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雅乐教习与教育观念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雅乐教习与教育观念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官学的衰退与雅乐教学的日渐式微与文人阶层中琴学教育的发展形成对比。清商署是主要管理清商乐的宫廷管理机构,机构中主要的表演人员都是歌舞伎,她们也是歌舞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在清商署中,许多技艺精湛的乐工参与到音乐教育工作中。社会的需求就会促进乐人这一行业的繁荣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雅乐教习与教育观念

音乐教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秦汉时期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又兼具其特定历史阶段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比如,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活动使得他们的音乐对于汉族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外域音乐的传入,为音乐教育增加了新鲜的血液,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促进了汉族音乐文化与外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以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官学的衰退与雅乐教学的日渐式微与文人阶层中琴学教育的发展形成对比。宗教的传播也同时促进了宗教音乐学习。女乐依旧兴盛于宫廷和官家娱乐之中,女乐的发展也使得当时的音乐教育更趋向于私学性。此外,战争与贸易往来也为当时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中的雅乐主要是清商乐。清商乐的表演在汉代的宫廷乐府表演中就有出现,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该类歌舞表演的相关描写。此外,汉乐府中还设有专门演奏清商乐的乐工。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的清商乐不管是来自传统清商乐宫调体系的传承,还是来自歌舞表演的传授,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汉代的教育传统。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音乐教育,最为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才得以流传下去。

清商署是主要管理清商乐的宫廷管理机构,机构中主要的表演人员都是歌舞伎,她们也是歌舞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清商乐的表演形式比较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尤其是东汉末年时期,礼法不严,社会风气也较为随意。比较著名的就是曹操,他本身比较偏好清商乐,并且其很多诗歌作品都被清商乐伎用于演唱,因此,清商署中所传唱的作品也大都属于俗乐的范畴

到西晋时,依然设有清商署这一机构,这也得益于统治者们对于清商乐的喜爱,包括雅乐机构中的官员以及掌管音乐活动的相关人员,都曾参与过清商三调诗歌作品的创作。在清商署中,许多技艺精湛的乐工参与到音乐教育工作中。据《宋书·乐志》记载:“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33]

文中提到的这些乐工都是清商乐的主要传授者。《宋书·乐志》及《乐府诗集》对当时比较盛行的清商乐作品都有收集。这些作品中也有很多被当作清商署教学所用的教材,被广泛传唱的这些作品或许正是因为当时被作为教材才得以流传。当时清商乐的曲调学习应该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其中也有一部分在传教的过程中流传下来。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有的被流传至日本等地,这也可以表明当时的音乐教育活动对于传统音乐的保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商乐获得重新发展。宋、齐、梁、陈等朝的宫廷中也都有清商乐的存在,并设有与之相关的音乐管理机构。在之后的战争中,清商乐又得到了不断的传播,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虽然清商乐的发展环境并不像汉乐府时那般稳定,但南北朝整个社会对于声色娱乐的追求,使清商乐有了自己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宫廷机构中的乐官、乐工以及乐伎才能对清商乐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才使得清商乐一直被流传至隋唐时期。对于该时期音乐教育的相关活动,相关历史典籍中记载得比较少,在种种原因中不得不提的是,史料的记录者通常专注于音乐作品的数量,但没有重视作品中所承载的音乐教育内涵,这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考量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的相关活动中所包含的音乐传教行为是相当广泛的,甚至已经超过了汉代。笔者之所以会有此判断,并不是根据史料文献的直接记述,而是通过当时史料中记载的乐人这一社会阶层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于声色娱乐的追求程度来确定的。从清商乐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推测出整个社会中人们的娱乐已经被乐伎的音乐歌舞表演所替代。这完全可以从文献史料中获得直接证据,上至宫廷下至平民,都尽可能地追求声色的享乐。社会的需求就会促进乐人这一行业的繁荣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雅乐相较于民间俗乐来说,其发展可谓日渐衰落。但雅乐活动中所包含的对于统治者功绩的歌颂,仍可以为其保留一席之地。该时期的宫廷之中,也都还存在着对雅乐的传习,因此,很多有才能的乐官以及乐师都会担任雅乐的传习工作。

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www.xing528.com)

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34]

从该史料看,杜夔在当时不仅担负着创制雅乐的责任,也在负责进行教习方面的培训工作,歌舞的教习也会有专门的乐官以及乐师负责。《晋书·乐志》还记载:“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35]

这些都属于宫廷雅乐教学中的内容。《晋书·律历志上》中记录有乐官教习的文字,也可以反映出晋代的宫廷中就有乐理学知识的教学。

汉代乐府中的鼓吹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应用于宫廷中的雅乐活动。当时雅乐的传承也主要是依靠宫廷乐师的传授。我们从很多的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宫廷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口口相传。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很多人致力于恢复雅乐与教习,北魏之初,官方也曾尝试着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体解古乐者,与之修广器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诏可。虽经众议,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缺。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乐。[36]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北魏孝文帝下诏重修雅乐的事。此外,很多大臣也会上奏请求大兴礼乐。但是很多构想并没有被付诸实践,试图在官学中恢复乐教传统的愿望也未能实现。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秦汉之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当时在民间也有音律知识的传习,但是始终都没有得到机会实践,因此都被耽误了。自音乐教育从官学体系中分离出去开始,就早已为此埋下伏笔,很多政治上有关恢复乐教的政策或者建议都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故并未起到明显的作用。

综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宫廷雅乐在北魏时期的发展是不乐观的,虽能从相关记载中了解到有一定的遗存,但多数已在流传过程中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