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盘庚迁殷与殷墟的发现

二盘庚迁殷与殷墟的发现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又明确指出“盘庚迁于殷”。盘庚迁殷后,王道复兴,四方安定,从此都城不再频繁迁徙,直至殷纣亡国。关于盘庚所迁的“殷”的地望,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甲骨文的出土与探测,都证明了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就是盘庚到殷纣亡国之间的都城遗址。而殷墟的发现则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重大而曲折的事件。事实上,殷墟都城的发现是由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引起的。

二盘庚迁殷与殷墟的发现

被认为是东方部族的商,自成汤称王,建都于亳,始开启早期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商到了仲丁时代迁都隞,到河亶甲时期再迁相。商都的前后数迁,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到了盘庚,更有七迁之说。但是,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些不断迁移的都城所在,大多数至今仍不能确指。商都所在以及商都“不厥常邑”的原因都是我国早期历史上的难解之谜。我们现在仅能从已发现的商代城址中,试图拔开掩盖着这段早期历史的迷雾,推测一下商都,尤其是盘庚时期都城的可能位置。

尚书·盘庚》第一句就讲的是迁都问题: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之后又明确指出“盘庚迁于殷”。由这段文字我们知道,盘庚迁都就是把都城从亳迁到了殷。

盘庚迁殷是我国早期都城史上的重大事件,史学家们正是以此事件作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前,尤其是从成汤至仲丁,社会稳定,都城一直设立在亳。亳的所在,有些学者认为就是今天的郑州商城。但仲丁之后,王位纷争,“比九世乱”,诸侯叛离,政局混乱,因此都城屡次迁徙。盘庚迁殷后,王道复兴,四方安定,从此都城不再频繁迁徙,直至殷纣亡国。所以说,盘庚所迁的殷在商代历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于我们现在将商称为殷商,或直接以殷指代商,即是这一缘故。那么,殷到底在什么地方?

关于盘庚所迁的“殷”的地望,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甲骨文的出土与探测,都证明了现在河南安阳殷墟就是盘庚到殷纣亡国之间的都城遗址。而殷墟的发现则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个重大而曲折的事件。

事实上,殷墟都城的发现是由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引起的。清代末年,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常翻挖出带字的龟甲片。起初当地农民们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东西,就丢弃在路边田埂上。后来这些刻有字划的龟甲,被当作中药的一味药剂龙骨,被中药铺大量收集。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身患疟疾,在药铺配制中药时,发现龙骨上有隐隐约约的刻划符号。王懿荣是一位卓有成绩的金石学家,精通铜器铭文。这些刻划符号当然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在京城广收龙骨进行研究,终于认定这些有刻划符号的龟甲,就是一种久已失传的商代卜骨。从此,甲骨文就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也引起了学者们对出土地安阳小屯村的注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了考古组,从1928年开始进驻安阳小屯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开启了殷墟长达数十年的科学发掘历史。第一次发掘工作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才被迫停止。这期间大约进行了15次大的发掘工作,在宫殿区发现有50多座夯土台基,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石刻等,还有两万多片的刻字甲骨。在王陵区发掘了10座带墓道的大墓,1000多座小墓,其中也有不少青铜器、玉器、石器和漆木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殷墟的基本情况逐渐清晰,蒙在商代都城上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了。(www.xing528.com)

如果我们查看中国地形图就会发现,在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方,有一个呈带状分布的平原区,这就是太行山脉东麓一线的冲积平原,而殷墟正位于这个冲积平原的中南部,处于一个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里土地肥沃,形势险要,所谓的“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殷墟的遗址区,按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性分为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个部分。(见图2 3)尽管殷墟考古已经进行了近80年,但可惜的是,至今也未发现城墙,所以殷墟的平面形状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只能判断出它大致的功能分区。

殷墟遗址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洹河两岸,且以南岸为主,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及侯家庄南地发现居住遗存;小屯村及花园庄是宫城区。而在宫城区的东、北为洹河,西、南有壕沟,壕沟与洹水正好围成封闭的防卫沟。显然,这里是殷商都城重点防守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考古学家们在小屯村东北部发现有50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在这些宫

图2-3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平面示意图

殿建筑之间还杂错分布着铸铜作坊遗址、玉器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和制陶作坊遗址,明显是为宫殿区的贵族服务的。

虽然殷墟中没有发现城墙,但不意味着商代都城中没有城墙的形制。因为无论是河南郑州商城、还是偃师商城、洹北商城,都不仅有城而且还有郭。如郑州商城包括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垣周长6960米,内有宫殿分布;外城城墙分别发现于内城东南角和南墙、西墙之外,长度也超过6000米,多见手工业作坊、一般居民点和墓葬。偃师商城更为复杂一些,由大城、小城和宫城组成,小城大致为长方形,面积80万平方米。其中部偏南处为宫殿密集分布区,是为宫城;北部发现有祭祀遗存和池苑遗迹。大城位于小城东北部,利用小城一部分修建,故推测大城城墙建成之后小城城墙旋即废弃不用。大城发现多处中小型建筑及窑穴、水井、灰坑等遗存,并分布有制陶、铸铜作坊和墓地。从宫城、小城和大城的叠压关系可以判断,应该是先有宫城和小城,后人口增加,小城扩大为大城,宫城依旧。由此可知,城墙的修建也是商代都城的重要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