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文献评述及启示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文献评述及启示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文献评述及启示

1.文献评述

通过对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内涵、产生原因、治理对策以及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相关研究的综述,本研究基本掌握了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基于此,本研究将从研究范式、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三方面对已有研究展开评述。

第一,从研究范式来看,已有关于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责任或问责的研究尚处摸索阶段,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对策而简短提出,或是经验的描述,特别是介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的科研诚信制度与法律规范的相关内容和问责实施情况。另外,已有研究并没有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问责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责任的认定较为模糊。而且,学界也是从教育问责的内涵、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以及学术问责的困境宽泛地涉猎了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没有单独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与问责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文献大多是从道德伦理视角谈及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很少涉及多学科、多视角。不同学科的学者均从各自单一的学科视角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提出了不同层面的对策以及问责方式,但并没有涉及综合学科多视角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进行研究。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以及问责制度的建立需要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而且,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责任认定不明确,哪些学术不端行为需要追究行为人的道德责任,哪些需要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均没有明确定论,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

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学界在谈及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时更多是将其置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对策中,缺乏对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性质特征、内在机理以及逻辑构架的论析,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与行政问责别无二致。而且已有研究过多地在盲目移植国外的研究,套上所谓的“比较”帽子,未考虑一国制度的生成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背景、本国的立法惯习、教育理念,盲目过度移植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本土化的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研究成果。

2.文献启示(www.xing528.com)

从学界对学术问责的研究动态来看,开展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与问责研究尚属创新点、热点与难点问题。

首先,学术场域引入责任与问责研究尚属新问题。虽然问责与责任的相关研究历史悠久,不是新问题,但针对大学中频频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界定与追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较为模糊,仍是学术不端治理领域的新问题。值得说明的是,上文综述的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以及学术问责困境两个层面涉及的学术问责尚属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即狭义范围的学术问责,学界对此也未做区分。

其次,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与问责研究尚属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尽管教育部等行政部门出台了诸多有关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但频频发生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仍屡禁不止,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呼吁我国建立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制度。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理论论析以及相关基础内容分析尚且不够,对国内问责制度的探讨仍停留在表层,系统结合学术场域的特点来探究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制度的构建并不多见。结合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明晰学术问责的内涵与外延,开展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与问责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三,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与问责研究尚属难点问题。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扰乱学术生态秩序。然而,如上所说,学界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界定、问责的理论分析以及整个问责程序仍未能阐述清楚,对学术场域中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系统研究还存有一定的缺陷。该问题的解决将是实现学术治理有序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