出现;失败的、不良的结果,会削弱动机,使该行为停止或减少出现次数。因此,学校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结果,及时反馈,使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动机,使其更加合理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