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现代教育观念概览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现代教育观念概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7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各种不同类型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书中的直观、现实、考虑年轻人心理等教学理念,对当代教育仍有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普通教育中时时强调、常说常新的教育观。由此,费希纳被公认为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现代教育观念概览

早在17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各种不同类型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

1.教育理念的转变

首先,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最有代表性的“国民教育观”,其中的核心理念是“平等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建立了“平等教育理念”,在他的支持下,贫困儿童和妇女接受教育开始成为普遍现象,并且他率先介绍了带有图案的教材,在教学中使用“母语”(本国语言)代替拉丁文,提出在应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从简单的自然增长逐步向更全面的概念)和“终生教育”等观点。《大教学论》(1632年)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是近代西方关注教育问题的一部鸿篇巨著。书中的直观、现实、考虑年轻人心理等教学理念,对当代教育仍有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普通教育中时时强调、常说常新的教育观。同时,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德国的思想界,尤其是德国哲学就受到英国约翰·洛克等的自由思想和法国卢梭等的启蒙思想的影响。约翰·洛克注意到了柏拉图的天生学习过程理论,并提出白板理论对柏拉图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认为,人类并没有先天的知识,但学习能力的存在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所以人一旦进入世界即刻就有把所有经验接受下来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学习的认知理念。他解释说,学习应当被理解为主要只能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所有这些经验最终都将成为复杂和抽象的想法。后人将洛克的学习理念称为“经验主义”,即理解知识只有建立在学习和体验的基础上。

18世纪中叶以后,启蒙运动中的人文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欧洲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心理学在西方的启蒙运动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莱布尼茨在德国采用他的微积分原理去观察心理问题,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发生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而在人类无限的感知和欲望之间,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18世纪德国哲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提出“心理经验”(1732年)和“合理的心理”(1734年)这两个概念,从而确立了心理学科学性。沃尔夫的心理学概念在康德那里得到进一步推进,心理学成为其众所周知的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科学哲学家费希纳是心理科学早期发展中的先锋人物,他开创了实验心理学并且是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启发了20世纪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费希纳最显著的贡献就是实证。他认为:由于大脑是敏感、易受外界影响的机体,测量和处理的可能性极小,心理学的潜力就是一门可以量化的学科。由此,费希纳被公认为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第一个在教育领域提出教学活动需要关注心理问题的,是18世纪下半叶卓越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被西方尊为“教圣”的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教育改革家,他在自己撰写的教育改革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新教育主张:他强调关注孩子,而不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他认为“健康人的特点是道德”,这是早期教育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霍利克认为,在启蒙时期,这是“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最突出的例子。

在裴斯泰洛齐倡导的新教育主张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儿童生理和精神的自然本性发展规律,使其掌握用头脑(思考)、手(操作)和心(感觉)学习,这是首次提出通过感官参与实现教育目的的理论主张。虽然那时他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理解尚处于朦胧状态,不是真正科学的认知,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论倾向,但其心理学化的教育思想成为他关于人“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育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他在西方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的口号,从而使人类教育理论的研究步入心理学时代(教育心理学由此诞生)。他撰写了许多著作介绍自己的教育理想,其中解释了现代教育改革原则。同时,作为教育家的裴斯泰洛齐还在瑞士的德语法语地区创立了几个教育机构,敦促教师通过声乐教学把音乐纳入学校教育。他的做法和理论体现了人文学者对教育进步的认知,为音乐成为所有人能获得的必要教育开拓了通道。

在19世纪,伴随着现代心理学的飞速发展,心理问题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提出的。赫尔巴特是德国的一位在诸多领域均卓有贡献的思想家,他创立的思想观念被称为“赫尔巴特学说”。他16 岁开始研究康德的思想,对黑格尔的思想也非常崇敬,而且他多才多艺,在音乐和文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才能。然而,他最有影响的论述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他称自己的教育学为“统觉联合论”。他认为,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独特的潜力和个性,但这种潜力仍然没有实现,直到它被通过教育分析按照他认为的文明价值观转化累积后才能转换。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由此他主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强调学生的“兴趣”和“统觉”两大基本原则。他认为兴趣是基础,统觉产生于兴趣,由此,他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他主张教材应来自儿童与事物接触后得到的具体(感官或感觉)经验以及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后产生的体会,课程组织应遵循“集中”和“相关”两种原则,道德教育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管理和“教”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基本理念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过程论,是第一个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教育理论。

19世纪中叶,俄罗斯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因而进行全面教育的教学就要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他的理论认为,教育内容的设定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他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从必要的生理学角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的感觉、记忆、注意、想象、意志、情感和思维等因素进行了系统阐释,强调了它们在整个意识过程中的作用,他也因此而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还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规律。

结合教育学的发展,欧洲一些国家看到了心理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潜力。1825年,经过咨询哲学家黑格尔和赫尔巴特,普鲁士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并作为国家强制性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不仅迅速扩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学体系,而且也成为促进教育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由此开始,大批思想家关注教育问题,他们以逻辑、理性思维等原则为基础,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也纷繁不一。

2.教育学科体系在思想转变下诞生

西方教育领域一直在争论科学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据何等地位的问题,最终得到的统一认知是,古典课程和科学同等重要,这些思想在传播资本主义文化、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以德国著名思想家康德为代表的教育观念认为,理智是人类经验的基本概念结构,因此也是道德的源泉。康德的《关于教育》一书集中展现了他的理性主义教育哲学思想。

其次,德国的费希特倡导国家主义的实际教育论。费希特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费希特以知识学而著称,他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看到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国民教育理论。费希特的教育哲学重视民族教育,他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兴国。他主张从善良意志出发确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宗教信仰和实践能力的塑造等方面对德国旧的教育进行革新。他希望借助教育唤醒德国民众,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振兴德意志民族,由此形成了他以德意志民族复兴为旨归的国民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思想为19世纪以后将教育作为国家复兴事业的重要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教育学的研究登堂入室,大教育家层出不穷。在卢梭教育思想体系以及裴斯泰洛齐教育实践改革经验的基础之上,德国出现了将教育建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在此之前,虽然西方诸多先贤都在教育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但均未就教育规律形成科学的系统理论。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观,他是近代西方第一个将教育活动归纳为学科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学者,从而构建了现代教育学。赫尔巴特作为德语经典教育学著作的撰写者,以其丰厚的理论贡献享有“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特别是其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注重学生可塑性的基本教育理念,至今仍是全世界教育领域的圭臬。

19世纪中叶之前,英国教育领域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重文轻理现象,顺应着以后工业革命历史浪潮,英国学校教育逐渐开始出现了摆脱传统桎梏的倾向,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斯宾塞首先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新教育目的,基于对实证主义哲学的批判,他一改过去呆板死记、抽象、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将教育目标进行了细化,这种思路在后世被广泛采纳,并得到普遍认同;其次,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引入课堂,大大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再次,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概念,这一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教育改革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到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

19世纪欧洲音乐教育领域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音乐教育学的诞生。西方音乐教育学是在体系教育学和体系音乐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在19世纪,近代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对西方社会影响相当大的独立学科,欧洲音乐教育由此步入系统化的轨道。这时,作为音乐教育学另一母系统的音乐学于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了。1863年,德国音乐家克里赞德尔主编的《音乐学季刊》问世,被视为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1885年,奥地利音乐家阿德勒对音乐学的学科进行了系统界定。此后,德国音乐史学家施皮塔以其对历史批评和音乐学新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昭示着西方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音乐学是一门研究与音乐相关现象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它对音乐构成的很多问题提出了诘问。这些“科学”问题被分成两类:第一类包括所有对我们今天的音乐有影响的历史经验教训,如音乐创作技术,从音乐历史上各个时代标志性的作品中归纳总结,并且通过与今天音乐创作实际情况的比较,分析音乐在一定背景下的整体演化进程;第二类是观念上的,人类从积累的科学知识中不停地发现艺术中的各种现象,现有音乐系统在科学进步中面临的创作、审美接受课题呈现出复杂性,使其与人的心理结构之间产生不稳定的界限,通过与社会生活的沟通对音乐进行研究,在发展中对其重新定义体现出人们观念上的进步和对世界的愿景。在其诱发下的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已经呼之欲出。

在阿德勒的音乐教育学中,内容主要涉及各种音乐(作曲和演奏等)教授方法的概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音乐的分科教学上,但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引入了科学观念。从内容上看,阿德勒的音乐教育观源于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但不是简单地用教育学原理解释和说明音乐教育现象,更不是将教育手段简单地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而是一种在全面的整体科学基础上分析、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新的理论形态。阿德勒的音乐教育学从整体上阐述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形态特点,指出音乐教学艺术对象的一般规律以及界定音乐美感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共同适用的所有教育理论和方法,同时在音乐智能结构的基础上有意超越,从而具有新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音乐教育学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的标志。然而,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年代一直是有所争议的。虽然阿德勒在19世纪末已经提出了“音乐教育学”这一概念,19世纪末德国的全日制学校也已经开始改进或革新音乐课程,但多数学者依然认为,现代音乐教育学是在20世纪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