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视角下的音乐情感表现

创新视角下的音乐情感表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语言一般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等,这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基本要素。(一)旋律的情感作用旋律是音乐表达情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级进是以调式的自然音级顺序进行的一种方式。跳进是指三度以上的音进行的方式。大的波浪式进行,如《长江之歌》中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气势磅礴,表现了长江宏伟的气魄。每一种节奏型又可表现特定的情感。

创新视角下的音乐情感表现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表达情感的,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现情感,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情感,音乐则是用音乐语言来表现情感。莫扎特说得好:“我不能用诗句或画色来表现我的思想感情,因为我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我的思想感情,因为我是音乐家。”

音乐语言一般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等,这是音乐表现情感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又构成一定的表现手段,如主题、乐段、曲式、体裁等。

音乐的每一种基本要素都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浓淡、调式的明暗等无不具有特定的情感意义,但音乐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情感,下面我们分别讨论每一种要素的情感意义。

(一)旋律的情感作用

旋律是音乐表达情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人们在听音乐时首先感到的就是音乐的旋律,一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是由旋律而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旋律是指不同音高的音按一定程序排列起来的序列。旋律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上行、下行、同度进行、级进、跳进、波浪式进行,每一种组合方式都能表示出特定的情感。

1.上行。上行是指音由低向高的运动状态,它往往表示情感越来越强烈的发展过程,造成情感的积蓄,最后达到高潮。例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旋律由低向高发展,把中国人民誓死保卫全中国的悲壮情感推向高潮。如果没有旋律上行的发展过程,就不会使人感到如此强烈的震撼。

2.下行。下行是指音由高向低的运动状态。它往往表示情绪逐步下落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状态同人们在叹息、悲伤时的情感运动状态极其相似,所以常表示悲伤的情感。最典型的例子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每句结尾的音一个比一个低,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没有亲娘的可怜小姑娘的悲惨形象。

3.同度进行。同度进行也许是旋律进行最简单的形式,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非常丰富的。在歌曲中同度进行有时同语言的节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怒吼吧!黄河》中有19小节重复了sol音,共67次,直到最后一个音跳到了do,情感积累到最后突然爆发出来,给人一种十分强烈、震撼的情感体验。

同度进行看似单调,但是由于节奏与和声等其他要素的变化,表现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

4.级进。级进是以调式的自然音级顺序进行的一种方式。级进的旋律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跳跃,所以一般表现出平静、自然、优美、松弛的情感。例如,弗列斯的《摇篮曲》,旋律大多是级进式的,那种温暖、亲切、充满无限爱意的情感融汇在级进的旋律之中胜过千言万语。

5.跳进。跳进是指三度以上的音进行的方式。跳进分为小跳和大跳两种。三度以内的跳进为小跳,可造成欢快活泼的情感。三度以上的跳进为大跳,可造成激动的情绪使情感扩展。例如,《黄河颂》中的六度大跳表现了人们站在高山之巅,遥望黄河滚滚东去的壮景,气势宏伟,荡气回肠之感涌现胸中。

由于大跳所蕴藏的激情,所以一般颂歌体裁都运用这种进行方式,如《红旗颂》《祖国颂》《长江之歌》等。音乐所造成的这种激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相比的,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所说:“因为音乐具有一种激起特殊的情感的力量。”

6.波浪式进行。波浪式进行是以乐音上行、下行、同度进行相结合的综合运动形式。波浪式进行使音乐具有流动感,平静如小溪流水潺潺,激荡如大海波涛滚滚,寄托着人类数不清的复杂情感。江苏民歌《茉莉花》围绕sol音波浪式的起伏,旋律优美流畅,典型的江南音乐风格,委婉、细腻,不仅使人联想到茉莉花的洁白无瑕,甚至还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把我们带进优美的古诗境界。“刻玉雕琼作小葩,清姿原不受铅华。西风偷得余香去,分与秋城无限花。”

大的波浪式进行,如《长江之歌》中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气势磅礴,表现了长江宏伟的气魄。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几种旋律进行的方式,但在音乐的进行中,往往是以综合的形式表现出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作曲者对旋律的进行方式的感知越深刻,那么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情感就越深刻。

(二)节奏的情感作用

节奏是指音的长短。节奏来源于生活,如呼吸、走步、劳动、锣鼓点等,不同的节奏组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引起不同的情感的体验。

例如,庙宇的钟声,节奏比较长,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由于低沉的声音传得比较远,所以使人有空旷感。再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的第十曲《基辅大门》,悠长的节奏造成了一种庄重的气氛,从庄严的情绪中可以想象到宏伟壮观的基辅城门。

1.节奏的种类。节奏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长时值的节奏:一般表现宽广、平稳、悠长的情感或表示歌颂性的崇高情感。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尾声的主题《光荣颂》,宽广的节奏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庄严的情感。

(2)短时值的节奏:可产生欢快或紧张的情感,再短些的节奏有时可以产生紧张感,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造成了紧张的气氛。

(3)规整性的节奏:如进行曲的节奏规整,结构整齐,常表现出一种坚定有力的情绪,如《运动员进行曲》。

(4)自由性的节奏:这种节奏形式不受长短的限制,因此在表现情感方面比较自由,如顾冠仁民族管弦乐《东海渔歌》中《丰收欢乐而归》开始笛子吹奏的引子部分。

(5)切分节奏:是改变节拍中强弱规律的节奏。由于改变了节拍中强弱规律,把强音放在第二个音上,所以有一种推动感,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6)休止节奏:虽然在这个时值位置上没有声音,但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另外,中国戏剧中的锣鼓则是一种独特的节奏,如京剧中的锣鼓经,我们仅听锣鼓的节奏就可以感到各种情感的变化。

如急急风,节奏时值很短,速度渐快,配合人物奔跑、战斗厮杀等紧张激烈的动作,常表现紧张的情感。摇板长锤,是一种节奏时值稍长的锣鼓经,表现悠闲、缓慢、平稳、庄重的神情。

在谈到节奏的情感作用时还有一种形式不容忽视,就是节奏型,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节奏按某种固定的方式经常运用或贯穿全曲。每一种节奏型又可表现特定的情感。

2.节奏的演变。节奏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变化的,在表现情感方面也越来越丰富、细腻。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多是规整的正规节奏。一般以偶数为基础,分成4、8、16、32等分。变化节奏也是以切分节奏为主,因为那时的音乐大都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追求规模宏大、工整的效果,显示高雅的风格,节奏变化不多。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随着音乐走向民间,音乐表现的范围更加广泛,在节奏上的运用发展了许多。音乐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现代音乐、表现主义音乐等。音乐的改革一反传统的旋律性,而更注重节奏的运用,把节奏的情感作用推到了主要的位置。

爵士乐的节奏运用到了交响曲,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中,丰富了节奏的表情作用。摇滚乐的出现更是把节奏推到了前台,成为音乐的主要支柱,而旋律反倒退居其后了。

强烈的节奏感,多变的节奏型,使人产生一种动感,形成一股动力。这也是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必然产物,一切都在快节奏中运转。客观现实在变化,音乐的表现手段也随着发生变化。下面仅举几例来说明节奏的变化: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以丰富多变的节奏与和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虽然旋律没有什么变化,两个短小的主题反复演奏了17次,但乐曲中自始至终的由小鼓敲击的节奏型却形成了独特的特性,使音乐一直有一种推动感。在1998年法国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上,主办者更是突出了音乐节奏的作用,用成百只汽油桶为乐曲伴奏,表现出一种狂盛的生命力,非常震撼人心,那种激情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还有法国作曲家奥涅格的交响音乐《太平洋231》,运用了复杂多变的节奏,生动地描写了一辆机车从开动直到快速行驶的情景,使人产生非常欢快、愉悦的情感。

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更是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带撞击性的节奏型,甚至是狂乱的节奏,去表现原始祭祀大地时的复杂、疯狂的情感。

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中,出现了克莱德曼的浪漫钢琴、雅尼的电子音乐、陈美的小提琴红色风暴等。他们都是以现代节奏的手法演绎了古典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丰富了情感的表现,节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表现人的情感,它的意义有时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而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

(三)节拍的情感作用

节拍同节奏密切相关,它是指重音与弱音有规律的再现形式。强音与弱音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韵律,从而产生特殊的情感。当人们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随音乐晃动身体或拍手跺脚,这就是节拍韵律的作用。一定的节拍形式表现了不同的韵律。

2/4拍的强弱规律是一拍强、一拍弱,同我们走步的韵律十分相似,所以一般进行曲都用2/4拍写成。

3/4拍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二弱,形成一种旋转式的韵律,在旋转的韵律中飘动起来,所以一般圆舞曲都用3/4拍写成。

4/4拍的强弱规律是一强、一弱,再次强、再次弱,一个周期需要四拍的时间,因此使人感到平稳庄重,一般颂歌都用4/4拍写成。

还有一种不规则的节拍叫自由节拍。虽然节拍是自由的,但音的长短、强弱还是有着内在的规律。这种自由节拍在戏剧中用得较多。例如散板,是一种慢打慢唱的唱腔,常表现悲痛的情感,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祝英台》中的《英台抗婚》。

(四)速度与力度的情感作用

音乐中速度与力度的情感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因为速度和力度的运动状态和人情感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人们在高兴的时候说话速度会快些,力度也要强些;相反,在悲伤时说话速度会慢些,力度也要弱些。

速度的情感作用。一般来说,快速可以表现一种欢快、紧张的情感,慢速表现优美、平稳的情感。有时快慢两种速度相结合可以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如《森吉德玛》,旋律完全相同,只是用的速度不同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第一段慢速表现出宽广、优美的情感,第二段快速则表现出欢快的情感。

恰当的速度对表现情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格鲁克所说:“稍微快点或稍微慢点就会面目全非了。”力度的情感作用非常深刻,在情感的表现上非常广泛细腻。力度的无穷变幻正是人的情感无穷变幻最恰当的表现,有多少情感就有多少种力度。一般来说,强的力度表现激动的情感,弱的力度表现平稳的情感,渐强的力度表现情感的逐渐高涨过程,渐弱的力度表现情感逐渐平稳的过程。

力度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巨大的,强大时如火山爆发,那种激情如同足球场上万人的狂呼一样令人震撼。谁能忘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中战胜命运的呐喊呢?微弱的力度又包含了人间多么细腻而神秘的情感!它不像强力度那样震撼,却在微弱中见真情,其情感的魅力绝不亚于强的力度。例如,《春江花月夜》结尾渐弱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一个优美宁静的境界,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当然这种情感体验是从整体的音乐中获得的,孤立的一个音符是不可能表现的。

力度的变化有时是很细微的,并不是用一两个词语就能表示的。例如,《二泉映月》中的高潮处,力度首先在由弱渐强直至最强,把情感推到了顶点,好像向旧社会发出的悲愤的怒吼,因此被称为“呐喊音调”。高潮过后力度渐弱,处于紧张状态的情感逐渐下落直至平稳,最后沉浸在优美宁静的情感之中,再一次把自己融进美好的月色之中。音乐力度的变化过程也是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由平静逐渐激动到顶点的爆发,然后再逐渐由平稳趋向平静。(www.xing528.com)

(五)音色的情感作用

音色是架起音乐与人情感之间的桥梁。音乐只有通过音色才能把没有声响的音符转化为音乐的音响,使人获得情感体验。当然,具备良好内心听觉的音乐家除外,因为他们看到音符就可以在内心把乐谱转变成音响,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但对一般人来讲是根本不可能的。

音色一般是指各种乐器的声音和人声。它在表现情感中的作用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必须同整体的音乐联系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一种音色适合表现某种情感,如被誉为“乐器皇后”的小提琴,音色柔美如同歌唱一般,最适于演奏优美柔情的旋律,表现细腻的情感。例如,《天方夜谭》组曲中舍赫拉查德公主的形象就是由小提琴表现的,那清秀甜美的音色使人联想起公主美丽的形象,给人一种秀丽的美感,如果改用铜管乐器来演奏恐怕就不能获得这样的美感了。

铜管乐是力量的象征,适于表现雄壮的情感,如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也称《大进行曲》。小号领奏出的嘹亮号角使人精神振奋,表现了统帅拉达梅斯凯凯旋时雄壮豪迈的情感。木管乐器的音色各有特色,色彩丰富,独具魅力。例如,双簧管的音色清新优美,特别适合表现田园景色中的牧歌形象,如《卡门组曲》中的间奏曲。长笛的音色清脆明亮,常常表现田园牧歌风格的音乐,清新、优美,如法国作曲家比才《阿莱城姑娘》中的《小步舞曲》。

民族乐器的音色代表着民族的情感,对于表达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作用。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如果我先听了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我是绝不敢指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了。”虽是同一首旋律,但是二胡音色中所蕴含的那种民族情感是其他音色所代替不了的。

再如中国的古琴,哪种音色可以代替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呢?正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听弹琴》中所表现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只有古琴才能表现出古人的这种悠悠之情。

(六)调性与调式的情感作用

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开始是暗淡的,忽然音乐变得明亮起来,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就是调性与调式的情感作用。

调性转换是指由一个调升高或降低转向另一个调。向高转调可造成情感的高涨,给人以明亮的感觉。例如《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朝景》。乐曲开始由长笛吹出了优美纯朴的牧歌音调,接着双簧管和长笛交替奏出相同的旋律,好似在空旷的原野里,牧笛声在回荡,远处传来了圆号的声音,使空旷的山谷显得更加清新幽静。

主题首先从e大调开始。第一次连续向上方三度转调(e—#g—b),第二次又转到d大调,然后又转到e大调。每一次转调都让人感到音乐更加清新、明亮,随着力度的增强,和声不断丰满,人们的情感不断高涨,用格里格的话说就是:“太阳已经穿过云层照射出来了。”

主题经过不断的转调使情绪逐渐明朗,好像太阳冉冉升起,金色的霞光普照山林,原野一派生机。这优美的音乐一定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想:也许你在海滨观看日出,也许你在弥漫着晨间雾气的林间漫步,也许你在农舍前聆听清脆的鸟鸣……总之,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

调式的情感作用也很突出。任何一段音乐都是以调式的形式出现的,是围绕着一个主音构成的。调式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有大调式、小调式和各种民族调式等。

大调式的情感色彩明亮,可以表现光辉灿烂英雄性的情感,如歌曲《我爱你,中国》,大调式明亮的色彩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充分,伟大的爱国情感永留心中。

小调式的情感色彩暗淡柔和,可以表现忧伤、缠绵的情感,如《天鹅湖》场景音乐,带着一丝忧伤,好像表现奥杰塔公主被魔法变成天鹅之后的忧伤,但又不失其温柔优美的一面。

调式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调式的转换使人的情感随之发生转变。例如,《伏尔塔瓦河》,开始的主题是小调式的,比较柔和,像平静流畅的小溪。后来主题变成大调式,明亮激昂,充满激情,象征着伏尔塔瓦河波澜壮阔,把捷克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和英勇斗争的精神都融会其中,使人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七)和声的情感作用

科普兰说:“和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音乐能表现情感,和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人们在听到和谐的乐音时,传递的是舒畅、悦耳的感觉,即使不是乐音,自然界中一些悦耳的声音,如鸟鸣、流水、细雨、微风,也会有舒畅的感觉。但听到不和谐的噪声时会感到烦躁不安,如机器的隆隆声、马路上的车声等。仔细分析乐音和噪声的组成就会发现,这是和声造成的。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出的声音,有时会很和谐,有时会不和谐,和谐的和声悦耳,不和谐的和声刺耳,使人不安。

和声表现情感是由其紧张度、稳定倾向性与节奏三个因素决定的。

1.和声紧张度。和声紧张度是指和弦的谐和程度,一般来说,谐和的和声紧张度弱,不谐和的和声紧张度强。紧张度强的和声会造成紧张、压抑的效果,而紧张度弱的和声会使人感到舒畅、松弛,如大三度、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纯六度的和弦比较和谐,使人感到清澈、明亮、平静,而大二度、小二度、七度的不和谐就使人感到刺耳。如果在这些和弦上再叠置更多的音,那么它所造成的“情感含量”就更加凝重了。

2.和声的稳定倾向性。和声的稳定倾向性是形成情感运动过程的因素,是横向的情感发展过程。以最基本的和声进行方式TS-D-T为例。开始的主和弦给人以稳定的感觉,进行到下属和弦时情感开始活跃,再进行到属和弦,情感进一步变化,最终回到稳定的主和弦。这个和声变化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的过程。

舒伯特的《摇篮曲》最能说明这个变化。全曲由主和弦与属和弦不断交替的形式出现,既形成了安详、宁静的气氛,又使人产生轻松、摇动的动感,使我们经历了母亲对孩子的热爱、期盼、自豪的情感体验。

3.和声节奏。和声节奏是指配置了和声的节奏。它与单旋律中的节奏时值是一样的,但增加了和声的效果,所产生的情感要强烈得多。例如,《天方夜谭》开始的几个长音的和声,造成了一种空旷的感觉,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从前。

节奏时值长的和声变化距离较长,变化少,适于表现安静、空旷等情感;节奏时值短的和声变化距离较近,变化多,表现出不安、矛盾、戏剧性冲突等强烈的情感。节奏时值规整的和声比较平稳,适合表现优美、平稳的情感。

和声的这些表现情感的特点还必须同音乐的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音乐是一个整体,每个要素的情感作用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音乐整体的情感。

(八)曲式的情感作用

曲式是指音乐的结构。音乐的曲式结构一般分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

1.曲式的类型。

音乐是由多个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单位是由乐汇、乐节、乐句和乐段构成的。乐汇是表达乐思的最小单位,一般是由两小节或四小节构成,有时只有几个音,也称为动机。几个乐汇组成了乐节,然后由乐节组成了乐句。乐句是表达一个完整乐思的基本单位。几个乐句组成了乐段,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思。

一首歌或一个音乐主题是由多个乐句构成的,听辨乐句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学会分句,在单音听辨的基础上进行一个乐句的听辨,然后再逐步向乐段发展。其中,感受乐句的相同与不同是分辨音乐结构的基础,如重复的两个乐句表现了音乐的统一和平衡,对比的两个乐句表现了音乐的变化,通过分辨乐句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

(1)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的曲式叫一部曲式,也可称为一段体,它是表示完整曲式中最小的曲式结构,可以由两个乐句或两个以上乐句构成。

(2)二部曲式:也称为两段体,就是由两个乐段组成的结构。这两个乐段可以是带再现的二段体。

(3)三部曲式:也可称为三段体,就是由三个乐段组成。按三个乐段组成的不同方式又可分为单三部曲式、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就是三个乐段都不相同,也称为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如《北京颂歌》等。

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就是第三乐段和第一乐段完全一样或基本相似,如《歌唱祖国》《长江之歌》等。

复三部曲式就是三个部分中有一个或两个部分本身就是两段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使我们获得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不仅是因为有再现的第三部分A所体现出的重复、对称、平衡的美感,还因为A部分本身又是由两个成对比的乐段构成的。例如,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序曲》,第一部分是由带有进行曲特点情绪热烈的A段主题和表现孩子们欢快的B主题构成的。第二部分是潇洒、威武的《斗牛士之歌》。第三部分再现的A段主题,省略了B主题,音乐结构更加紧凑,情绪更加热烈高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情感体验。

(4)其他曲式结构:①回旋曲式:是一种多段体结构,由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部主题和不同的插部构成的曲式,主部主题不少于出现三次,插部至少有两个,也就是说,回旋曲式应不少于五个乐段;②变奏曲式:由一个基本主题及多次的变化构成的曲式。

2.曲式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曲式是感受和体验音乐全过程的思维方式,不论哪一种曲式,都会带给你不同的情绪感受,并产生一定的联想或想象。情感体验与联想想象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通过综合的音乐思维,把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引向深入。

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它是自由变奏曲式结构,由主题、八个变奏和一个插部构成。听辨曲式的过程就是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

乐曲一开始,铜管乐奏出的引子引出一个具有号召性的主题,这个主题来自《黄河大合唱》中第八曲《怒吼吧,黄河》和《东方红》相结合的音调,象征着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战斗的号角。接着,是钢琴的华彩部分,从低到高好像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钢琴的华彩之后,由乐队全奏出从《保卫黄河》中发展而来的旋律作为前奏,引出钢琴主奏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保卫黄河》主题,情绪激昂,坚定有力,象征着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英勇斗争。这个主题经过不同的变奏以及音色的变化,力度由弱到强,表现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

我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只有聆听了全部的音乐,并能准确地听辨出变奏的曲式才能获得完整的音乐形象。整个乐章的主题采用的是合唱《保卫黄河》的音调,经过不断转调与变奏,力度逐渐增强,我们的情感随着每一次变奏起伏激越,直到出现气势恢宏的《东方红》音调,我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这种情绪的感受就是曲式的情感作用。

(九)音乐体裁的情感作用

音乐体裁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每一种体裁都相应地表现某种情感。例如,摇篮曲体裁表现慈祥、充满温情爱意的情感,虽然各民族的表现方式不同,但体现的这种情感是相同的。进行曲体裁表现雄壮、威武的情感,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有的音乐会进行曲还兼有欢快、活泼的特点,如《拉德斯基进行曲》等。

在音乐体裁中,表现情感最丰富的是交响曲体裁。交响曲的结构宏大,色彩绚丽,音响丰满,内涵深刻,表现力极其丰富,是音乐形式中最抒情的形式。

交响曲一般分成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情感特征。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常表现紧张的活动与斗争。第二乐章为慢板,是整部交响曲的抒情中心,常表现人们的生活体验、内心的心理感受或者理性的思考,是最深刻的一个乐章。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这个乐章比较轻松活泼,常常表现生活场景。第四乐章也叫终曲,一般为快板或急板,常表现生活风格的场景或欢庆节日胜利的场景,是情感最热烈的乐章。

比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这样的结构。第二乐章表现了对英雄烈士的哀悼,被人们称为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好像在为第四乐章的胜利做准备。第四乐章宏伟、壮阔,表现了人们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景象。当欣赏这部交响曲时,我们的情感必定会经历这狂风暴雨般的冲刷,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高尚。由于交响曲表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理性的思考,所以贝多芬说:“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

以上介绍的是音乐内在形式所具有的情感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是在音乐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的。虽然对音乐每个要素的认识会有助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但不能把音乐割裂开来,因为音乐是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