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指通过供给方的变革,也即通过供给创新,实现对需求的更有效率的满足。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要求供给方将视线从与对手的相互比拼中转移到买方需求上,通过重塑市场和产业边界,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以彻底摆脱竞争对手。从这里可以看到,供给创新和价值创新是有交集的。
蓝海战略认为,当一项创新淘汰了早先的技术或已有的产品和服务,颠覆现有市场时,就发生了创造性破坏或颠覆现象。“淘汰”这个词很重要,因为没有淘汰就没有颠覆。所谓颠覆,与熊彼特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概念是一致的,即旧事物不断被新事物破坏进而被取代。但是,“颠覆式创新”只是谈到了创造性破坏的可能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产业创造并没有破坏、颠覆任何东西,而是纯粹开创了新的产业。比如说,在孟加拉国等较为贫困的国家,微金融的新模式并没有颠覆现有的银行体系,却使得没有钱的穷人能够进入金融领域。这种创新就是一种非破坏式的创新。
问题的讨论似乎要聚焦两个层面:一是如何更有效率地满足需求?更有效率意味着价格更低或使用价值更高。二是如何创造新需求?前者的道理比较简单,后者亦不复杂,但要结合供需关系的新格局来讨论。过去很长时间,需求导向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它的优点是比较可靠,缺点是有滞后效应。然而,在现今社会,供需格局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常态,中国也不例外。其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潜在需求。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越来越多的需求是由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而来的。上述两个特征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一格局的竞争中取胜,不仅要着眼于现实需求,更要通过供给创新不断试错,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谁在这个试错和转化中得到先机,谁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考虑到需求导向的缺点,考虑到动态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精神,供给创新、价值创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www.xing528.com)
当下中国经济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创新是供给侧的动力,在现在的语境中,它包括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其次,驱动什么?驱动可持续的增长和发展,其间需要通过创造需求才能驱动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驱动就是供给驱动,这里供给内含着各种创新的可能性,一方面直接实现市场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新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实现,驱动增长和发展。当然,供给创新的成果要通过产业化才能进入市场,才能创造财富、创造就业,那么,产业化的主体是谁?产业化的组织者是且只能是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成果,准确地说是发现和发明,是企业家主导的产业化的投入要素。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连接需求和供给,是供给创造需求,创造能够产生更大(附加)价值的需求。
(原载于《上海观察》,2016年12月13日,标题为《从熊彼特到蓝海战略,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驱动》,有删节;原载于《解放日报》,2016年12月13日,标题为《创新驱动,不只是技术变革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