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在发现中成长:安阳殷都实验小学的发现教育

我在发现中成长:安阳殷都实验小学的发现教育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发现·课堂——思维火花在这里点燃课堂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心中所期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发现课堂的外观——双向五环。发现课堂自主学习的原理——任务驱动。发现课堂的本质——六要素。自主、合作、展示、评价、快乐、高效,这六个特征称为自主学习发现课堂“六要素”。发现课堂的管理——五个抓手。发现课堂的模式——三种流程。发现课堂的意义——培养目标。

我在发现中成长:安阳殷都实验小学的发现教育

第二章 发现·课堂——思维火花在这里点燃

课堂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心中所期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我心中期望的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学生说。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课堂上是自信的,课堂上充满尊重与爱。”家长说。

“我期望的课堂是高效的、全员参与的。”老师说

……

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

探索一:发现课堂的基本概念

课堂的名称——自主学习,发现课堂。“自主学习,发现课堂”可以简称为“发现课堂”。发现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主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式的学习。发现课堂的优势是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学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科目标,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目标。在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思维品质得以培育,这些思维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这样的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平台。 由学生自己所探求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新的意识。

发现课堂的外观——双向五环。“双向”, 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的一方是: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教的一方是: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

“五环”是按照教学过程对内容进行构建的,即:

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第二环: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第三环: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第四环: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第五环: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发现课堂的灵魂——自主。“自主”二字,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而非“他主学习”之意。真正高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体,即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都是他主学习。在新课程提倡的几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可能。自主学习是高效的。自主学习时,主体的内因起主导作用,内因主导的学习状态是“我要学”的状态,学习效果必然是最好的。自主学习是快乐的,自主学习时,学习本身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成为学生愿意干的一件事,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自主学习产生创新,自主学习时,学生的心理是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的,学习机制是民主的,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得以激发,从而创新思维得到培育。

发现课堂自主学习的原理——任务驱动。确立学习目标,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任务→小组交流任务完成情况→班内展示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任务展示情况→巩固练习。

发现课堂的本质——六要素。自主、合作、展示、评价、快乐、高效,这六个特征称为自主学习发现课堂“六要素”。

发现课堂的管理——五个抓手。“五个抓手”指评价一体化、队展组评、小口令、任务包、导学案。

发现课堂的模式——三种流程。分为小流程、大流程、特流程。小流程,即一个流程完成一个目标任务,一节课可以有多个流程。实践中,一节课当中要完成2—3个目标任务,每完成一个目标任务都要通过自学、合作、展示、探究、检测这几个环节达到目标,小流程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大流程,即一节课完成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完成若干目标任务。实践中,将课上所要完成的2—3个目标任务全部交给学生,学生带着所有的目标任务进行自学、小组合作、分任务展示、探究、抽测来完成本节课的所有任务。大流程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特流程,即一个流程完成一个主题教学单元的学习,可能用两个以上的课时。实践中,以教学单元为单位进行自学、合作、展示、探究、检测等五个环节,突出主题教学,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或总复习课时使用。

发现课堂的意义——培养目标。浅层的目的: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竞争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状态,达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的。深层的目的:通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的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创新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素养的目的。

探索二:发现课堂的框架——学科流程

发现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学习方式、学习流程、教师角色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如果我们仅仅从理念上转变了教育观念,而没有建立与发现课堂相匹配的各学科课堂学习流程,那么理念就没有了落脚点,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就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殷都实验小学建立了各学科的学习流程,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学科教学特色。

低年级语文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读文识字

读文流程:自读课文—对子互读—组内轮读—小组预展—全班展示。此流程的读文要求是正确流利。

识字流程:自学生字—对子互学—小组预展—班内展示。此流程的识字要求是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读文写字

读文流程:自读课文—对子互读—组内预展—全班展示。这个流程的读文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

写字流程:自学生字—对子交流—组内交流—全班展示—描红仿写。此流程要求能说出字的读音、结构、笔顺关键笔画、正确书写、组词。

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流程

预习交流课流程:自己梳理预习内容—合作交流(对子、小组交流预习时不会的题)—领取任务—组内预展。

展示提升课流程:复习巩固—小组预展—全班展示—课堂检测。

【课堂实例】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 执教老师:李卫红

一、复习导入

复习旧的知识,导入新的课时,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昨天我们初学了课文《和时间赛跑》,让我们再次读课文,边读边回顾课文讲了什么。

二、解读目标

教师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我能通过学习重点词句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并能珍惜时间。

三、自学群学

自学是学生按照导学案出示的任务包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不会的知识要进行标注,对本节课的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群学是在小队长的带领下,按照任务包一步步地进行交流,主要交流不会的和有疑问的知识点,达到共同学会的目的。

师: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时间一去不复返和作者与时间赛跑的词句。

师:(出示任务包)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我们分解出6个任务。

师生共读:一、回顾课文大意。二、品读课文第1—5段,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三、品读课文第6、7段,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四、品读课文第8段,感悟“我”与时间赛跑。五、品读课文第9、10段,感叹珍惜时间给作者带来的益处。六、背诵有关时间的名言。

师:现在每个大组一个任务,在队长的带领下开始预展。

四、组内预展

领取任务后,小队长针对所分到的任务带领大家进行预展。预展时要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注意每个环节过渡语的运用,学生语言的准确和清晰。小队长要鼓励每个学生,给组员自信,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

五、班内展示

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目标能不能完成就看小组的展示是否成功。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展示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展示的重点或者难点进行点拨,达到高效课堂最理想的效果。

任务三:

生:我们组的任务是品读课文第6、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先听我们组读这两段。

(生读。)

生:这两段讲了作者看到太阳落山和鸟儿飞翔时感受到时间匆匆,逝去的岁月再也不能回来。

生:“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太阳落山是平常的事,但隐藏在太阳背后的每分每秒都不可能再复制了。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能说说你平时观察到的类似的事例吗?

(生交流。)

师:(播放课件朱自清散文《匆匆》片断)和林清玄一样,著名作家朱自清也在日常生活中发觉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我们一起来读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生读文,谈感受。)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悟再次读第6、7段。

任务五:

学生展示后,老师引导大家谈对作者的了解,并通过课件展示林清玄在文学上的造诣和在台湾文坛上创造的两个之最,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中说的: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珍惜时间对于自己一生的益处。

师点拨:孩子们,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大家能珍惜我们现在的大好时光,做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六、课堂检测

(略)

数学学科课型及流程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每节课教学内容及练习的侧重点不同,数学学科分为三种课型。

(一)新知探究课

这一课型对应传统课堂的新授课,着重围绕新知识点最基本的学习目标来设计导学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达到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目的,不做过多的变式和提升。其导学案板块是:温故知新、学海探秘、达标测评。其中“学海探秘”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置为2—3个任务包,以任务一、任务二的方式呈现,任务包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升,能涵盖本节课的重点,达到学习目标。

基本流程是:

(1)自学(15分钟左右)。在小学阶段自学能锻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自学环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此时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自学要保持安静,有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注。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

(2)交流(对学、群学8分钟左右)。交流的定义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其作用是相互沟通,做到大家共享,也起平衡进度、互通有无的作用。在交流环节要先交流疑难问题,然后再统一导学案的答案,分配预展任务并进行预展。教师巡视,及时对小组进行帮助或指导。

【课堂实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执教老师:王丽华

学生交流前老师要明确要求:

1.先交流导学案上的疑难问题;

2.统一答案;

3.分配预展任务;

4.进行预展。

学生明确了交流的要求以后开始进行小组交流。

(3)展示(12分钟左右)。展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和表演有着很多共性的地方,小学生表演欲望很强,都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或答案告诉大家。在展示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以此来突破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展示“学海探秘”的任务一时:

生1:这道题的条件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问题是一共要付多少钱。

生2:本题是求12个24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3:我的算式是12×24=288(元),我是这样计算的:

生4:请对子互相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生5: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大家学会了吗?

生:(齐)学会了。

生6:我来考考大家。笔算下面的一道题:

23×13=?

(4)测评(5分钟左右)。测评是为了检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情,做到查漏补缺。

在本环节,学生完成达标检测题以后老师先批改小组长的作业,小组长批改组员的作业,有错题的及时改正,让小组长和老师再次批改,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二)巩固练习课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需要及时巩固和练习才能形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知识点较多或课后习题比较多的情况下要设计巩固练习课。学习内容是教材上一些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不再设计导学案。其基本流程是:(1)明确自学任务(因为巩固练习课以练习书上习题为主,不再印制导学案)。(2)自学16分钟左右。(3)集体处理基础题(基础题由学生对照答案,简化处理5分钟)。(4)明确展示任务包:将习题中涉及综合应用的、拓展的、变式的及难度较大的题设置为任务包,在巩固练习课中任务包是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学情生成的,而不完全是预设好的。(5)预展和展示15分钟(附案例)。(6)订正4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巩固练习课习题容量比较大,所以展示时并不是每道题都展示,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有选择性地确定展点,在巡视学情时发现错误比较集中的、难度较大的作为展点,这样可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复习提升课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在每个单元之后,我们通常要设计一节复习提升课,目的是巩固这一阶段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升的学习能力。

单元复习提升课流程为:

第一课时:(1)知识梳理(25分钟);(2)自学(15分钟)。低年级知识梳理一般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同时需要给学生渗透几种整理知识的方法,比如画知识树、知识导图、知识图表等。高年级把知识梳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课上进行展示,教师点拨引领即可。

【课堂实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复习提升课 执教老师:徐玉芬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由第3小组带领大家来整理一下相关知识。

任务一:知识梳理包

1.我会整理:

2.我会对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2)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接下来由学生自学完成任务二、三、四。

任务二:基础知识包

1.求下面各个图形的表面积与棱长和。

可以从含义、单位、计算方法等方面区别哦!

2.有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20米,宽15米,高2米。

(1)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需要贴多少平方米

(3)如果在游泳池内注入1.5米深的水,应注水多少立方米?

任务三:拓展包

1.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2.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桶,长和宽都是3分米,铁桶高5分米,用油漆把铁桶内外都喷成红色,喷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在一个长方体水池内测量,长3米,宽1.5米,水深1.2米,投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0.2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4.学校运来两车沙子,每车有3立方米,体育老师要把这些沙子铺在一个长4米,宽2.5米的坑里,这些沙子可以铺多厚?

任务四:易错题包(由学生自己整理)

第二课时:(1)交流预展(10分钟),即学生对任务二至任务四进行组内交流,同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将三个展示任务分配下去,各小组围绕任务进行预展。(2)展示(25分钟),根据板书及准备情况指定3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关注展示情况和倾听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和引领。(3)订正(5分钟),针对自己导学案上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

英语课堂流程

(一)“学习新知”课堂流程

【课堂实例】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五年级) 执教老师:王永超

第一环节:Check(回顾复习,小小检测) 6—8分钟

本环节分四步操作:

A. 课前热身,心神凝聚; B. 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C. 适时检测,查漏补缺; D. 对子互检,巩固旧知。

首先,教师采用歌曲、儿歌、英语口号等形式进行热身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知识链接复习到位。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在复习之后,进行小检测,查漏补缺。检测之后,采取对子批阅形式,小组得分,适时评价。本环节通过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T:First,Let’s sing the song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Then check the words and phrases:swim,skate,fly kites,make a snowman,plant trees.

第二环节:Presentation(呈现目标,自主学习) 10—15分钟

本环节分三步操作:

A. 巧妙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B. 学生独学预习,标出疑难问题;

C. 通过课堂活动,进行新知学习。

复习完之后,教师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先看看学习内容,通过独学,初步了解学习内容,运用双色笔,标出疑难问题。然后在教师组织下,适当通过课堂活动,完成英语单词或英语课文等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记单词,粗读课文。

1.T:Hello boys and girls,I like spring.Because it’s sunny and warm.I can go hiking and fly kites.What about you?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板书:My favourite season

T:Let’s read the learning aims together.

Ss:(1)我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的单词。

(2)我会运用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创编对话。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then complete the form.

第三环节:Cooperation(合作交流,对学、群学) 3—5分钟

本环节利用“A. 同伴协作,对子交流;B. 组长带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

在第二环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程度好的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同伴协作,兵教兵,对子帮扶,组长带动、组织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环节:Show(大小展示,探究总结) 5—8分钟

本环节利用“A. 预展准备,组内小展;B. 班内大展,生成拓展”的形式进行展示。

小组合作继续深化,小组成员针对学习目标,在小组内进行小展示,并为大展示做准备。通过倾听别的小组展示、教师点拨等,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拓展,并不断生成新知识。

1.Ask and answer(pair work)T—S1 S1—S2

A: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B:My favourite season is...

A:Why?

B:Because I can...

2.T:So different people like different seasons.All seasons are beautiful.Can you make a dialogue about seasons?I believe you can do!

第五环节:Consolidation(达标检测,师生小结) 3—5分钟

本环节采用“A. 达标检测,力争堂堂清;B. 课内小结,导学案整理”的形式来操作。

英语课堂上要体现听、说、读、写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当堂达标测评,体现出写的训练,也是学生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消化吸收、学以致用的综合体现。测评之后,要有1—2分钟时间,让学生整理一下导学案,梳理一下本节所学内容。教师适当小结,布置作业。

1.Do the exercises(Look and fill).

I like ______ best.

It is windy and ______.

I can ______ mountains and ______ hiking with my friends.

2.Homework: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问一问他们最喜欢什么季节,写一篇英语小短文

(二)“成果展示”课堂流程

第一环节:Check(回顾复习,小小检测) 6—8分钟

本环节分四步操作:

A. 课前热身,心神凝聚;B. 及时复习,温故旧知;

C. 适时检测,查漏补缺;D. 对子互检,巩固旧知。

第二环节:Presentation(呈现目标,自主学习) 5分钟

本环节分两步操作:

A. 巧妙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B.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复习完之后,教师灵活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我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第三环节:Cooperation(合作交流,对学、群学) 3—5分钟

本环节利用“A. 同伴协作,对子交流;B. 组长带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同伴协作,兵教兵,对子帮扶,组长指导、组织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学困生,应有明显进步,优等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巩固。

第四环节:Show(大小展示,探究总结) 15—18分钟

本环节利用“A. 预展准备,组内小展;B. 班内大展,生成拓展”的形式进行展示。

成果展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合作继续深化,小组成员针对学习目标,完成在小组内进行小展示,并为大展示做准备。通过倾听别的小组展示的内容,教师及时点拨、指导等,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拓展,并不断生成新知识。

第五环节:Consolidation(达标检测,师生小结) 5—7分钟

本环节采用“A. 达标检测,力争堂堂清;B. 课内小结,导学案整理”的形式来操作。

通过检测,老师制定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三)“复习提升”课堂流程

第一环节:Check(回顾复习,小小检测) 2—5分钟

第二环节:Presentation(呈现目标,自主学习) 5—8分钟

本环节分两步:A. 导入主题,出示目标;B. 自主学习,巩固知识。

教师简要讲,提示本节课复习提升的知识要点,并出示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学习的任务与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复习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

第三环节:Cooperation(合作交流,对学、群学) 3—5分钟

本环节利用“组长带动,小组交流”形式来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后,有些疑难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拿到小组内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Show(大小展示,探究总结) 5—8分钟

本环节利用“A. 预展准备,组内小展;B. 班内大展,生成拓展”的形式进行展示。

通过大、小展示,各小组要充分利用黑板,把本单元涉及的“单词知识块、主要句型运用、话题表演关键句、语法点,还有其他所涉及的文化意识或知识链接以前的内容”尽量板书到黑板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在倾听其他小组展示时,随时记录笔记,中、高年级尤为重要。本单元知识树应该清晰明朗,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拓展,并不断生成新知识。

第五环节:Consolidation(达标检测,师生小结) 15—20分钟

本环节采用“A. 达标检测,力争堂堂清;B. 课内小结,导学案整理”之形式来操作。

学生进行达标检测,力争单元清。利用当堂达标测评,看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内容。通过测试,便于学习的知识得到系统整理,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音乐课堂流程

音乐课堂流程为:明确目标—复习导入—示范引领—自主练习—展示评价。

【课堂实例】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 执教老师:靳小慧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本节课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是目标。目标要明确,并且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达到老师的要求。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欣赏澳大利亚的风光,看看澳大利亚盛产什么。

(出示课件。)

生:有好多的羊,羊毛一定也很多。

师:我们再听听他们在剪羊毛的时候唱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生:高兴、欢快的情绪。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1.我会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去演唱歌曲;2.我会认识歌曲中出现的节奏及音乐记号。

第二环节:复习导入

无论什么课程,都会有一些知识性内容。不同的课程,知识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大相同。这个环节就是学习知识性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

师:我们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放牛的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生跟音乐用不同的形式来复习唱。

第三环节:示范引领

与上一个环节一起,将内容机械地进行了分割。真实的课堂上要灵活处理,未必一定单独割裂进行教学。教师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示范。

在学习歌曲《剪羊毛》一课中,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并导入新课,老师简单介绍了澳大利亚的情况,告诉学生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

师:孩子们,在听歌曲的时候用心感受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生:高兴、欢快的情绪。

2.再听歌曲(体会歌词)

师: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曲表达了人们在剪羊毛时的劳动场景。

第四环节:自主练习

知识性内容学习了,知道了原理。技能性内容学习了,知道了操作技术。接下来当然就是要自己练习。在小组内练习比较好,利于教师组织,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展示的环节。

在本环节是学习唱歌曲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试听歌曲,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请大家听歌曲并对口形聆听,养成聆听的习惯。

(生对口形跟唱。)

师:现在同学们听琴模唱旋律,用“La”音模唱。分小结、分句练习。

学生模唱过后处理难点节奏及音乐记号。

1.○四分休止符(让学生用红笔标注)。

2.×·附点八分音符(多练习几遍让生去掌握)。

学生要熟悉歌词,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段歌词并解释,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

师:同学们现在跟琴填词练习几遍,要注意坐姿和发音的方法。

第五环节:展示评价

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展示之后,发现有亮点的学生,指名其代表本组在班内展示,将本组的亮点展示给全班共享,如果有明显的失误,教师及时引导。

师:我们现在分小组来展示今天所学的歌曲,大家要把高兴和欢快用音乐表达出来。

各组展示完以后选同学到前面跟琴展示,并让其他小组来评价。

小组展示后,有些闪光点,教师需要强调,让全体学生认识到,以便学习模仿;有些明显错误,教师需要重点指出来,避免其他学生犯类似错误。这些成了学生的经验。总结时,要对各小组予以打分排队,调动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组学生的凝聚力。

第六环节:归纳总结

美术课堂流程

1.新知探究课课堂流程:明确目标—自主预习—示范引领—自主练习—点评优秀。

2.复习旧知—完善作品—组内欣赏—展示作品—总结提升。

【课堂实例】 《火花的设计》新知探究课 执教老师:马海芹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本节课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这是学习目标。目标要明确,并且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要学习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些漂亮的火柴盒,(放幻灯片)请大家告诉老师:什么叫火花?火花的功能是什么?

通过欣赏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火花。

生:火花是火柴盒的雅称。火花有实用、美化、装饰、标志四大功能。

师:我知道大家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老师也带来很多火花,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火花的特点和组成。请大家读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自主预习、对学、小组讨论并展示

在美术课程中,虽然技能性内容所占比例很大,也还是有一些知识性内容,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个环节就是学习知识性内容,教师把任务包出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再以自学、对学和群学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此环节做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放幻灯片,同学们欣赏。学生在欣赏这些火花的时候考虑几个问题,老师出示任务包。

师:大家看今天的任务有哪些:

1. 火花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 火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3. 火花的绘画形式有什么特点?

4. 火花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通过自学、对学和小组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完成了任务,现在我们分任务进行展示,一组展示第一题,二组展示第二题,三组展示第三题,四组展示第四题,五组、六组补充质疑。

第三组同学的展示片断:

生甲:我找的火柴盒的颜色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中国红的底色代表了喜庆和吉祥,黄色的喜字多了一份温暖,这是一个幸福的象征。

生乙:我找的火花是以春天为主题的风景画,多用绿色、黄色和蓝色,代表了春天的生气,并以冷色调和火花做了对比。

生丙:我发现了一个版画形式的火花,它是以黑、白为主调,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学生按要求对所领的任务进行展示,五组和六组的同学争先恐后进行了补充和质疑,老师对一些疑难问题做了点拨,这个环节用时12分钟。

第三环节:示范新技能

教师为学生进行新内容的示范。也可以让自学环节做得优秀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对于一些学困生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减轻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负担,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在作业环节他们就可以轻松完成自己的作品。此时老师也可以做技能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知识。

在示范新技能的环节,老师做示范。

师:通过大家的展示老师也知道了火花是由图案和文字组成的,老师也设计一幅火花,大家喜欢吗?

老师在出示的火花课题的下面加上六(6)班火柴厂并加画边框,组成了一幅火花。

第四环节:组内自主练

此环节是学生完成作品的环节,老师要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难和技法作指导。知识性内容学习了,知道了原理;技能性内容学习了,知道了操作技术,接下来当然就是要自己练习。在小组内练习比较好,利于教师组织,也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展示的环节。

老师出示作业要求:

1. 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

2. 符合火花的特点和组成。

在本环节,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设计自己的作品,老师在班内巡视指导。

第五环节:展示新作品

在每个小组都进行组内展示之后,拿出本组有特色的作品在班内展示,将本组的亮点展示给全班共享。

在展示作品环节,老师出示了展示要求:

1.展示的作品要有特点。

2.展示时要紧扣火花的图案特点、色彩特点、绘画形式、火花的组成这几方面。

第六环节:讲评与总结

小组展示后,有些闪光点,教师需要强调,让全体学生认识到,以便学习模仿。有些明显错误,教师需要重点指出来,避免其他学生犯类似错误。这些成了学生的经验。总结时,要对各小组予以打分排队,调动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体育课堂流程

基本流程为:集合整队报告人数—专项训练预热与教学—专项训练小组练习—专项训练课堂展示—专项训练讲评总结。

【课堂实例】《花样跳绳》 执教老师:康鑫

第一环节:集合队伍报告人数

教师到教室带领学生,到操场整队,报告人数。

生:报告老师,二(6)班集合完毕。

第二环节:专项训练预热与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称为专项训练,专项训练需要专门的热身准备工作,专项训练预热环节特指这种准备工作。

师:跑步准备。

生:准备完毕。

(生开始跑步进行热身活动。)

专项训练预热结束后,进入专项训练教学环节。此环节教师要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师:今天我们学习花样跳绳中的一种步伐跳,名字叫“弓步跳”。

(师示范,生观摩学习。)

第三环节:专项训练小组练习

对于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进一步熟练技能。

师:一组、六组请到位,二组、五组请到位,三组、四组请到位,开始练习。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第四环节:专项训练课堂展示

对于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

师:请大家集合到位,进行小组展示。各位同学可以进行点评。

第五环节:专项训练讲评总结

对于展示中呈现的优点,暴露的难点、缺点,要进行强调,对于各小组的展示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进行点评,评出冠军组和纪律优胜组。)

探索三:发现课堂的起点——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它承载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作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载体,导学案不仅体现了教师导学的智慧结晶,也关系到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质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突破学科特色,首先需要在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上下功夫。

一、导学案的编制程序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编制程序为:

(一)提前分工

导学案编制的分工要提前计划,整体安排,分工合作。集体备课时,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设计学习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导学案主备人。

(二)主备人编制导学案

主备人根据学习进度,根据集体研究的结果,提前一周研读教材,广泛参阅资料,自行设计,制成导学案初稿。

(三)集体研讨

主备人将初稿打印出来,集体备课前发给本备课组的各位老师,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要先说明自己的编制思路,对导学案的内容、使用中的处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说明。然后每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讨论,集体审稿,集思广益。主备人负责记录,并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初稿。

(四)主备人修正

主备人吸收备课组意见并予以认真研究、修改,最后由主管领导把关、签字,印成正式文本。

(五)上课教师补充完善

上课前,上课教师熟悉导学案,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的教学特点予以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六)课后优化

课后,教师反思教学,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积累经验(记成功之笔、记败笔之处、记教学创新、记学生创新、记再教设计)。

二、导学案的流程设计

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学海探秘、达标检测和自主反思等内容。当然,由于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段不同和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制时形式上可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一)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目的地。学习目标来源于国家的课程标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关于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知识、能力应该达到程度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述语言要简明浅显,可操作性强,容易让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语言表述切忌模糊、深奥,学生不容易读懂,不要把学习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编制时要求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具体到一节课上,学习目标一般设定2—3个为最好。目标的确立要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学习目标的确立,要掌握“恰切”的原则,即不能太难或太易,不能太高或太低,不能太大或太小,不能太多或太少,要准确、明确、正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例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在第一课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我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尝试运用。3.我能理清文章脉络,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我会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如果有第三课时,可以是背诵、仿写、讲写作方法。

数学学科的学习目标可以归纳为知识性的目标、能力性的目标、思维性的目标。如,在学习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第一课时新授课目标为:1.我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2.我会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第二课时练习课目标为:1.我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2.我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即温故知新,指前挂后连的知识,具体指把本节内容融会于该学科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哪些准备(即助学资料)。语文学科的“知识链接”多为与本节课内容有联系或补充、拓展类似的文章,一般放在任务包之后。

(三)目标转化成任务包

我们的学习目标转化成学习任务之后,本应该直接交给学生去独立学习,自主完成。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的很多学习目标都是以零散琐碎的形式存在,不利于自主学习课堂上独立环节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学习任务打包。打包之后的任务,就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任务。把这些任务包分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就比较方便了。

初步设想,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包可以相对大一些。比如,任务一:学习字词;任务二:感情朗读;任务三:课文主要内容;任务四:课文思想感情;任务五:背诵积累;任务六:习作指导。根据年级或者课文内容不同,这些任务包可以再次分解。例如,在低年级,字词包可以分成一些小包,分给不同的小组来完成;在高年级,课文主要内容包也可以分成几个小包,分给不同小组来完成,如比较长的课文,可以按照意义段分解成小包,分别分给不同的小组。

针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三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就把第二课时的目标定为:我是小导游,为大家介绍西沙群岛。根据目标,具体的任务包是:1.我能认真读第2段,会用文中的话介绍海面。2.我要认真读第3、4段,能用文中的话介绍海底。3.我要认真读第5段,能用文中的话介绍海滩。4.我要认真读第6段,能用文中的话介绍海岛。因为任务包分解了难度,又能用文中的话,孩子们不觉得这是困难的事,预展时积极性很高,展示的时候,会运用文中的语言,结合课件,大方地讲解。其他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起掌来,还积极地进行了补充介绍。

再比如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课文都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章,叙事性强,思维严谨,环环相扣。课后的问题针对性强。我们就把课后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如《矛和盾的集合》,课后问题是: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根据目标,我们分解的任务包是:1.用心读第1、2段,思考发明家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想的。2.用心读第3、4段,思考发明家又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想的。3.用心读第5段,说说从哪儿感受到坦克大显神威的。任务包中的每项任务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提示了展示时的说话方式。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任务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递进的,前面的没有完成,后面的就没有办法学习,有时不适合将若干任务同时下放。

课型不同,任务包的生成方式、数量和难易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1.新知探究课

其基本流程是:①温故知新,②学海探秘,③达标测评。其中学海探秘部分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置为2—3个任务包,任务包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升,能涵盖本节课的重点,达成学习目标。

2.巩固练习课

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不同层次的习题做支撑,因此巩固练习课是夯实学习效果的必要课型。它的基本流程是:①自学任务包(巩固练习课以书上不同类型的习题为主,不再印制导学案)。②集中处理基础题(基础题由学生对照答案,简化处理)。③生成展示任务包:将习题中涉及综合应用的、拓展的、变式的及难度较大的题设置为任务包,数量在4个左右,也就是说在巩固练习课中任务包是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学情生成的,而不完全是预设好的。④预展和展示。

3.单元提升课

一个单元结束后要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其流程是:①自学任务包:包括知识梳理包、基础包(包括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点,所以一般为两个任务包)、拓展包、易错题包。这4个任务包的设置体现了层次性和立体性,既体现学习内容,又体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些任务包在低年级以老师设计为主,以习题方式导学呈现,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单元提升课的任务包建议由学生围绕单元知识进行整理。②组内交流预展。在自学的基础上和组内成员一起对每个任务包进行交流完善。③全班展示。

确立任务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依据学习目标,一般一个目标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打成一个包。尽量整合成并列关系的任务包,即便缺少哪一个包,也不至于缺少某一块的知识。任务包要大小适中。

(四)达标检测

进行达标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编写达标检测要体现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应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实际运用等。当然,根据具体课型达标测评的内容也可以有所不同,但达标检测的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试题,也可以直接用课本上的习题。

三、编制导学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编制导学案时,应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内容要紧扣课文,体现层次性,以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目标。环节要紧凑,张弛有度,切不可生搬硬套五个环节。

打任务包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包不宜太多、太碎。

2.任务包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3.任务包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4.任务包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如:我认为是怎样的?我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我发现了……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境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导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导学案使用对象是学生。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根据学习实际情况和试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增加“一点通”“温馨提示”“友情链接”“学法指导”等补充说明,为学生提供信息和方法指导,引领学生高效完成导学案。

探索四:发现课堂的基石——自主学习

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自己坐着车在城市中走了一圈,对于城市的面貌和城市轮廓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是自己亲自驾驶在城市中走一圈,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城市的面貌和道路情况,会以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呈现于脑海中。坐在别人驾驶的车上,犹如是他主学习;自己驾驶车辆,则好比是自主学习。

随着殷都实验小学发现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自主学习”作为发现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直接影响孩子们学习的效果和整个流程的实施。我们把自主学习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自主学习是一种课堂学习的理念,一种潜在的意识。倾向于“自主”的本义,区别于“他主”。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理念会贯穿于整个发现课堂当中,甚至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就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会有意义。由此,所说的合作学习可以称为自主合作学习,所说的探究学习可以称为自主探究学习。一句话,离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我们的发现课堂上无论是自学阶段、小组交流阶段还是展示、评价阶段都是学习,此种学习也都是自主学习。

第二种情况是,自主学习特指那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例如传统意义上的自学方式。这种情况是对自主学习狭义的理解,也是针对发现课堂的环节特征而取的名。在下边的论述中所提到的自主学习,是指这种狭义理解的自主学习意思。

如果孩子们自主学习扎实有效,他会信心十足地加入团队学习,愿意和对子交流,愿意参与全班的展示。即使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会认真倾听团队成员的发言讲解,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的自主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增强。因此自主学习作为决定发现课堂成败的起始环节,有着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的多少、难易程度和学生所需的时间,自主学习可以放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放在课中进行。

一、课前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的问题,画出疑难问题,放在课前进行的自主学习,我们称之为自主预习。发现课堂下的自主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目标、问题和方法提示,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互联网等学习资源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主预习,从低年级开始就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

1.标画重点法

预习时,要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难点、疑点标示出来。

2.扫除障碍法

在预习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学习资料或请教他人来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例如,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习文识字学习,因为识字的任务量很大,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向来都是老师们头疼又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低年级开始,教给孩子们预习的方法:第一步,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2—3遍。第二步,用数字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第三步,标注课后生字的拼音。第四步,在课文中圈画生字并组词。第五步,对田字格中的生字进行“生字开花”,即写出生字的拼音、标注生字的偏旁部首和音序,再组词。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自主预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要学习的生字词基本掌握,保证课堂上大量知识的交流展示和自我成长。在整个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要运用双色笔圈画课文的重难点,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进行的。

3.前后联系法

即在预习新知识时,先回顾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尝试总结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

例如,六年级数学学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整数乘法中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再尝试解决分数乘法中的简算问题。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不仅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更收获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

再如五年级数学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可以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借助已学过的“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来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建立良好的基础。用前后联系法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感受数学学科的逻辑美。

4.尝试习题法

通过预习,先尝试练习,解决教材上的练习题或思考题,在练习过程中理解预习的知识。如二年级下册数学学习10000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时,鉴于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尝试练习10000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体验自学的成就感。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如语文预习可以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数学预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等,英语预习可以采用听录音的方法等,综合学科预习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剪一剪等。

在课前利用导学案预习完毕后,课堂上还要给学生2—3分钟的快速通览导学案的时间,再次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疑难问题,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上自主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激趣、巧设疑问或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拉开课堂自主学习的序幕。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学习活动所围绕的核心和方向。明确目标后,学生借助手中的导学案进入10—15分钟的自主学习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发挥手中红、蓝双色笔的作用,圈画重点和疑问,借助导学案上的方法提示安静、快速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当然,自主预习的各种方法此时也会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剑,斩断探究路上的荆棘,彰显学习能力的光辉。

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到各小组巡视,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倾听学生的交流,掌握准确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点拨和指导。

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论是课前自主学习还是课上自主学习,都是允许学生存在疑问的。这将成为开启发现课堂下一个学习环节的金钥匙。

探索五:发现课堂的核心——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发现课堂中的小组建设是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学习上有所收获。其次,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良好学习品质。

一、怎样分组、结对

小组的建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不管是大班额还是小班额,班内分为六个组最合适,这样便于班级管理、教室布置以及在高效课堂上对小组进行评价。殷都实验小学每班学生人数超过60人,每班分为六个组(10—12人为一组)。这样,学生的课桌围成六个组,教室桌凳摆放整齐。每一个组分为A、B两个小队(5—6人一小队)。每个小队有1—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小组成立后,还要在小组内建立学习的基本单位——对子。结对子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 AA、BB、CC组成对子(A为优等生,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的同质结对;另一种为“A教B,B教C,A 拓展”的异质帮学。

小组群学 

对子交流

二、小组内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内合作学习基本步骤:同质对学—异质帮学—小队群学。

同质对学就是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结成对子,在课堂教学时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动手实验,共同提高学习能力,相互促进学习。

例如:一年级语文课上,对子互读时,马慧霞老师是这样做的:抽取AA组成的对子上讲台演示。组成对子的两名学生拿好书,面对面坐好。然后开始进行朗读。学生甲朗读时,学生乙看着书,认真听,随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并请学生甲再读一遍,全部读完后,学生乙对学生甲作出评价。如:“你读得很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声音洪亮,我要向你学习。”“你的声音很洪亮,我要向你学习,可是你读书时有些平、翘舌音不是太准确,请你注意。”其他对子有了学习的榜样,知道了自己和对子互读时该怎样做,读完后又该怎样评价,从而使全班的对子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异质帮学就是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有较大差异的学生结成对子,可以发挥学习水平高、主动积极、知识面广、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学生的正面作用,让正面的内趋力克服消极的内趋力,带动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较差的学生进步,采用了“一帮一”的模式。

例:四年级语文课上,有两个对子是这样做的:

甲:请你读一读导学案上的词语。

乙:浓郁、小径、流畅、悄然、瞬间、概念、弧线、飞翔……

甲:悄然的悄是三声,瞬间的瞬是翘舌音,请你再读三遍。

乙:悄然、悄然、悄然,瞬间、瞬间、瞬间。

甲:现在请你来读课文。

乙:邻居的小孩……

甲:这个句子不好读,请你跟我读一遍: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小队群学时,有两个主要任务:(1)解决对学时解决不了的问题。(2)小队长分工,进行预展。为了让预展的过程更流畅,初期,老师要把预展的过程写下来,把它分给各小组,让主持人按照老师所写的领着队员进行展示。比如我们在第一课时展示时,我们就把各个小队展示的过程写下来,让小队长按照老师分配的任务领着大家进行展示。

现在以语文课第一课时为例,如下:

首先在读课文上,预展的小队按顺序这样说:

1.喊口令,说任务。2.请听我们读课文,大家……读(口令:我读书,把书拿)。3.我们……读了课文,我们邀请……来读。4.你们读得……,我们要向你学习。5.我们展示完毕,请评价。6.评分员汇报加分情况。7.结束语。

其次在识字上,预展的小队语言依次是:1.喊口令,说目标。2.请跟我们读。3.请对子互相检测。4.谁有补充。5.我们交流完毕,请评价。6.结束语。

最后在分享课文词语上,预展的小队就会按这样的顺序来说:1.喊口令,说目标。2.请打开词语表,跟读。3.我们邀请……来读词语。4.我们积累的词语有……。5.容易读错的词语有……。6.我来解释词语……。7.谁来补充……。8.我们组交流完毕,请评价。9.结束语。

(李卫红老师整理)

这三种合作学习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在自主学习环节,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自行结成对子进行交流,交流完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之后(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到群学中解决),可以直接进行帮扶学习,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帮扶学习完成后,就进入小队群学,讨论交流对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学困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二)鼓励学困生敢于表达

一方面,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多关注他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另一方面,在交流汇报时,教师有意地多让学困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

(三)分工合理,角色转换有序

一个小组要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根据队员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让他们各尽其能,积极表现,作为队长,极力协调展示活动的细节,争取把小队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汇报……这样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次讨论的报告员有可能就是下次讨论的记录员,这样,他们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能力。

(四)交流有效

在高效课堂中学生交流的时间比较多,有对子之间的交流,有小组内的交流,有全班的交流。是不是你给了他这个时间,他就真的可以交流得很好,达到我们理想的状态,恐怕这个是要打个问号的。如果没有对交流环节的指导,很多时候交流会变成对答案。所以在交流环节中我们提出的目标是:

1.有序:即自学完成后先进行对子交流,对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到小组。实践证明两人交流的效果最好,人数越多越容易受干扰。

2.有效:即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

例如:运动场的看台有8个区,每个区有354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交流时要想:本题是求( )个( )的和是多少,所以用( )法来计算。竖式计算的过程是( )。

在开始学生不能达到这样的交流效果时,可以先由教师或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再让学生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好。

(五)适当引进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提高,组间竞争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把学困生的进步直接与小组成绩挂钩,使得小组的其他成员能更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把关注学困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学困生的业绩就成为小组间竞争的一部分,并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得分更高,上升等级,一天一汇总,或几天一汇总,汇总后公布,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得分最高者为优胜组或学习标兵组。

探索六:发现课堂的亮点——展示立体化

展示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环节。

一、展示的分类

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就是学生在小组内的展示,也叫预展;大展示就是在全班内的展示。预展,顾名思义,就是预备展示。一般情况下,学生自学完之后先进行对子交流,再在小组内群学交流;群学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小组分展示任务(或由小组抽取展示任务);小组得到任务后,迅速围拢在一起,小组根据任务,确定展示内容,小组长进行人员分工,确定人员展示的先后顺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演练,为在全班展示做好充分准备。这就是预展。班内展示是学生把自己在自学、对学、群学中的学习成果和问题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引导、点拨和提升的过程。班内展示环节是师生的双向活动,也是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是发现课堂中的重头戏,也是发现课堂中最精彩的环节,因此说班内展示在发现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展示的过程中,体现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精神状态,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精心点拨、重视提升,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的理念。

二、预展是班内展示的前提

学生在自学、对学、群学之后,先进行预展,然后再进行展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展示精彩,得到师生的认可,但哪个学生也不是天生就会,所以要告诉学生有意识地从方方面面锻炼自己,尽量展示精彩。所以预展时小组内小组长要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展示时谁负责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必须事先进行练习,为小组在班级展示做充分的准备。

三、班内展示应注重的各种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精彩展示中的方方面面都要仔细打磨。

(一)班内展示的原则

1.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原则。

展示忌讳滥用笔墨,“眉毛胡子一把抓”,简单的问题和重难点的问题花同样的时间展示,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课堂上一共40分钟,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简单的问题简单展示,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一学就会的东西可一带而过,甚至不展示。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重点展示,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会、学透,这样,这节课才能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展示如同写记叙文,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处处渲染,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展中提升的原则。

展示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搞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对重、难点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追问,对学生掌握不深、不透、认识不高的问题进行提升,让学生在展示中有所收获,不会的弄会,不懂的搞懂,理解不正确的进行纠正,掌握不深、思想认识达不到高度的进行提升。总之,展示中要让学生有所提高,更上一层楼,达到更好的学习目标。

组内预展

班内展示

3.展中互动的原则。

展示中忌讳台上热闹精彩,台下冷冷清清,台上他们展示他们的,台下学生不倾听、不参与;也忌讳学生在台上展示时老师若无其事,不评价也不点拨,一言不发,游离课堂。在展示中要注重互动,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展示时有教师的追问、启发、点拨、提升,有同学的质疑、补充、纠正,有倾听同学对展示小组的打分,也有展示小组对倾听小组的评价。展中互动有利于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班内展示的内容

展示的内容一般就是任务包的内容,教师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小组数量,设计出几个任务包,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把若干个任务包随机分给小组,或是通过抽签的形式分给每个小组,小组预展后,上台展示所分的任务内容。(当任务包少而小组多任务不够分时,可以设几个展示组,几个评价组。)由于各学科、各课时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因此每节课的任务包也不尽相同,展示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

(三)班内展示的顺序

小组展示的顺序一般按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的顺序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老师在分展示任务时,可以在上面标上展示顺序号,也可以提前给学生说明小组的展示顺序。

(四)班内展示的形式

1.小组展示。即小组人员全部上阵展示,这一展示形式适合人数少的班级和人数少的小组,也适合展示少又好分解的内容,如朗诵古诗、读词语等。小组展示的好处是全员参与,可以锻炼每一个学生;缺点是当任务单一又不好分解时不适合这种展示形式。

2.队展组评。即小队展示,对大组进行评价。队展组评这种形式是殷都实验小学的独特创新,就是每一个大组内分两个小队,展示时一个小队上台展示,此小队展示的得分就是小组的得分。这一形式的优点是适合大班额教学,当一个小组内人数很多不能全部上台展示时,可以让小组的一个队上台代表这个小组展示。

3.抽号展示。每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随机编排的号位。抽号展示即抽每个小组的同一号位的同学上台展示。如抽每组的3号上台比赛读课文或进行听写,对每人评出分数,此分数就是小组的得分。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竞争的积极性。

4.代表上台展示。如果任务较简单,不用那么多人进行展示的时候,可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班内展示的位置

1.小组上讲台展示。优点是展示学生站得高,面向全体学生,倾听学生能看清每一个展示学生的表情。

2.站在原位展示。学生扭转身面向学生。这种展示形式可以节省学生上台的时间,缺点是倾听者不容易看清每个人的表情。

3.移位聚焦展示。展示如果用小黑板时,坐在后面的学生不容易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时,后面的学生迅速离开座位,移位聚焦到展示学生和小黑板周围,围绕展示学生站立听讲,这样看得更清,听得更清。

(六)班内展示要求

在班内展示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展示要求,并把此要求了然于胸,每次展示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层次分明。

小组内预展时要明确分工,明确展示顺序,班内展示时就会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否则就会出现你等我推乱哄哄、衔接不连贯、浪费时间的现象。

2.声音洪亮,站姿大方。

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学生就是小老师,因此要声音洪亮,让大家能听清;展示时要站姿大方,不要扭捏、晃动,以免分散倾听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

3.语言简洁,提高效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展示时都要有时间观念,展示时注意展示节奏要快,不能慢慢吞吞;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啰里啰唆,浪费时间。

4.展点突出,板书要点。

每个小组展示时要抓住重点,重点突出,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抓不住,让听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要点要板书在黑板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一目了然。

5.尽量全员参与,学困生展示优先。

如果展示任务适合,展示时尽量全员参与,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任务不适合全员展示,可以让学困生优先展示,学困生展示有特殊加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困生学会了,全班同学就都学会了。

(七)班内展示的流程

小组在班内展示时也要有一定的流程、一定的模式,这样会显得井井有条,井然有序。以下是一个班级小组展示的流程:①喊展示口号。②说展示任务。③进行任务内容展示。④学生质疑、补充。⑤老师追问、点拨。⑥台下同学给展示小组打分。⑦台上同学点评倾听小组并为其打分。

具体来说,小组学生上台时领大家喊口号,诸如“聚焦迅速、倾听认真”“我展示、我参与”等。上台后要先说导语,说明自己组的任务;接下来进行展示,每人展示自己要说的内容,其间不乏学生的质疑、补充,教师的追问;接着教师进行精心的点拨提升;最后倾听学生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打分,展示小组的纪律员给台下每个小组评价并打倾听分,指出其不足。

展示让课堂变得无比精彩,让课堂显得活力四射,让孩子的各个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阳光。

探索七:发现课堂中的保障——评价一体化

发现课堂中的评价是推进课堂,激励学生,诊断问题,养成习惯,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早期的评价头绪较多,有时候让教师无从下手,致使评价成为一种形式、走过场。

一、早期的评价乱象

(一)内容僵化评价乱

上表是课改初期,每个班级的黑板右下方固化设置的评价表。其中第一列中的内容项目也是用即时贴刻字粘贴上去的。这样看似规范了课堂评价的内容,实质上很僵化,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流程环节可能有区别,不同课型的流程环节可能有区别,不同年级的流程环节也可能有区别。另外,课堂上需要关注的内容很多,绝非表中五项可以囊括的。老师们迫于课改对评价的渲染,着力进行评价,所以只好根据各自的理解来评价,评价呈现一团乱象。

(二)主体不清评价乱

课改初期,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思维方式的固囿,想当然把自己作为评价主体,由自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进行包办式评价。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评价应当产生的刺激作用也没有显现出来。慢慢地,学生对评价不太在意,教师也对评价失去兴趣。

(三)评价结果使用方法不一

即便产生了有效的评价结果,也起不到评价充当推进器的作用。因为有的教师很严肃地对待评价,有的教师则在课堂上评一下,下课就把评价结果抛至九霄云外;有的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只注重形式,根本不注意让学生关注,于是,自己在评价表上写上分数了事,事后也不对课堂评价结果进行总结跟进,使得评价成为一种摆设;还有的教师没有评价标准,评价随意性很强,不能令学生信服。

二、现在的评价一体化

在发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大班额课堂的一种评价模式,就是评价一体化。

(一)课堂评价一体化制度内容

1.课堂评价规则必须全学科统一,所有学科的课堂评价规则要一体化,这即是我们所说的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的项目、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次数、评价的分值、评价的统计、评价的运用等,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上要统一。将班级岗位自主管理工作的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统一,称为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所以评价一体化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课堂评价一体化,其二是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其中第二层包含着第一层。这样统一,其目的在于减少评价体系,简化评价操作,减少评价人员。全班设一支班级管理评价队伍,既记录课堂评价结果,又记录岗位履职结果,还综合总结周冠军小组,也负责班会组织。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的结果,要在班会上予以讲评,实现评价结果的正向强化,评价的作用才可以得以显现。

2.按照课堂时间进度设定评价与按课堂流程设定评价相结合。按照课堂时间进度设定评价的关注点是控制课堂秩序和课堂氛围,按照课堂流程设定评价的关注点是学习的效果。班风较差和低年级的课堂以按照时间进度设定评价为主,以按照课堂流程设定课堂评价为辅。班风较好和高年级的课堂以按照课堂流程设定评价为主,以按照时间进度设定评价为辅。很多时候,按照时间进度设定评价与按照课堂流程设定评价重合在一起,一次评价既要起到控制秩序和烘托氛围的作用,又要起到评价学习效果的作用。一次评价是单独起到一个作用还是同时起到两个作用,教师要综合考量,顺势而为。

3.每次评价的得分分值为0分、1分、2分。为了更合理、更全面地评价,可以采取“a+b”的得分模式。其中a代表小组学习秩序分,b代表学习效果分或者其他教师认为该随机加减的项目分。a、b的分值都控制在0分、1分、2分三档。

4.课堂评价的次数在3次至5次之间,低年级课堂评价次数可以略多,但最多不宜超过7次。每节课下课前,上课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本节课的冠军小组。评价得分最高的小组为课冠军小组。班级管理员将评选结果记录于档案本,同时冠军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记2分,这里的2分分值与岗位履职评价的日最高个人得分相当。

5.课堂管理大于课堂教学,这应该成为我们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课堂管理得无效,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效果良好。管理的最有效形式是评价。为落实这个思想,建议按照课堂时间进度确定评价的实施,即随着课堂时间的进度,学习氛围出现沉闷或浮躁,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无序时,教师相机来一次评价。一般情况下,一次评价可以保持学生5分钟至10分钟的有意注意。

6.课堂评价要“正式”。无论哪种形式的评价,在实施评价前,教师都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再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停下正在进行的课堂学习,正式环视全班,同时说:现在我们给各小组打分。我们反对那种不组织学生,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各组的表现,自行在黑板上写上分数的做法。评价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才会有效,只有很隆重、很正式的评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便是每节课产生冠军小组,也是为了激励学生,如果冠军小组悄然产生,悄然入档,则失去其产生的意义。因此,无论是阶段评价还是产生冠军组后,都要大张旗鼓、正式隆重地推出。

7.课堂评价的形式,提倡采取“表决式”。所谓表决式评价是指,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打分(评价的含义很广,包括打分、矫正、补充、肯定、否定、质疑、夸奖、批评等等,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一个小组展示完毕,其他小组对展示组的评价一般都是这样的评价。而我们本节所介绍的评价,一般都是指打分式评价)时,由教师或被评价小组的记分员提出一个得分倡议,由全班同学对其予以举手表决,举手人数超过半数的通过。比如,本组记分员面向全班同学:我们组展示完毕,请大家给我们组打分,打2分的请举手。环视全班后:打2分的居多,得2分。或者是环视全班后,发现举手学生少,就再一次倡议:打1分的请举手。特殊情况,课堂上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实施评价。比如在自学的环节和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都是在自学或小组内学习,不可能关注其他组的情况,此时,如果采取表决式评价就不合时宜,可以直接由教师实施评价。

课堂上还有其他一些评价的形式,比如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评价形式,比如展示组的上一组对其评价或下一组对其评价的顶针式评价等,这些评价形式我们都不提倡。

8.课堂评价作为高效课堂督评指标。要力戒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评价或假评价。

(二)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内容

1.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为量化积分制。

2.实施办法

班里设一个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管理员,可以由三人组成,每人记录班级内两个组的分数,以减轻学生的工作压力。这三人建议由班长、副班长担任。管理员建立两个组的组员分数档案,做到及时记录。每组有两个小队,每个小队再设一个分数记录员,记录每个队员的得分和扣分情况,以备周一班队会上反馈使用。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要求每周产生周冠军小组(日冠军小组不做规定,班主任根据班里的情况自主决定)。课冠军小组的成员每人在班级管理一体化评价中记2分,未当选课冠军小组的其成员不记分。岗位自主管理履职评价,分三档得分,即0分、1分、2分,每日评价一次,每日得分记录于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个人档案。在周统计时,个人的课堂得分和岗位履职评价得分合计为个人的班级管理评价综合得分。小组内的个人平均分为小组的周得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周冠军小组。

3.评价内容

(1)课堂评价(自学、交流由老师评价,展示、倾听、纪律由学生评价);

(2)周一升旗、班会个人情况(穿校服、戴红领巾、带桌布等);

(3)大课间个人情况(做眼保健操、下楼梯、站队、做广播体操);

(4)文明行为习惯个人情况;

(5)自主小岗位;

(6)作业方面个人情况;

(7)放学路队个人情况。

(三)评价一体化的实施

1.课堂、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

(1)在学校每个教室的黑板上都会看到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公平、公正地记录每节课上各个小组在每个环节的表现。数字1—6代表六个小组,一至六分别表示第一次至第六次的评价。

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2)在班级的墙面上还可以设计一张表格,为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评价表,这张表也作为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管理员的档案用表。1—6代表六个小组,项目则代表要记录的评价个人项目的得分内容。

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3)这是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管理员所使用的个人记分表,每日一张,每周汇总。其中1—12代表某组的12个同学。

班级自主管理评价一体化个人积分表

(4)按照低年级、高年级大致区别评价项目。此表为低年级表。

低年级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续表

高年级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5)按照学科特点不同,各个学科根据自己学科特色,也有自己的评价表。

语文学科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数学学科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英语学科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美术学科课堂评价一体化评价表

2.规则统一,评价主体一体化

评价过程中都由谁来打分呢?是不是教师的专利呢?当然不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由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也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一般来说自学、交流环节教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由教师提议,全体同学表决打分。而其他环节则可以把权力交给学生,展示小组给别的组打倾听分,其他同学给展示小组打展示分,这样每个人都有打分的任务,对他的参与也是一种调动。只有参与才能高效。

3.评价一体化制度的执行

评价的一体化工作由班主任负责,协调各学科任课教师对本班评价的整体认识。年级主任也要做到本年级的评价规则大致统一。班级要设立班级管理评价一体化管理员,职责是记录冠军组得分,进行岗位履职评价得分,统计周冠军组,组织、主持班会等,一般建议由班长、副班长担任这个职务。每周的班会,必须在班主任的参与下,对周冠军小组予以讲评,达到真正强化的目的。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

评价是指路灯,评价是加油站,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和评价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特别在乎,在短期内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评出分数后怎么用?如果没有一个评价体系很容易就会使评价流于形式,因此,我们积极利用“班会”这个平台,根据上周每组、每队、每人的得分情况,分别评出周优秀小组、优秀小队和优秀队员,学期末再进行汇总,得出学期优秀小组、优秀小队和优秀队员。班会上,优秀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发言,总结自己组获胜的经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得分最低的小组成员也要一一反思自己组哪里失分最多,下周如何弥补。各组组长对本组内每位组员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组员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一体化评价制度是针对所有学科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以及班里的所有事务性的工作。通俗讲,即学科一体化、标准一体化、操作一体化、反馈一体化,有了这个评价体系,先前“一班多制”的混乱评价状态才得以解决,学生对该评价制度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能顺利实施。

(五)评价一体化制度的实施效果

评价一体化制度的实施,规范和丰富了课堂评价的规则体系,实现了全学科捆绑评价,班主任从繁杂的班务工作中解放了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教学研究上;任课教师一致反映,课堂纪律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小学科”教师感到组织教学也轻松了;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让我们从记录课堂点滴的教师札记中来感受一下吧!

六(6)班“齐心协力,再创辉煌”一体化评价主题班会

二年级班主任田菲札记中记录周冠军小队获奖的情景:

本周冠军组是第一组,我拿了个“魔术箱”,让他们抽奖,奖品分别是:一个本子、一个拥抱、一块糖、一支铅笔、一本课外读物、给我梳梳头。孩子们抽奖时那种兴奋劲儿真让老师心里乐。今天给他们留下悬念“下周冠军组惊喜更精彩”,相信他们周日作业也会高质量完成的。

点评:多么善于思考的教师!抽到一份小小的礼物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更多的是带给孩子无限的惊喜和源源不断的鼓励!

英语教师牛苗苗札记中感受英语课堂的变化:

在我们的自主发现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全新的英语课堂:对子、小队学习有序,展示多样,倾听认真,评价贯穿整个课堂。偶尔会有小组因为多加或少加1分而高兴或沮丧,那也是他们集体荣誉感的表现。每得到一张喜报,孩子们像得到宝贝似的拿在手中。付出就有回报,许多孩子已经尝到了胜利的果实。

科学的评价机制激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也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更加高效。(www.xing528.com)

点评:这才是真正的英语课堂!学生快乐,教师幸福,课堂高效!

评价一体化制度是一场及时雨,缓解了我们在课改中急于摆脱困惑和寻求保障的干旱;它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在我们徘徊的时候用力把我们推向正确的道路, 它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自主发现课堂保驾护航。

探索八:发现课堂的升华——教师引领

凡是走进我们发现课堂听课的外地教师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在我们发现课堂上的教师都很清闲,一节课下来,话说不了几句,课堂却一切井然有序,学生们该讲的讲,该评的评,教师简直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果真如此吗?教师真的什么都不用管了吗?发现课堂真的有没有教师都行吗?其实非也!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织教学不错,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但教师的过多引导有时也会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一定得把握好课堂上师生角色分配的度。

在我们的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多时间和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当学生有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指导,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组织、示范、激励、评价;在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使学生开放地主动学习。

在发现课堂教学中,对应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

学生独学时,教师主要起导学作用。其一是通过导学案中的学法提示、学法指导进行导学;其二在课堂上进行独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基本学情,明确学生学习该知识点遇到了哪些共性问题,哪里是难点,哪里是易错点,并可以以此作为下面合作交流和展示的重点交流展示内容;其三教师在巡视时还要关注学困生,重点针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和指导。

◎案例:

学生在独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例1确定物体方位时,教师在巡视期间发现有很多学生在确定物体方向量偏的度数时,0刻度线确定得不对,有些学困生左摆右摆不知道量角器该怎么放,自然度数也就量不准确。针对这一多数同学存在的疑惑,教师就暂停独学,针对如何确定0刻度线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的困惑解除了,后面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对于个别学困生仍有不明白的问题,就个别再做辅导与示范。

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和细致的合作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中,教师通过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细心地看,认真地听,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例如:及时发现并推广个别小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时主讲人讲解思路,能够边讲边画出示意图,而不像有的小组,主讲人只顾讲自己的思路,根本不理会小组其他成员是否倾听和参与思考;有的小组长组织得特别有条理,组内一个人讲完,让其他人补充并让大家纠正自己独学时的错误后,再叫下一人发言;有的小组在读课文或英语短文时能分角色朗读或是学习任务分配合理;等等。教师发现这些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可以暂停合作学习或在最后评价时表扬、提倡好的做法,其他同学会马上效仿、学习,这样学生就越来越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有时教师在巡视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小组交流讨论的内容跑题了,教师就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将他们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来。

◎案例: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有一个动手操作环节,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从自己准备的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小棒摆三角形,最后发现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关系,有的小组学生在动手摆后,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选择3根小棒时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部可能性选完,而不是探究三边关系,讨论内容跑题了,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干预:“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不是排列组合,而是看什么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看看你们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共同特征?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马上投入到正确的讨论探究上来。

最后教师的评价参与必不可少,教师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的参与者、表现突出者和好的合作学习方法,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发现课堂中的展示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高潮,是发现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由于小学学生的思考高度、深度和逻辑、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学生展示时,不免会出现知识点的展示不够深、不够透、不够系统,这时就急切需要教师的引导追问、启发点拨、归纳提升、激励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教师解惑、提升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更加完整、透彻,有深度。

◎案例1:

在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找了生活中的圆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不做成圆形而是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行 不行?”学生回答:“不行。”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本来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索: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呢?如果改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情景呢?一个问题引导唤起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案例2: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总结出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时,老师提出质疑提升:“为什么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呢?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什么?”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入思考,通过探究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算理。

◎案例3:

《凡卡》是一篇长文,文章的结构是凡卡写信与回忆相结合的,由于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而且学生受阅历因素所限,不会深入课文,体会不到文字后面的深层内涵。所以,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展示之后,教师这样点拨:

1.师:乡下生活是那样的快乐、美好,在鞋匠家的生活是这样的悲惨痛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既然在乡下生活这样好,为什么爷爷还要把凡卡送到城里呢?

2.师:凡卡过着这样痛苦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跑回乡下?

生:他没有鞋。

师:凡卡在哪里做学徒?

生:鞋匠家。

师:是呀,在鞋匠家做学徒为什么却没有鞋穿呢?

两个很有穿透力的问题,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一步步将学生推到了矛盾的边缘,引导学生自疑自悟,理解课文。

在关注参与展示的学生的同时,下面倾听的学生也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这时,教师要用好自己的眼睛,即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倾听学生的状态。要时刻注意与学生眼神的对接,透过心灵的窗户判断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走神、心领神会、遇到尴尬了,还是情绪高涨、若有所思……然后,适时进行干预,并随时用会说话的眼睛向走神的学生传递提醒专心听讲的信息,向回答问题欲言又止的学生传递鼓励的信息……

学生展示时,教师看似很“悠闲”,其实很忙!要耳听(听展示者的内容)、心思(用心捕捉课堂有价值的生成和重难点的引领和提升)、眼看(观察学生的倾听情况)、嘴动(随时对学生的展示与倾听、质疑进行追问、引导、即时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如何,最后还要落在检测上。在发现课堂的检测环节,检测形式、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学生互相检测。无论是哪一种检测,教师都要在检测的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巡视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检测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情,关注到以下问题:优等生的解决方法有无创新、突破和深度?中等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如何?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点在哪里?……根据从检测中了解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巩固练习。

◎案例1:

在学习完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简便运算后,学生们已经可以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或性质,使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简便运算,例如:25×44,可以把原式变为25×4×11,再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把原式变为25×(40+4),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还想到把原式变为25× (50-6),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进行简便计算。尽管在学习、交流、展示时把这几种思路讲得很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方式或其中的一种,特别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变形使用,对于学困生是个超难点。因此教师在巡视时,对此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初选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方法真正掌握了吗?还有疑惑吗?疑惑点在哪里?解决这种疑惑的突破口在哪里?教师据此作出判断并给予相应的点拨、提醒。同时对下一节的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案例2:

在完成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检测时,教师在小组间检查巡视,特别关注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不答题的,问其原因后,得知是因为没有学会,老师允许他可以暂不答题,利用答题时间先背会一首古诗,课后再找老师单独解答;还有的同学抄袭课本,对此现象及时制止,提示学生做到自我监督,自觉学习。

在整个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方案的预设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行为的评价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简明扼要诠释了教师的作用。

但是,也要注意防止我们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过度“引领”。过度的引领就成了课堂干扰。过度引领要么倾向于回流到“授受”状态,要么是倾向于教师的“主导”状态,还可能直接导致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干扰。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干预,以避免学生的学习、讨论、展示出现明显的跑题转向,或者避免学生的探究浅层化、简单化,但是我们绝对禁止教师的干扰。教师的课堂干扰表现形式很多,比如打断学生的话、替学生说、重复学生的话、白开水式评价等等。

探索九:发现课堂的管理——小口令

发现课堂中要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离不开课堂上的有效管理。如果把发现课堂当作一只正待起飞的雄鹰,那么课堂的高效学习和课堂的有效管理就像雄鹰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

发现课堂的有效管理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和谐的规则意识环境中,学生形成基本的自主学习调控能力,拥有自主的学习路径,实现高效学习。

六七十个孩子在一起学习,如何避免学生投入状态参差不齐,学习精力流失?自学行为不及时,完成任务时间差异巨大,思考问题表面化,小队合作流于形式,如何实现发现课堂中的有序、高效的学习呢?

结合学生年龄小、爱说爱动的特点,摸索出用口令来规范课堂的做法。

一、小口令设计

小口令是低年级学段常用的有效管理课堂的方法,在发现课堂上有效管理的理念又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生命力。

小口令设计的原则:(1)从学生实际成长需要出发,不能是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要求。(2)从自身的高效课堂建设出发,不脱离成长中的高效课堂实际。(3)简短易记,朗朗上口。

(一)低年级的行为口令设计

低年级的小口令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设计:

1.课前行为规范指导

铃声响,进教室,备用品,抱臂坐,静悄悄,等老师。

(目的在于从课间的兴奋玩耍状态到学习准备的心态,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上行为规范指导

①一二三,我坐端。不说话,向前看。

②我读书,把书拿。

③读完书,把书放。

④扭转身,快静齐。

⑤七八九,闭上口。

⑥时间到,我坐好。

⑦起立:起立完毕。

⑧物品:归位。

(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口令自主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注意力,与学习无关的行为不拖沓,培养珍惜课堂学习时间的意识。)

3.学习行为习惯指导

①聚焦,迅速。②倾听,认真。③小耳朵,认真听。④大眼睛,看过来。⑤小脑袋,向上抬。(长时间写字时,姿势提醒。)⑥站起来,大声讲。⑦小手准备,准备准备。(读题时,提醒孩子及时指读。)⑧我对照,我批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发现课堂中能有效采集学习信息的能力。)

4.人际交往习惯指导

①好朋友,在一起。②我展示,我参与。③同学讲,认真听。

(目的在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孩子尊重与分享的待人态度。)

5.自主学习路径指导

语文:

  读文: 自读课文:我起立  对子轮读:面对面

      小组齐读:我最快  抽读课文:我最棒

      全班齐读:我最行

  写字: 读音节:我最准 记笔顺:我最快  组词语:我最多  关键笔画:我最准

  数学: 我审题:要仔细  我分析:我倾听  我提醒:要注意  我补充:我质疑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通过这些基本的学习路径,习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基础的学科学习能力。)

(二)中年级行为习惯口令

教师              学生

一二三             我坐端

上课(……)准备        准备准备

时间到             我坐好

扭转身             快静齐

姿势调整            肩平、背直、脚踩地

聚焦              迅速

眼睛              看黑板

小脚              放平

挺胸              抬头

以上小口令的使用目的在于:

(1)课前注意力的调整,顺利进入课堂学习。

(2)高年级发现课堂中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

(3)发现课堂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整和管理。

(三)高年级行为训练三字歌

大班额发现课堂学生行为训练三字歌:

第一环:自主预习

学课文,先预习;做学案,要仔细;循思路,用心记。

题会做,用蓝笔;心存疑,红笔批;进课堂,心有底。

第二环:小组合作

对子间,先学习,查书写,理问题;小组学,要起立,手脚快,轻放椅;

小组长,分工细,先汇报,再质疑,思展示,共商议,讲效率,争第一。

第三环:展示聚焦

小组员,人心齐,速到位,轻放椅,按分工,展有序;

展收获,展问题,站大方,话得体,讲互动,共学习。

你展示,我参与,认真听,讲礼仪,身跟随,眼不离;

或思考,或笔记,看不清,要起立,顾他人,齐受益。

第四环:探究互动

展示后,众人议,有评价,有鼓励,有补充,有质疑;

新困惑,新问题,同探究,刨根底,展思维,有意义。

第五环:达标测评

一堂课,有收获,达标题,要掌握,或读写,或背说,

先自做,再互测,今日事,今日毕,轻松学,乐无比。

(注解: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理、自立能力,在发现课堂成长的最初期,提供给学生这则行为训练三字歌,从学习方法、课堂行为指导、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学生一种引领,学生在诵读和实践中逐步提高。)

二、小口令使用方法

怎样让学生乐于接受小口令,并能从口头的背诵很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呢?我们的老师会说:一要巧妙地使用评价。 二要好习惯用加法。

◎案例:

课前准备这个习惯的养成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老师在班会上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当孩子们充分说过之后,老师以提建议或总结孩子们的建议的方式出示小口令:铃声响,进教室,备用品,抱臂坐,静悄悄,等老师。并举手表决谁愿意参加好习惯养成的活动,孩子们肯定没有一个不愿意的。最初的两个星期,各科老师进入我们这个班级上课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评价表上给学生们的准备情况打分,并 及时颁发小标志(为了让学生们能直观地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所专门设计的一种卡片)。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选出几个学生分别观察评价某两列的学生,颁发小标志。一个月过去了,很多学生在边背边做小口令中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同时也体验了自己成功与进步的积极情感。接下来“准备”这个习惯,会在学生与学生的评价中逐步稳定下来,并成为他们的自动化行为。(课堂评价是及时评价、长期评价,需要班主任制定好后,交由各任课老师共同使用。)

评价时使用的小标志

一个好习惯养成了,另一个好习惯就会进入学生的成长世界,小口令的有效性离不开评价的保驾护航。

三、小口令使用中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发挥年级组集体的力量,在同一年级使用的、适用于所有学科的小口令要统一。

2.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同年级同学科使用的小口令要统一。

两个统一可以让小口令数量合理化,内容更精练,指导学生更有效,发现课堂更高效。避免课堂走向大量口令充斥的极端,口令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

很赞同某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在殷都实验小学发现课堂成长历程中,教师们用“草根式”研究选择了规范有效教学路径,实现高效发现课堂构建,师生们能从课堂中身心愉悦地在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共同成长!

附录:发现课堂问题释疑——细节探微五十问

一、运用导学案导学有什么意义?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 “教学合一”的文本。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结合大量资料和综合把握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导学、导练。

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分析问题;最后,当堂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导学案为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路线图。

◎案例:殷都实验小学 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续表

续表

二、发现课堂的导学案编写应注意什么?

第一,导学案在编写前教研组内每位教师均要认真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也是这样,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学生学好学会的前提,编写导学案首先教研组内每位教师都要先看课本和教参,事先了解本课内容,这样在大家讨论修改导学案时才能参与进去,才有话可说,才能融入自己的智慧,编写出的导学案才会适合自己。其次再确定一位教师作为主备人,进行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然后教研组再围绕这一导学案设计稿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的定稿必须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导学案才更高效,才更适合教研组内每位教师,每个人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避免出现别人编的导学案不适应自己的现象。

第二,制定目标要恰切。学习目标定得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当堂完不成目标,或“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抓不住,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没有重点,该学会的没学会,该学透的没搞透。目标太少就会使学习内容减少,课堂单调,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因此,一节课目标的多少要适当,要恰切,要认真斟酌。一般一堂课多至三个目标就行。

第三,课堂流程和时间安排要有预设。课堂学习步骤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并要写在导学案和黑板上,让学生也清楚。这样教师、学生都会感到课上得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否则课堂环节容易混乱,学生也容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间预设要根据内容提前安排,否则容易出现当堂完不成目标,拖堂现象,或慌着赶流程学不透、没重点的现象。

第四,学习目标要转化为问题或任务。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学习过程”部分的呈现方式是以任务或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设计成问题还是设计成任务可以根据具体学科、具体课题、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呈现的过程中要注意:(1)问题或任务要明确具体,容易理解,操作性要强。任务或问题不易太多太琐碎,也不易太大太空。(2)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展示。(3)导学案的设计要条理清晰,化繁为简,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真正有用,学生、教师都乐于看,而不是浪费纸张。(4)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学案上可以温馨提示学习方法,比如采用泡泡语,老师、小朋友对你说等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5)任务个数的设计主要以学习内容为主,小组个数只作为附带考虑内容。任务或问题的个数一般不超过小组个数,如果任务个数正好和小组个数相同,那么展示时可以一组展示一个任务或一个问题;如果任务少而小组多,展示时有些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评价;即使是大班额发现课堂,小组的个数也不要太多,一般不超过6组,小组人多时可以把小组再分为A、B两队,展示时如果不用那么多人,小队就可以代表小组展示,以小队的成绩评价小组,这就叫队展组评,这是殷都实验小学在大班额发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创造。

第五,达标检测要少而精。达标检测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同时会增加学生的为难情绪;要少而精,突出、照应本节课的目标,一般来说,目标是什么,就检测什么,问题要少,当堂完成,做到堂堂清。另外检测题少了学生会觉得学习并没那么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发现课堂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让师生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课堂上需要把这些学习目标再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问题或学习任务,这些问题或任务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抽签或随机分配的任务打包分给六个小组进行预展,然后在小组预展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展示。这些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就形成了任务包。任务包简单地说就是导学案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是学习目标的有效载体。

对于年级内每个教师来说,使用的是同一份导学案,但任务包不同,呈现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因此,怎样将每节课的知识合理地以任务的形式打包呈现给学生是导学案使用的关键所在。

四、怎样批改导学案?

学生对导学案的分析、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把握,是发现课堂成功的重中之重,那么教师对导学案的批阅就尤为重要了。但在实际操作中,作业批改是“劳神费思而弃之不能”的重要一环。教师批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时间难以保证。教师如果对导学案逐个批阅,显然工作量太大,特别是教师批阅导学案和上课时间的间隔时间很短时,根本无法完成导学案的批阅,那么教师批阅导学案就应讲究一点策略,以期达到批阅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批阅措施。

◎案例1: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对导学案进行不同形式的批改

1.教师亲自批改,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反馈,不足就是耗时多,费力大。

2.教师讲答案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导学案,好处是节省时间,学生当场就能用红笔进行纠错;不足是有个别待进步学生可能觉得反正是批改自己的,又 有很多内容都是自己不会的,因此没兴趣,不注意听。

3.教师讲答案,学生批改其他组同学的导学案,人手一份进行批改,好处是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那些待进步学生也会怕给别人批改错而认真、仔细地听讲解,认真批改,同时当他看到同学的作业做得如此优秀,心中也会有一种震撼和向别人学习的冲动。

4.一组学生讲答案,全班学生各自批改自己的,教师在一旁纠错或点拨,好处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纠错的速度。不足是个别待进步学生可能不注意听,不认真批改甚至没学会。

5.学生讲解,全体学生人手一份批改其他同学的导学案,老师在一旁纠错或点拨,好处是既煅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引起全体学生的听课注意,特别是个别待进步学生会注意听,认真批改甚至学会。不管运用哪种方法,用红笔纠错是关键。红笔色彩一目了然,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以后错题的整理复习。学生纠错完毕后交小组长把关签字,小组长再交给老师检查。这样错题基本上就被消灭干净,学生掌握得相当扎实。 当然批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小组长批改、流水作业批改等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案例2:根据导学案完成后的时间而定

1.有充裕的批阅时间

教师可将导学案全部收上来,逐份批改,发现优点与不足及时记录,以此作为对学生导学案完成的小结与指导,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这一方法可作为教师对导学案完成情况的调研。

2.批阅导学案与上课只间隔一节课时间

教师可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随机抽取,有针对性地批阅,将批阅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导学案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有重点地进行展示评价。

3.第一节课就要用到导学案

留给教师的批阅时间几乎为零。此时就要发挥学科组长的作用。教师对学科组长要进行系统地培训,让学科组长在课前10分钟完成导学案的检查,上课时由学科组长汇报导学案检查中的主要问题。教师可在上完课后及时将导学案收上来复查,重点关注学生红色笔修正的地方,从中了解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完 成情况和本节课的达标情况。

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各组同学采用推磨式互相批改,批改完毕后,分析、交流所批组作业出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分析交流自己组的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将自己的错题订正并批注易错易混题目和重难点题目。这样不仅理解了重难点更注意到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业,实际上也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批改后统一交给老师,再由老师检查核定,给出分数等级。

以上三种情况是课前教师对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批阅,在批阅过程中了解学情,确定各组展示任务,明晰评价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将学生都会的省略不讲或简单讲,节省下时间放在问题较多、较难的部分做细致的分析、评价。

需要提醒的是:导学案的批阅还包括课后的导学案复批。一堂高效课之后,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进行了大量的扩展与延伸,在展示中有了新的见解和主张,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仍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的复批中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反馈,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思想上的亮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更正讲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做到师教生,生教师,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探讨,全体进步,真正发挥发现课堂的高效。

五、发现课堂里分几个小组合适?

对于近70人的班级,每班分为六个组(10—12人为一组)。这样学生的课桌围成六个组。从教室环境看,六个大组桌凳摆放整齐,极大节约了教室空间;从发现课堂班级管理来看,六个组一目了然,便于对小组进行管理和评价;从合作展示的角度看,六个组的安排有利于教师逐一参与小组合作,进行针对性指导,六个小组的任务展示在一节课中也能够完成。

分为六个组后,传统教学下的“秧田式”座位被马蹄形、凸字形、丁字形等座位形式所代替,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带来了方便。应该明确的是,座位形式的变化,一是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条件,二是由大班额发现课堂的教室环境来决定,不必刻意或过分专注于座位形式。

分组举例:

六、大班额情况下发现课堂如何分组?

和正常班额的小组组员分配原则一样,大班额发现课堂的分组仍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进行。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各组人数进行平行调配,保证各个小组实力相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可以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实践演练】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因学段高低的不同而不同,确定小组人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和自主性的强弱适度增减小组人数。年龄越小,自主性越弱,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就越少;反之,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可以适度递增。

◎案例1:

两种分组方式:

1.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当学生自己选择小组的时候,他们往往乐于选择那些熟悉、相处融洽的伙伴。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相信,能彼此之间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坦诚交流。尤其在小组组建之初,在自我选择的小组中,学生没有必要去互相认识,了解对方,讨论可以立即切入主题,这是自由组合的优势所在。

2.教师分组。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教师多采用组内异质(使具有不同观 点和不同背景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组间同质(组与组之间的水平相当)的构成模式。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多个方面的情况,包括其性别、兴趣、社交能力、性格、成绩等。成绩上“好、中、待进步”搭配,社交能力上口若悬河的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这样组与组之间才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当各小组人员确定后,应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如果频繁地打乱小组,将使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评价也不易操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观察,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在两三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人员作出调整前,要了解小组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学生明白老师调整的意图。

◎案例2:

在科学建组,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时,我们倡导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异质型合作小组”。异质型合作小组是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建构成的小组合作形式。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学习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是为了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见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是有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数量要适当,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

七、大组内如何再分小组?

由于是大班额发现课堂,班内分六个组,每组组员都达到了10—12人,队伍庞大,合作学习比较困难,因此,每组组内可以再分为A、B两个小组,也可以叫作A、B小队。整个班级就形成六个大组、十二个小队的格局。每个小队成员的安排和大组组员的安排原则相同,要保证各个小队实力相当,如有1—2名各方面突出的学生,3名中等生,1名待进步学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除每组的组长外,再选出两个小队长(小组长也可以兼任小队长)。当学习目标出示以后,各组在组长的安排下、在各小队队长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自学、对学、群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在全班集体展示前用抽号球、剪子包袱锤等游戏形式决定每组的A队或B队代表本组进行全班展示,不能进行全班展示的小队要给展示小队及时补充,这样台上、台下互动,最后根据两个小队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我们把这种形式叫作“队展组评”。

在每个小队内,可以采取轮值队长的形式任命学习队长,或者针对学生存在偏科现象的客观现实,可以采取学科组长的形式来平衡学生个体的学科优势,同时体现了全员参与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角色,更好地增强了小队荣誉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小组中怎样结对子?

为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考核真正落到实处。建议组内部推行“一帮一,对对红”的政策。

◎案例:

组长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倘若其他组员同时排队等待组长的讲解,既是不可能的,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很好地体现“高质高效”的原则;即便在课下,对其他组员知识学习的检测和常规的考核,也不可能由组长一个人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尽量减轻小组长和小队长的负担,同时也要努力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组的合作学习与考核真正落到实处。对此,建议组内部推行“一帮一,对对红”的 政策。一般来说,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能力较强的同学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结对子,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九、小组座位如何编排?

以10人小组为例,1号、2号分别是A、B小队的队长,其余8人结成对子,A、B小队队长坐在小组中间位置,对子同学并排坐,当小组合作学习时,小队长站到组两端,便于管理小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时:

十、小组长是如何产生和培养的?

小组长队伍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将是小组长群体在学生中威信的提高,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高,因此,小组长的培训非常重要。培养优秀的小组长,首先要抓好小组长的思想教育,要让他们意识到小组的好坏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组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组兴我荣、组衰我耻。

◎案例1:

先确定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培训步骤为:第一,教会组长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第二,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四,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 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五,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案例2:

班额大,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小组建设,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与方法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定期召开组长座谈会,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动态、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大家商讨解决的办法;召开不定期的优秀小组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把学期中被评为优秀小组中的优秀二号组长调配到力量相对薄弱的小组担任一号组长,传播优秀经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案例3:

充分培养、利用组长,每一个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

小组长是负责管理小组事务的,如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讨论、检查作业等活动,可以节省老师的大量精力,提高课堂效率。

选聘组长要注意选成绩好、人缘好、组织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选聘组长后还要培养小组长,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让小组长明确担任组长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②让其明确小组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诚实、正直、以身作则。③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和作用。④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了解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⑤在会上、会下老师要培养组长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⑥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小组长。这样小组长就愿意干、会干,作业的检查、学困生的帮扶等工作能在小组内解决一大部分。

◎案例4: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 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应该优秀;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专门指导作业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组长,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十一、小组怎样起组名?

小组构建完成后,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号、组规、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首先制定组名,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可以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班级六个组的组名成为一个整体系列,不能各自为战,避免随意性。

【实践演练】

殷都实验小学校园文化都是围绕科学主题,突出“我发现”校园文化的,例如三年级主题是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七个班级班名都是以古代科技名人的名字命名的:一班华佗班,二班张衡班,三班霞客班,四班冲之班,五班毕升班,等等。学生们通过找资料了解了古代科学家,发现科学家们都具有这些品质与精神:博闻、进取、卓越、智慧、探索、勤学……因此组名就以这些品质与精神命名。再如以植物命名的“百花园”班,小组的名字可以各种花命名,如冰雪晶莲、傲霜金菊、向阳葵花……

十二、小组如何设计口号、组徽、组训、组歌?

为了强化小组的团队功能,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小组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建设。小组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组徽、组歌、目标等项内容。组号应有精神内涵,一定是内容积极向上,能振作学生精神的响亮的句子。接下来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实践演练】

第一,为小组设计一个响亮的名字和口号,确定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设计一个组徽,将这种价值追求用简洁明快的符号语言表现出来,运用于组内活动时或在各种用品中采用。

第三,全组同学共同商议,选出组训、组旗、组歌,在每天的特殊时刻或参加重大活动、重大仪式时,吟诵组训、唱出组歌、树起组旗,从精神层面反复强化小组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

第四,制定并严格执行组纪组规是从制度层面进行小组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第五,把组训、组徽、组歌、组旗等以醒目的标语、展牌或图片,精心设计并张贴、悬挂于班内,形成浓厚的教室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浸润于这种氛围之中,实现行为标准、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内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小组文化建设的目的。

小组口号要朗朗上口,还要响亮、有特点、能体现小组成员的价值取向。组训要体现全组成员的努力方向。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简明的字符或图画作为本小组的组徽,组徽可以张贴或悬挂于教室内醒目的位置,可根据日优秀小组、周优秀小组等评价机制来升或降小组组徽。组员们创作本小组的组歌,在升本小组组徽等重要场合吟唱。

十三、班级文化墙如何建设?

班级文化墙指的是教室内外可供学生展示的墙壁,让每处墙壁都成为学生展示的阵地。教师可以按墙壁面积大小平均分给几个小组,也可以由小组轮流承办,还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小组自行认领。

【实践演练】

班主任可以按照面积大小把文化墙平均分给六个小组。确定主题后,各组成员在本组的“自留地”上自由创作。绘画、诗歌、笑话、优秀作文、美文……五彩斑斓;可以粘贴优秀作品,也可以直接在文化墙上写写画画。六个小组都完成后组成一个评审团,评出1—2个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另外,结合季节特点、学校活动、节日等,文化墙的内容要不定期更新。

十四、怎样建设小组的“家文化”?

小组文化的建设旨在让小组成员在小组集体生活、学习中体会到家的温暖。

有人说:“家文化”无论是在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应该是“LOVE文化”,也就是“爱的文化”。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从内心爱小组、爱班级,在爱的氛围中,自己也会越来越优秀。

◎案例:

殷都实验小学马娟老师的小组文化是这样建设的:马老师为每一组准备了一个小小的书架,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喜欢的两三本课外书放到本小组共有的书架上,组建“小小图书架”,组内成员之间图书共享。马老师还为每一组准备了一个收纳箱,收纳箱里放着组员们自发带来的东西:一瓶钢笔水、一包纸巾、一个削笔机、一个订书机、一盒彩笔,有时还会有一包润喉片或几包板蓝根、几片创可贴。这个“家”能解组员的燃眉之急,组员们也有了为“家”做贡献的意愿。

十五、怎样通过活动增强小组凝聚力?

可以通过开展课上竞赛,课下活动,让小组成员体验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要团结每个组员,努力为小组增光添彩,从而达到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

这里的活动是多样的,可以是学习活动,也可以是文体活动,只要能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活动,都可以增强小组凝聚力。如:学习活动中,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给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完成的小组加2分;课上检测环节,给小组成员全部正确完成的小组加2分;课上学习过程中,给小组成员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及时质疑和补充的小组加2分……

此外,还可以结合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开展娱乐活动,如:“我的歌声最动听”评出歌唱得最好的小组,“我是小小表演家”评出表演英语课本剧最棒的小组,“看,我跳得最多”评出1分钟单摇跳绳总数最多的小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发展学生的机会。

十六、小组长的职责是什么?

小组长之于小组,犹如班主任之于班级。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明确小组长的职责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卫生、两操、整体面貌、上课纪律、组织学习、分配任务等,都是小组长的工作范围。

◎案例:

殷都实验小学三(4)班第一小组小组长的一日工作安排

续表

十七、怎样进行小组分工?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每一个小组根据成员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编排为1—10号。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实践演练】

1.围绕小组的建设给组员设置分工

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职务,总之,人人有事做。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

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

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各小组将每日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在班内黑板上进行公布。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

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艺术组长等。

3.根据班级日常事务分工

如:设立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宣传组长等。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职责,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以每周设立一个值勤小组,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每个小组进行全面管理,事无巨细,全权负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

4.根据需要进行混杂分工设置

即在设置学科组长的同时,也设置各“常务”组长。如一个学生可以既是语文学科组长,也是卫生组长等。

无论是哪一种分工设置,各分工组长都要职责明确。

◎案例:小组管理卫生岗位安排表

__________小队管理卫生岗位安排表

殷都实验小学的孙巍老师认为,在学生自主管理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管理小岗位:有的负责作业的收交,有的负责电器的管理,有的负责卫生的清扫……在小组建设中,每个孩子还承担了不同的小组管理岗位:有负责小组纪律的,有收交各科作业、导学案的,有负责擦小组黑板的……在原来强调以个人为主的班级管理系统中,同学们非常注重个人的管理岗位得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小绅士等的评选。尤其是一些学习潜力尚未被发掘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上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又不缺乏责任心,往往会因自己在小岗位上认真负责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与称赞,满足了他们在集体中荣誉感的需要,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十八、小组的组规如何制定和实施?

班级风气的形成,会影响班级每个同学的进步与发展,小组风气的形成同样重要。因此,小组需要组规来约束组员的行为,使组员们能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教师讲明原则后,由小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制定组规,各抒己见,通过后要求每个组员都要严格执行,由组长和值周组员共同监督和督促组员遵守组规,每周利用班队会各组进行自评、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小组健康发展。

◎案例1:某小组的组规

为保障本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各项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经小组全体成员研究决定,制定以下条例,全体成员作出承诺,严格执行:

1.组长每天应定时召开小组“晨会”及“晚会”,及时分配并提醒组员各项任务。

2.小组内各负责人(检查员、记录员、学科组长等)应认真负责,不得以各种借口推辞任务。

3.小组内各组员必须服从组长和各负责人的安排,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全体成员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积极展示。在全班大展示时发言者每人次加1分,“加分宝贝”每发言一次加2分。

5.全体成员认真完成作业,由组长亲自督查,凡因未完成作业影响小组加分的同学为大家志愿服务一次,形式自选。

6.全体成员认真值日,无故迟到或不值日2次者罚为全组唱歌2首。

以上条例,一经制定严格执行,如有需要随时添加或修改。

小组成员签名:

◎案例2:殷都实验小学的郜欣丽老师谈小组组规

1.制定严格组规。严格的组规和良好的组风是小组规则和规范建设最为有力的保障。所以,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严格执行,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规”的建立,教师在表明原则后不应过多干涉,而应该完全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这样,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才会有“依法办事”的热情与积极性。

2.在班里倡导“荣辱与共、同舟共济”捆绑式评价。平时班里的评价都是强调小组,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表现不突现,无论是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还是学习成绩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所在的小组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

十九、评价小组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

【实践演练】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评。“说说我自己”“大家评评我”“老师眼中的我”是对学生以往参与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价、认定,是面向学生的“过去”;“将来的我”则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标,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这样就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其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的依据。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自己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十、怎样形成长期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的长期评价机制有两种:

1.小组内部的长效管理评价机制

小组内部的长效管理评价机制是一个小组正常运转的保证。殷都实验小学四(7)班科学小组是这样评价的:小组内部有分工,小组长负责记录全组成员分数。上课纪律好,认真听讲,每节课加1分;按时完成作业的每天加1分;作业质量高,得星甲的加3分,得星的加1分;讲文明,不打骂同学的加1分;每天按时值日的加1分,不按要求做的扣1分。小组内每周评出小组的冠军、亚军、季军,班级给予奖励:每人发一张喜报给家长,发一颗星贴在班级“雏鹰争章”栏里。每月总结出小组内月前三名,每人发两张喜报给家长,发两颗星贴在班级“雏鹰争章”栏里。每学期总结出学期前三名,评出冠军、亚军、季军,发三张喜报给家长,发三颗星贴在班级“雏鹰争章”栏里,期末汇总按得星多少来发奖状,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2.班级内部小组长期管理评价机制

例如:四(7)班的小组长期评价机制是这样的:(1)每堂课老师对小组有一个评价打分,学生有专人进行记录,每周进行汇总评比,班会课上进行宣读,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每人一张喜报,同时在班级“雏鹰争章”栏里小组成员后面贴星。(2)每月再总结出月前三名,同上面一样进行表彰奖励。(3)每学期总结出学期前三名,评出冠军小组、亚军小组、季军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奖励。在班级内部形成长期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二十一、小组学习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小组学习的基本流程是:个人自学—对子互学(同质对学、异质帮学)—小组(小队)群学。需要提醒的是这种顺序并不固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时间进行灵活安排。

【实践演练】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每个孩子都要利用导学案静心自学,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完成自学任务之后,首先在小组对子中进行交流,交流完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难问题,对子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即可以对其进行帮扶学习,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如帮扶学习中仍然存在问题,可以提交到小组(小队),进入组(队)内的群学。各小组(队)根据对子学习的内容和展示任务的要求,可以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和收获,也可以利用黑板板书小组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在集体展示交流中,通过与其他小组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点拨解决问题。

二十二、小组对子间如何有效对学?

同质对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内学习程度相当的两个学生固定结成对子进行对学,通过对学,相互解决自学中遗留的问题,包括导学案中预设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和自学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并用双色笔标记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异质帮学:在同质对学的基础上,由组内的优秀学生固定或随机结对帮扶一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解决个人自学和同质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实践演练】

同质对学就是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教学时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动手实验,共同提高学习能力,相互促进。

在同质的学习小组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与他们促膝谈心,鼓励这些学生,希望学习优秀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教师一起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对子小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提示与点拨,重点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要求,使他们逐步达到要求。

异质帮学就是将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有较大差异的学生分为一组,可以发挥学习水平高、主动积极、知识面广、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学生的正面作用,让正面的内趋力克服消极的内趋力,带动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探究特质较差的学生进步,采用了“一帮一”的模式。

二十三、组内如何有效群学?

小组群学是指在同质结对互学和异质结对帮学的基础上,每人将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内进行交流,在继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根据遗留问题或新生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进而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为下一步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实践演练】

殷都实验小学的李艳菊老师认为:交流时要形成定式。

1.交流小组内不会的问题。在预习时,让学生把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交流时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

2.交流:统一思想,统一答案。在小组交流时,统一答案,可以每人汇报一题,轮流进行,简单的略说,复杂的详说,展示时就不用一一展示。

3.交流在小组内生成的问题。小组交流时会遇到一些争执不休的问题,其间也会新生成一些问题,值得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许就是有价值待展示时解决的重要问题。

4.交流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每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某个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交流时让学生明白哪个问题是为了解决哪个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才更有深度。

总之,交流要有价值、有深度、有实效性,没有价值不必拘于形式地为了交流而交流。

具体做法:采用小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轮流发言(可先指定待进步生发言),力求每个成员都参与交流,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意识。

具体要求:①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学习成果,准备全班展示。

二十四、合作学习时怎样帮扶待进步学生?

待进步学生并不是先天的不足,而是后天的许多不良因素造成的。在帮扶工作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只有克服了自身的缺点,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才能更有信心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有了动力,成绩自然会提高。

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的、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教师与优等生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演练】

1.培养待进步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2.鼓励待进步生敢于表达。一方面,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多关注他在小队中的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待进步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另一方面,在交流汇报时,教师有意地多让待进步生进行表达,而其他组员作为补充发言,这样使待进步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

3.帮扶的对子还要及时提醒他注意记录刚学习的知识内容。

二十五、预展时如何分配任务?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践演练】

一位高年级的小组长这样说:

“预展时,我根据我们组同学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把简单的题分给待进步的同学,把难题分给学习优异的同学,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提升。

“我们小组的分工很明确,在预备展示时,我会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展示任务,因为我字写得漂亮,所以一般由我来板书,副组长负责训练汇报的同学,让我们的汇报更精彩。很多时候,我们组的组员会争着抢着来汇报,这时,我会根据展示内容和小组组员的特长确定发言人,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来补充。这样,既不打击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展示有序进行。我们还有展示法宝呢!在汇报时我们制定了‘一个声音原则’和‘嗓音高压线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知道了这样学习、这样合作更有效。”

殷都实验小学王丽华老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课堂上,预展时第一小组A队的小队长李璐婕是这样分配预展任务的:“我来主持。毛亚菲来读题目、说条件和问题,王军特来说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洪菲凡说如何列式、如何如计算,郭煜晨为板书员,王宇为评价员(预展时评价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展示时评价其他各组的学习情况)。现在我们开始预展……”

二十六、预展时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合作学习?

预展时,根据组员的特长,合理分配任务,让他们各尽其能,积极表现。作为组长,极力协调展示活动的细节,争取把小组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实践演练】

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积极主动地组织组员进行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的先说,不会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表率作用。组长还要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做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殷都实验小学王丽华老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课堂上,第一小组A队是这样预展的:

李璐婕:聚焦(迅速),倾听(认真)。我们组展示的是:学海探秘的任务一。

毛亚菲:请大家跟我一起读题:“订一份牛奶全月28元,一年要花多少钱?”这道题的条件是:订一份牛奶全月28元,一年有12个月。问题是:一年要花多少钱?

王军特:这道题是求12个28元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洪菲凡:这道题的算式是:28×12=336(元),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板书员适时板书)

王宇:预展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每人加1分。

二十七、预展时怎样让小组内学生都参与合作?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时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作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再次,在预展过程中,组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限制优秀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同时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还可以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时,将小组成员是否全面参与合作学习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实践演练】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如何展示等,以优化合作学习的过程。

2.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醒学生尊重同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的意思;并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和引向深入,从而保证合作的实际效果。

3.指导学生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之前,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不要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做无意义的争论,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还要踊跃发言,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二十八、小组学习需培养学生哪些习惯?

在小组学习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合作规则。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秩序,使课堂讨论、展示、对抗质疑有序进行。

【实践演练】

1.养成表达的习惯。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小组长指定轮流发言的方式,由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轮流进行发言(可先指定学困生发言),力求每个成员都参与交流,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2.养成倾听的习惯。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嘴。

3.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注意指导思考方法,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4.养成辩论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使用积极、文明的语言进行辩论,避免出现过激言语。

5.养成互助的习惯。合作交流中,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要提倡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当小组代表发言精彩时,相关的组员也应受到奖励。

6.养成宽容的习惯。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产生好学的动力,保持活泼、尊重、自信、进取的态度。

7.养成欣赏的习惯。在交流中,学生既要学会欣赏自己,又要学会欣赏他人。可用“你的见解真棒”“这种算法很好,你真了不起”“你们小组有这么多种解法,真聪明”等激励语言。

二十九、教师怎样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教师需要参与进去,那么怎样参与进去呢?参与进去干什么呢?作用有两个:1.了解学情。教师深入到小组,听小组的讨论,就会发现学生哪里是易错点,哪里是难点,哪里需要重点强调,重点纠正,重点突破。了解学情,便于在展示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2.给予帮助。教师深入到小组,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需要帮助的地方,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指导,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下去。

◎案例:

在《乡下人家》一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深入小组,听见学生在读到“照例”一词时总是想当然地读成“照列”,我把这一易错词记下来,在全班展示时给予纠错,让大家多读几遍。另外学生读到课文中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堆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本是青、红的瓜把农家小院点缀得质朴、自然、可爱和城市里一些单位大院的单调、威严、人工雕琢形成对比,农家小院显得更可爱。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有问题,及时帮助了这个小组,使他们小组在展示时非常地精彩和顺利。

(选自孙慧利老师札记)

三十、怎样对待有话语“霸权”的学生?

针对有话语“霸权”的学生,第一,进行肯定,表扬他们拥有的胆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第二,进行教育,教育他们要学会谦让,给别的同学一个发言的机会。第三,从制度上制约,对小组内待进步生回答问题多加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少加分。第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会小组成员,教会待进步生,让他们有话可说。第五,待进步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发现的勇气。

三十一、为什么要进行展示?

展示的价值在于:第一,学生通过合作预展,把自学、对学中的学习成果用学生自主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分享。通过分享,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修正和提升,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展示时学生必须运用语言和文字,把内在的思想转换成外部的语言文字,必须认真地组织,合乎逻辑、合乎语言规范地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师的审视和几十位同学的注视下表达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和勇气。在这个二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也会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进行纠错、补充、追问、点拨、总结,使学生学习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能力、反思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展示环节必不可少,可以说是发现课堂中学习信息量最大、思维碰撞最激烈的环节。

第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完以后,学生学得是否正确、是否扎实有效、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进行检测,展示也是一个检测过程。课堂展示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失误是很有价值的,即生成的学习新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第三,学生展示学习内容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教师灌输到学生为师讲给别人,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习更加深刻主动。

◎案例1:

曾经有一位家长问:“为什么要展示呢?本来教师几句话就能讲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学学,再说给大家呢?学生讲不是浪费时间吗?”对这位家长的疑问,可以用刘良华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学习如走路”。试想,在走路的时候,是孩子走在前面、大人跟在后面孩子记路牢呢,还是大人走在前面、孩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记路牢呢?另外,我们学习时,是自己当老师讲给别人听时搞得更清楚、学得更扎实,还是自己当学生时搞得更清楚、学得更扎实?当然是自己当老师时。因为要给同学讲,为了不使自己讲错,所以首先要自己用心学会。某篇文章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了一所国际学校,他在说起中国和外国教育的不同时说道:中国的教师是高举火把大声呐喊着向前冲,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前行;而国外的教师是高举火把走在学生队伍的后面,学生借助教师的微光前行。现在让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就是让学生走在前面,教师走在后面,学生借助教师的微光前行,但这种前行,学生是探索的,是快乐的,是主动的,也是记忆深刻的。

◎案例2: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中,学生自学教材第57页例4,思考两个问题: 1.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说说例4中是怎样将图形按2∶1比例放大的。在小组交流后,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片段:

生1:我代表第四小组给大家交流例4中是怎样将图形按2∶1放大的。请大家看教材第57页,正方形与长方形的放大比较简单,就是把每条边都放大到2倍就可以了,像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占3格,放大后是6格……

生2:我来补充:请大家看教材第57页,小女孩说得很清楚:“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3:这里的2∶1可以看作是比例尺,2∶1就是将原图放大到2倍,所以后来的图形各边是原图各边的2倍。

生1:我同意大家的补充意见,下面来重点看三角形,从数据上看,底和高原来分别是6格和3格,现在分别是12格和6格,说明底和高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请注意书上小男孩提出的问题:“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我们组认为是的,理由是:原来斜边长度占6格,放大后占12格(如图)。所以斜边也是原来的2倍。

生4:我们认为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就会放大到原来的4倍,将大三角形分成4份,斜边上有原来的2份,也就是将原来的边长 放大到2倍(如图)。

原来:

现在:

生5:其实不用那么复杂,既然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了,要保持图形不变,斜边一定会相应放大的。

生6:我认为生4、生5的方法比较准确,而生1的方法必须是在一条直角边是另一条直角边的2倍时才比较准确。

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精彩的想法,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在做题时生5的方法比较简单,但生1和生4是对生5方法的验证。那么现在大家总结一下,到底该怎样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呢?

这两个问题在本节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学会并且懂了,那么下面的图形缩小的学习也就触类旁通,很好学了。在这一问题的展示中,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表达自己组或自己课堂即时生成的观点。而且学生在讨论中注意到了书上对这个知识点的提示和提出的相关问题,由此来引出或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已经会很好地利用教材学习了。所以在课堂的这一环节处理上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讨论别人的想法,直到把这一问题说明白,听懂了。最后教师再稍加总结、追问,课堂的学习效果就出来了,学生也学得很尽兴!

三十二、展示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学科特色?

毫无疑问,课堂上需要展示的内容必将是具有共同探讨价值的问题。一般,展点是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

不同的学科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上课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选择有意义的展点进行展示。

【实践演练】

语文学科侧重从“听、说、读、写”来设立展点。例如: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学生在充分自学过导学案之后,在展示课上有以下展点:(1)扫清阅读课文障碍展点(易错字词);(2)理清文章脉络展点(课文主要内容);(3)有感情朗读课文展点(体会文章表达情感,培养语感);(4)学习写作手法展点(仿写);(5)相关文章阅读拓展(阅读方法、内容的延伸)。

数学学科逻辑性、严密性强,展示侧重题目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所以展示的重点在于解题思路有条理的讲解和不同解题方法的呈现。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课上的展示重点就是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在展示时,展示组就将本组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讲解,其他组进行质疑、方法补充等,最终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如:一节关于解决问题的数学课,课堂展示重点就放在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展示上。

英语学科侧重“读、说”,课堂展示内容、方法就会更活泼一点,有情景剧表演、分角色读、模拟生活对话等展示形式来学习、练习所需要掌握的单词和句式。

其他的音、体、美等小学科,根据学科的侧重点和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灵活确定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例如:我会唱!我会做!我会画!……

三十三、展示的形式有哪些?

课堂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按展示范围来分可以有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小组展示是指组内成员通过互相交流,解决个体独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困惑或特别收获。特别是大班额发现课堂,一般在全班展示之前进行小组展示,通过互助解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基础问题,并为之后的交流重点、难点的全班展示作铺垫。全班展示主要是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在独学时遇到的共性问题。

按展示方式来分可以有书面展示(板写)、口头展示(语言)、行为展示(表演)。书面展示,要求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和理解题意、解题过程;口头展示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选择较好的切口阐述自己的观点;行为展示则是希望通过适当形式的表演,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

无论什么形式的展示都要为学生学习服务,根据不同课程和不同课型的特点,选用适合的展示方法。

【实践演练】

不同的课程和课型,展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数学课较严谨,要求展示者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比较适合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相结合,首先在交流预展时,将必要的算式、图表、数据、单位换算等进行书面展示,到全班展示时再结合口头展示讲解解题过程。

例如: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中,展示小组的学生首先将本组研究的“从5根小棒中任取3根,围三角形”实验中的相关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再通过主讲人的讲解,说明什么样的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语文课注重读、写,一般采用口头展示,进行“PK”朗读、分角色朗读、仿写竞赛等形式。英语课注重实际运用,一般采用行为展示,进行课文短剧表演或自创表演。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科,可以在展示形式上体现学科特点,采用行为展示锻炼、实践音、体、美技能。

如一节语文课的导学案上对学生的展示进行了提醒:

展示小锦囊:

声情并茂——展读 品词悟句——展讲

余音绕梁——展唱 惟妙惟肖——展演

学以致用——展写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制作小课件,板书粉笔字、书写毛笔字,展示舞蹈、器乐等。

三十四、如何让学生乐于展示?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展示自我必备的环境基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教师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是合作伙伴,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展示自我,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同时结合激励评价的适当运用,激发起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

【实践演练】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树立榜样法

培养一些活跃的、善于表达、乐于帮助别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先学会展示,营造出“展示无错”的安全氛围,让其余学生看到展示者的进步,逐渐增加勇气,掌握方法,最终达到敢展示、会展示、主动展示的目的。

2.评价激励法

在课堂上对勇于展示的孩子进行口头表扬、喜报表扬均可,但要说出具体优点,例如: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讲解有归纳总结、朗读有感情等,让大家明白具体可以学习什么;在课下,可以利用“班级之窗”等阵地开设“优秀小讲师”等栏目,一周一换对积极展示者进行表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进行通报表扬,让家长在感到欣慰的同时,督促教育孩子勇于展示。

3.思想动员法

通过教师形式多样的动员或者学生的现身说法,让学生认识感受到展示对自己成长的作用,产生我要展示的愿望。

4.实战锻炼法

多多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不爱展示的同学有机会进行展示,感受展示过程,战胜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在实战中学会展示。

三十五、怎样让小组展示更精彩?

让小组展示更精彩,应该抓好前期的几个环节:

1.导学案

一篇优秀的导学案一定要能够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它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准确的重难点,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简明且相关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前连后挂,举一反三,系统串联知识;有梯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知识内容的本质。这些都是课堂展示所必需的前期准备。只有在这样一篇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交流,接下来才会展示有内容、展示有深度、展示有亮点。

2.自主学习

展示前若没有仔细认真的高度自主学习,就不会有有效的小组交流;没有交流,就不会有积极的互动;没有互动,展示也就无精彩可言。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做好课前或课上的自主学习工作。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提出要求。例如,语文课上,导学案上提示要读课文,教师就要有具体的要求:至少读几遍,每一遍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数学课上,教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不但要将问题解决,更要将思路、语言整理清楚: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如何列式,然后再根据什么求什么,如何列式,如此等等。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他会学有目标,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实效和后续展示的效果。

3.课堂展示

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需要展示的,有些问题只要一带而过,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探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可平均用力,泛泛而谈。具体什么样的题目要重点展示呢?一般对于多数学生的疑难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能一题多解的问题、易错易混的问题等等是展示重点,对于这些展示题目,学生有话讲,愿意补充、质疑。为了使展示的效果更佳,课堂学习更有效,对于这些需要展示的问题,可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几点进行展示:(1)解题过程(应该按照讲解的思路去写,便于其他学生看出问题的实质);(2)解答要点(解题思路和所用公式、定理、技巧和思想方法的提示);(3)解题总结(解题后简要的总结、提炼,提升自己对这类问题的归纳和思考);(4)疑错提示(解决此类问题极易出现的几种常见性错误和容易疏忽的问题)。这样的要求可以使展示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能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在展示讲解时如果再配上画龙点睛的板书,展示就会更精彩了。根据展示的需要,预展的板书可以运用画图、列式、双色笔标注等方式,便于其他同学阅读和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如果生生之间能够你问我答、你疑我讲、你补我点地积极互动起来,不仅会使展示内容更深入、更透彻,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展示的魅力与快乐。所以在平常的课堂展示中就要不断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互动。

4.教师参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参与是必要的。课堂的精彩展示背后必定有任课教师干预而不干扰的参与。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力与教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是不会交流展示的,更别提精彩的交流展示。开始时,上台以后有的主讲人不知道怎样展示,或傻傻地站着,或照稿念念。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展示培训,教师必须一步一步地指导和训练,先指导台上的学生:开始怎样说(大家好!我们小组来和大家学习交流某某问题)、交流过程中怎样做(讲清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每一步分别求出的是什么)、交流完后说什么(我们小组交流完毕,谁有疑问或补充)等等。再教台下学生如何听讲和补充: (1)要认真倾听,学会更正和补充。(2)可以质疑和反驳,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3)补充时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内容……学生在展示时,难免会有讲解不到位、有分歧、表达词不达意、提升不到高度、挖掘不够深、拓展不够广、不能够及时总结归纳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点拨、追问、提升,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探究,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使得展示更完整、更深、更广、更精彩!

三十六、怎样激发小组间的互动?

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自主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除了小组内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外,小组之间的互动、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必不可少。特别是小组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拓展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展示组与其他的倾听小组的互动方式主要有:组间PK赛,我问你答,我评价你倾听、你评价我展示,你展示我补充(我质疑),请你跟我一起说(读)等形式。

【实践演练】

1.一节语文课上一组的同学在展示朗读,展示完毕之后,问道:“有没有哪个组要和我们PK?”马上有一个组起立挑战:“你们组读得很好,但我们会比你们读得更好,我们组要和你们组PK。”课堂挑战气氛浓厚,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非常好。另一组的同学展示词语,除了一名主讲人外,还有一名打分员,关注其他孩子的倾听,负责给倾听组打倾听分数,等本组展示完毕后,向其他同学征求评价:“请大家给我们组的展示打分。”这样我评价你倾听、你评价我展示的互动,不管对展示组还是倾听组,都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2.一节数学课上,一组同学在展示“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96米,长是17米,求长方形的面积”的思路,列式:96÷2-17=31(米),31×17=527(平方米),讲解完毕后,马上问道:谁还有疑问或补充?倾听组的学生会马上回应:“我质疑,96÷2是什么意思?”展示组的主讲人会马上解答:“长方形的周长由2条长和2条宽组成,用周长÷2就会求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也会有同学回应:“我补充,还可以列式96-2×17=62(米)求出两条宽的长度,再用62÷2=31(米)求出一条宽,最后用长×宽求出面积。”通过这样的小组互动,使得学生将知识学得更透彻、更完整。有的时候,当展示组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时,也可以提出“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或“请对子将讲解题思路互相说一说”的要求。这样的小组间互动可以及时巩固、练习知识的重难点。

三十七、课堂展示时应培养学生哪些习惯?

课堂学生展示时,教师往往会发现以下现象:课堂时间不够,展示者展示语言不简练,概括能力差;统一答案与重复性讲解多,展示时出现冷场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展示习惯和倾听习惯,造成课堂展示的无效和课堂的低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必要的展示习惯。

首先,展示者要有时间意识,上台迅速。其次,展示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表述自己的观点要大方、大声、大胆,不扭捏,语句清晰,声音洪亮;要善于归纳、概括、提醒,及时对自己或团队的观点做出总结,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而倾听者则要养成能认真倾听、会及时补充、敢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辨、理解、运用能力。

【实践演练】

在课堂展示操作中要做到:(1)规定各组展示的位置,要相对固定,展示时上台和离开要迅速,增强其时间观念。(2)进行展示姿态的培训,如面向大多数学生,站得端正,不遮挡板书内容,有一定的肢体语言等。(3)进行展示语言的训练,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抑扬顿挫,使用普通话,语言规范准确,不啰嗦等。(4)展示要脱稿,要针对问题,不能脱离主体。如果是小组集体展示,要注意提前做好准备,如各成员之间的衔接等。(5)训练学生展示时使用和大家沟通互动的语言,以便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听展者要强调:(1)听展者,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2)听展者,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3)听展者要能随时有效质疑、补充,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总之,要通过示范的手段、每节展示课上渗透、专门培训、树立榜样等形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展示和倾听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展示、倾听习惯。

三十八、怎样利用评价手段激励促进小组展示?

想让学生积极展示并展得精彩,离不开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什么,有什么;要什么,评什么。评价是一种正向引导,展示的评价内容有:走位迅速、站姿大方;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分工合理、有效互动。评价的方式有:分数评价、语言评价、表情评价、体态语评价等。小组展示时,可以运用一种,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案例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标准,逐项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是自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个环节。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一个总结,形成一种认识,为下一次活动更好地表现打下基础,是评价的第一步。然后,其他同学提出看法,如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自评,理由是什么,还有没有补充……这是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熟悉了评价的方法,同时强调了评价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做出总结评价,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评价他们的自评和互译。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需要多注意评价记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法,将评价展示在黑板上。大多情况下,教师只是不断地往评价表上贴图片或画花等,很少有停下十来秒钟,来数数他们得到多少了,而是要等到快结束时才做。要使课堂教学评价有效地起到组织、调控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进行了一两个环节后停下来,带领学生数数自己组获得的奖励标志的数目,然后说一些激励的话语,如:“现在某某组暂时领先了,继续加油!”“某某组不要泄气,还有机会赢的哦。加油!”稍稍几句话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的斗志。

◎案例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同一种事物长时间存在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功夫,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多花心思,增加趣味性,刺激竞争,激活课堂气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殷都实验小学王永超老师就课堂评价多样性做了大量的尝试,现将心得与大家分享。

(1)乌龟赛跑。制作几只可爱的小乌龟,分别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便于区别。在课堂活动中,以乌龟的前进速度来反馈小组的学习情况。赛后为第一只爬到终点的乌龟颁奖,也同时评出二、三名,让学生体验一次走上领奖台的成功滋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树立一种竞争意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搏精神。

(2)爬楼梯。制作几只类似人的脚板爬楼梯,组员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脚板就上升一个台阶,哪组最先到达楼顶者为胜方。培养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态度,以此启迪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脚踏实地做人。

(3)登山运动。登山本是一种户外运动,运用到教学评价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把全班分为男、女两个队,分别从两侧向山顶冲刺。如果在课堂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回答问题不正确或组员出现失误,责令其从半山腰退下,回到原地,以此启发学生在攀登科学知识的高峰中要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4)拼单词。单词是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一个元素,所以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忆单词是非常必要的。此评价手段是把全班分成四人一小组,每组成员每答对一个问题,会得到教师给予的一个字母卡片,在本节课结束时,该组成员用所得到的字母来组合单词,并用所组成的单词说一个句子才算最终胜利。以此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也让英语学以致用。

教师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评价特别要注意把握好准确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来表达,使学生能及时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十九、发现课堂如何安排展示来提高学生参与面?

展示时要想提高学生参与面,首要的是教师要会合理地安排展示任务,同时关注课堂上学生展示中生成的新问题。在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参与面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大展示后的即时抽测、教师对小组小展后的不确定性的抽测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大展示时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例如:组与组之间的PK、组与组之间的补充等。

四十、如何利用黑板进行展示?

黑板是发现课堂落实高效的保驾护航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它的价值在于:

1.黑板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是学习成果的分享台,是课堂知识超市的货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各取所需。

2.黑板是学生的竞赛场地,比较思维过程、展现学生自信的平台。

3.黑板是学生实践创造的提升台,形成的新问题、新观念,在此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提升。

【实践演练】

基于对黑板价值的认识,学生展示中利用黑板板书的内容可以有:

1.学习成果的展示;

2.本节课难点、易错点;

3.小组讨论出的观点、结论、精彩创造等。

板书内容依据学科的特点可以灵活确定。

黑板是学生手中需要的展示工具,作为学生的服务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板书的技能:

1.用双色粉笔板书的技能,认为该强调的或重点内容应用双色粉笔标出。

2.各小队在预展环节要确定板书员,避免出现一窝蜂围在黑板前,而造成书写混乱的局面。

3.低年级班级教师要给孩子们在黑板上打上田字暗格或条形暗格,便于学生书写整齐、清楚,展示有效。

四十一、发现课堂学生展示时如何聚焦?

小组交流展示时,小组成员聚焦是有效解决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办法。课堂展示时,学生的聚焦程度体现了该课堂的学生学习参与率和学生学习的精神流失率,也决定了该课堂的学习目标达成率,直接影响该课堂的学习效果。怎样使大班额发现课堂的学生有效聚焦呢?首先,口号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其次,坐姿要求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此外,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的巡视以及停留在目标学生旁边进行督促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实践演练】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办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聚焦能力:

关于口号:聚焦的口号一定要节奏感强,短促有力,短小精悍。例如:主讲人喊“聚焦”,倾听者回应“迅速”;主讲人喊“我展示”,倾听者回应“我参与”并迅速做好聚焦倾听的准备,从而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关于坐姿:课堂上七扭八歪的坐姿肯定影响聚焦效果,所以课堂坐姿要求“小脚放平,挺胸抬头,眼睛看黑板”。

关于监督:展示小组展示题目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展示思路或展示效果,还应用眼神(而不是来回行走,不断地来回行走会影响到其他倾听者)不断巡视,提醒想要溜号的学生,有必要时可以走到目标学生身边驻足停留,学生是聪明的,马上会明白什么意思。

四十二、发现课堂怎样提高展示效率,不拖堂?

大班额发现课堂的展示想要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展示的效率,就必须从小组的交流、预展的效果、展示题目的选择、主讲人的确定等几方面入手。首先,展示之前的交流和预展是有效展示的前提条件,只有实实在在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整体推进、整体提升的目标。大班额发现课堂的小组一般情况下都由10—12人组成,交流时要在组内分A、B队,因为只有4—6人的小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A、B队讨论出各自的思路和想法后再综合交流,最后达成统一意见,进行预展。其次,预展时要突出重点预展,像数学就需要板书出能够表达思路的算式、换算、图形或线段图等,语文要板书出能够表达主题的词语、句式等。预展时还要合理利用双色笔标注以突出重难点。展示时,一定要避免滥展,展示题目的选择也是提高展示效率的必要因素。一般必要展示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题目和易错易混题目。再次,主讲人的素质也决定展示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教师培养主讲人的讲解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倾听、补充、质疑,如何进行精彩的互动。最后,教师在学生展示时的点拨、追问和小结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有时站不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和质疑,从而使得展示更完整。

四十三、展示时如何发挥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纠错:当学生展示中出现了错误,而其他学生没有发现,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提醒纠错。

2.解疑:当学生在展示时有疑问不能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解惑释疑。

3.排除分歧:当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要站出来阐明观点,排除分歧。

4.点拨:当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时,当学生乌云遮日时,当学生在黑暗里摸索徘徊不前时,就需要教师点石成金、拨云见日。

5.追问:学生在展示重难点、易错点时,教师要进行追问,追根溯源,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6.强调: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对重难点、易错点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真正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该掌握的东西学生真正掌握了。

7.总结:当学生不能够总结出本课的要点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帮助学生总结。

8.提升:当学生的认识处于浅层次,达不到高度时,需要教师帮助进行提升。

9.挖深:当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认知水平达不到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

10.拓展:当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泛,需要向外拓展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

◎案例1:

殷都实验小学孙巍老师执教的语文《威尼斯的小艇》课堂片段:

生:我们组要带领大家一起乘坐小艇,感受独特的水城风光。(小组表演)

生:现在请大家坐上这造型独特的小艇,来摸摸软软的皮垫子。快看,那是雄伟壮观的凤凰歌剧院,再往前方看,那就是诗人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我们一会儿还会看到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圣马可广场。

生:听,浪花在我们的船下欢笑,还有飞翔的海鸥鸣叫着,好像在欢迎我 们……

生:迎面吹来的海风非常凉爽,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还会和来往船只上的人们打招呼:“你好!”“Hello!”……

师(适时指导):是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水城威尼斯游览,不一样的面孔却有着一样的笑容,让我们彼此打打招呼吧!(学生满面笑容,高兴地互打招呼)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

生:非常愉快。

生:觉得人们关系非常和谐。

师:让我们满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2: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总结出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时,教师提出质疑提升:为什么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呢?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什么?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向了深入思考。通过探究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学生知道了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余数里还能有一个除数,说明上的商小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算理。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老师的点拨、提升作用。

四十四、怎样提高待进步学生的展示热情和水平?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小组合作时帮助待进生。教育学生小组合作时他们有义务帮助待进生,让待进生学会。

2.分数激励。小组展示时让待进生进行展示,待进生展示的水平就是本组的水平,待进生进行展示给小组多加分。

3.语言激励。教师评价时多鼓励待进生。待进生展示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待进生,如:“××,你最近进步很大哦!”“××,你真棒!”……

4.鼓励全部参与。小组展示时给人员全部参与的小组另外加分。

◎案例:一个小组长的话

我们组有个组员自控能力极差,上课经常说话,影响了他自己不说,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课堂纪律便成了我小组管理过程中的头号难题。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不能被困难吓倒,我得想个办法尽快解决这个难题。我决定先去试探试探他,这一次我不再对他批评教育,而是好言相劝。我对他说:“你看你天天上课说话,这样下去可不行!要不这样吧,你如果连续三节课不乱讲话,我就给你点奖励。奖励?你自己说吧!”“好!”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如果我三节课不乱说话,你能不能在你的记录本上给我加一颗星?”“当然可以,不过你可不能反悔!”“好,一言为定!”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他上课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得的星也越来越多,在班会课上,我还当众表扬了他。渐渐地,他改掉了上课说话的毛病。看着他的改变,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作为一名小组长,不单单要管理组内的纪律,更要关注组员们的学习情况。我们组成立了“学习班”,我是“小老师”,学习有困难的两名组员是我的“学生”。每到课间,我都会留下辅导他们,把他们课堂上没听懂的地方再给他们仔细讲解。这样,既教会了他们,我又得到了复习,真是一举两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期中考试呢,我的组员成绩有了很大提高。看着他们的进步,我可真高兴。当然,最高兴的还是他们自己,连声向我道谢,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四十五、什么是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的意义:

1.是对学生当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的测试。

2.让学生通过检测,真正感受到“学有价值”“学可致用”,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进一步得以内化,并有意识地转化为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让知识走出课堂、回归生活。

3.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存在的范围,即时解决,有效地保证大班额发现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践演练】

当堂检测是存在于“双向五环”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达标,教师测评”之中,是只针对当堂学生所学进行有的放矢的检查、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显性的测评实践,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质量,查找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大班额发现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传统的课后练习、测验是有所区别的:当堂检测只针对当堂学生所学,形式多样、灵活,面向大班额发现课堂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有不同层次的测评。练习题侧重于巩固复习,全班孩子面对着同一水平的统一习题。而对于测验,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侧重于学生就某一阶段学习的检测。

四十六、什么时候进行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放在40分钟的何时进行与教师当堂检测的目的有密切关系。课改最初一般放在40分钟课堂的最后5分钟,目的在于对本节课全面测评。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在实践中达成共识:当堂检测可以放在课前、课中、课后,根据出现的时间段的不同,我们把当堂检测称为前测、中测、后测。课前检测的目的在于对上节课易错点的强调或当堂课学习的准备。课中检测的目的在于对当堂学习重、难点的即时掌握的学情了解,对于提高学生参与率和减少学生精神流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课后检测的目的一般是教师分层的学情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化与提升。

四十七、当堂检测的形式和方法有哪些?

当堂检测的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所要检测的内容,确定检测的形式。当堂检测的形式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从检测者的角度来说,可以是教师检测、学生互测(小组检测、对子互测)、自我检测。如根据检测形式来说,可以是朗读、背诵、小竞赛、写试题……如根据检测时间来说,可以是当堂检测、课后检测。如根据检测的工具来说,可以是利用导学案、运用小黑板甚至是教室内外的瓷砖(学生每人分几块瓷砖,使检测面增大,也增加了同学相互交流检查的空间)。

四十八、如何利用检测结果?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抽查批阅、同桌对改、个别解答、小组展示等形式反馈检测结果。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进行收集与积累,有效地实施单元验收。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或集体批改,或课后批阅,并记下典型错题,课后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从而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十九、检测后如何关注有待进步的学生?

结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有待进步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比老师隔三岔五地辅导一下效果好。具体做法是,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扶一个有待进步的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在同桌,这样便于相互检查作业,发现问题或错误能及时给予辅导。帮扶工作做得好既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

五十、怎样在发现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就要在导学案编制之初就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立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更要注重课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之时的点燃、点拨和点化。

【实践演练】

1.注重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增添“我发现”的内容,即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知识内容、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等进行总结,这是落实发现精神的抓手之一。

2.注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针对展示组展示完毕后的质疑补充

(1)教给学生方法。在实施初期,基于评价一体化机制的激励,孩子们都是为了给小组加分而质疑、补充,提出的问题存在表面化、重复化、无效化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的示范引领成为解决问题的佳径。通过教师示范教会学生找到发问、补充的“点”。例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新知学习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进行质疑;在知识的易错点、类似知识的对比点、自学过程的错例点、基础知识的拓展点、解题思路的不同点进行补充。

(2)鼓励学生敢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伴补充;说不清楚的想好后再说。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可给予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灵活应变而不敷衍搪塞;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力度了。

3.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爆发了巨大的能量

◎案例1:

在解题思路的相互补充中,拓展思路,产生1+1>2的效果。

一个铁环直径60厘米,从操场东端沿直线滚到西端转了90圈,另一个铁环直径40厘米,它从东端沿直线滚到西端要转多少圈?

展示组:先算东西端的距离,距离÷小铁环周长=圈数。

补充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铁环的周长越大,滚动的圈数越少。大铁环的直径是小铁环直径的几倍,反过来小铁环滚动的圈数就是大铁环滚动圈数的几倍。

这种思路让孩子们惊呼“巧妙”!这样的补充使正反比例的知识提前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将一道普通的练习题拓展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高度。这样的学生真不能小看!

◎案例2:

在补充质疑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水到渠成。

已知24∶A=18∶B=12∶C,求A∶B∶C=( )∶( )∶( )。

展示组:假设24∶A=18∶B=12∶C=1,从而解决问题。

补充组:我发现假设法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简便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把结果假设成1,而不是6,13等其他数?

智慧的火花在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层出不穷!

◎案例3:

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将思维水平推向更深层次。

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通过剪拼,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

质疑组:既然C就是长方形的长了,那么S=Cr就可以了,为什么非得总结成S=πr2呢?难道就因为课本上是那样写的吗?有很多题就是已知周长求面积,那不是更简单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