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角下的先秦儒、道境界探究

易学视角下的先秦儒、道境界探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孔子对儒家境界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可是,他并不以圣人自许。如果人能够反求诸己,就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境界。荀子认为,通过认真学习礼义,每个人都能达到圣人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荀子的境界追求和孔孟有相似之处,可是,达致圣人境界的路径却大不相同。与儒家类似,道家学者早在先秦时代,也已开始研究境界哲学。

易学视角下的先秦儒、道境界探究

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时,张岱年先生说:“最高的理想人格,儒家谓之‘圣人’,其次是‘仁人’。《老子》亦以‘圣人’为最高人格,庄子则提出所谓至人,加之于‘圣人’之上。”[11] 在境界哲学方面,孔子“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美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12]。虽然孔子对儒家境界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可是,他并不以圣人自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笔者以为,明明德、亲民是修养工夫,而止于至善则是人生境界。《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人不但要成己成物,而且应该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孟子认为“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要求君子尽心知性知天,实现“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的人生境界。如果人能够反求诸己,就能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的境界。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学者提出的“人格境界论决不是空疏之论。它一方面确有神圣性、超越性,另一方面又不脱离社会政事、教育师道和日用伦常等生活世界[13]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荀子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通过认真学习礼义,每个人都能达到圣人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荀子的境界追求和孔孟有相似之处,可是,达致圣人境界的路径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荀子主张性恶论,否认个体能够成为圣贤是因为人性本善,认为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与儒家类似,道家学者早在先秦时代,也已开始研究境界哲学。在《庄子》中,“境”已经有“境界”之义了。《庄子·逍遥游》云:“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此处的“境”即有明确的“境界”的意思。据此,唐君毅先生认为,“此境界一名,初出自庄子之言境”[1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