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的精神或灵魂,离开了人文性,严格说来就不能称为人的教育,人的基础性教育并未得到社会重视。在道德教育方面,人文主义教育家改变了以宗教思想为中心的状况,要求用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享受、幸福的道德观进行教育。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文艺复兴的最伟大之处即在于人文主义的英气,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是整个文艺复兴精神层面的支柱,其为欧洲摆脱黑暗时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指引光明的路标。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个时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以人为中心,释放人的天性。

1.打破神学桎梏,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不同阶层的矛盾日益剧增,平民和封建贵族间的斗争、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以及工薪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在那个年代异常激烈。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阶层的精神支柱,即天主教神学。人文主义者们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认为人是上帝的“杰作”,人的理想是非常高贵的,人的力量可以无穷无尽,人的洞察力宛若神明。他们对于教会以所谓“神权”愚弄大众的举动非常不满,反对禁欲主义的说教,认为追求幸福和享受生活人生来就有的、遵循本性的自然的行为,禁欲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反自然的要求。由此,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新兴资产阶级教育家从他们的利益和人性论的角度出发,提倡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高举人文主义大旗,积极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自此,强调灭人欲、屈服神明的黑暗时代将被取代。

如果我们关注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就会发现,人文教育者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成人”,确立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高举尊重人格尊严的大旗,提倡人权和人性,呼吁铲除迷信和特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这对欧洲早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4世纪中叶以后,当文艺复兴运动向北欧、西欧扩展时,许多教育家将意大利的学校模式照搬到他们那里,并根据不同的国情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15世纪以后的北欧教育家伊拉斯谟对早期意大利教育思想有所创造,他弘扬向古典学习的精神,认为古代希腊—罗马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于是他崇拜古代,崇拜古典著作。在他看来,愚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所以“启蒙”是主要的促进力量,应依靠研究古典代表著作来完成。因此,他把解读经典文献作为教育的中心,甚至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的学习都是如此。他编写的拉丁文课本在欧洲各国广泛流行达两个世纪之久,对促进学校人文主义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在对教育过程的详细阐述中关心方法、重视目的,他的教育主张虽然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其极端注重经典的教育方式也留下了消极影响:虽然摆脱了过去唯神学为上的逻辑圈,但学校教学中出现了盲目崇拜拉丁文经典著作的现象,使教育陷入了唯古的怪圈,这也暗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古典文化为主导的学校教育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人文主义教育进一步向前迈进。

2.强调遵循自然的教育规律

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培养一种人文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个人理想人格的塑造,其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教育。为此,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与高雅艺术陶冶、深刻的人生体验等一系列培训渠道中,文化氛围是滋养精神养成的途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实践非常重要。于是,在当时的意大利教育领域,维吉里奥首先提出了“自然教育”这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自然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建构视野中既歌颂、赞美人,同时又保持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态度,人性和神性的因素兼而有之。彼特拉克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我的心灵的最深处是与基督在一起的……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赛罗主义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11]

在这种强调“人”的尊严、价值、意义和创造力思想的基础上,人文主义教育家形成了“人神统一”的自然教育观,其基本内涵为:其一,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依儿童的本性而实施;其二,教育应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其三,教育应遵循上帝的旨意,具有神性;其四,自然教育的路径有——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大自然中求得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育环境自然化。(www.xing528.com)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人的教育”,其所指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文化教育,归根结底是强化自我体悟,通过心灵的觉醒理解人生的意义。这种教育更重视人的本质与理想,在根本上体现出教育的人文关怀。这种以人为中心,同时具有强烈宗教情怀的理念构成了人文主义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由此,人类教育的曙光出现了,其对当时及此后教育的深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教育“育人”的观念,是近代教育重要的本质特征;放弃“育人”的责任,就是消解教育的本质。

后来,人文主义教育家们重新审视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实践,发现了许多不符合人文教育宗旨的现象,人文精神在文化的冲击下被忽略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的精神或灵魂,离开了人文性,严格说来就不能称为人的教育,人的基础性教育并未得到社会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维多里诺·兰班迪尼认为,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习对于广泛吸取经典作品中的精华非常必要,但课程并不能局限于文学,还应包括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他还提倡发展儿童的个性,认为德智并重、身心兼顾的教育才能与培养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他的教学真正贯彻实施了这种思想,德、智、体的和谐发展被提升到重要的教育位置。

3.主张体育、德育、智育多方面和谐发展

人文主义特色的教育首先强调恢复体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遵从毕达哥拉斯“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思想,并由此出发废除了体育。而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存在和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因此非常重视发展人的身体力量,主张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敏捷的身体。如维多里诺·兰班迪尼就认为,智力发展的良好前提是健康的身体,并且在良好的人格的养成中,健美的体魄是必要的。于是在其“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中,他按照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培养人。

道德教育方面,人文主义教育家改变了以宗教思想为中心的状况,要求用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享受、幸福的道德观进行教育。这种新兴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较之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是进步的。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蒙田曾说:“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人的价值应是以本身的品质为准,以现实生活为主体。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完美的人,才能主宰一切。”他强调:“每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他还强调:“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决不能把二者分开。”[12]

维吉里奥阐述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唤起人的良知、使之身心趋于高贵的活动,教育应结合品行与学问,训练和发展人的最高才能,而教育的真实价值在于美德。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在智育方面,思想家们主张发展人们的理性和智慧,表示知识是力量,而理性是快乐的源泉。这充分表明,到了文艺复兴晚期,人们已经将德、智、体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追求,才能是仅次于德育和体育的智育,这种教育理念即回归到了古希腊“人本位”的传统。由此,教育作为人类发展“一体性”而不是分离性的观念,确立了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显示出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

在此基础上,人文主义教育家大大拓宽了课程范围,除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七艺”的神学外,增设了人文和自然知识方面的课程,到文艺复兴后期已发展到近20 个学科,计有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机械学、化学音乐等。人文主义者期望青年一代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发展的新成果,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这个时期的智育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还注意到发展智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教育与其说是知识教育的启蒙,莫如说是现代科学、文化辩证统一观的奠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