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均律钢琴曲集》国内研究

《平均律钢琴曲集》国内研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键盘乐器所作的两套曲集,第一集于1722年左右完成,主要用于教学。《平均律钢琴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为十二平均律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影响极为深远。由于《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杰出地位,针对它的研究一直是热点,研究成果和资料较为丰富。[197]在教学上,李以凡认为学习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对提高复调弹奏技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平均律钢琴曲集》国内研究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为键盘乐器所作的两套曲集,第一集于1722年左右完成,主要用于教学。第二集于1740年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用遍了24个大小调。每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但主题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则显示了巴赫高超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

《平均律钢琴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为十二平均律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影响极为深远。这套曲集是巴赫键盘作品中的杰作,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

由于《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杰出地位,针对它的研究一直是热点,研究成果和资料较为丰富。截至2019年6月,在中国知网上可查询到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关的主题论文有132篇,其中涉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文献中赋格曲相关文献50篇,前奏曲相关文献45篇,平均律相关文献22篇,和作品BWV849相关文献13篇,复调音乐相关文献13篇,和钢琴曲相关文献11篇,和键盘乐器相关文献11篇,和十二平均律相关论文8篇,和主调音乐相关文献6篇,和复调作品相关文献5篇,还包括其他主题相关文献多篇。在研究层次上,基础研究占大多数,达到94篇,文艺作品24篇。

在中国知网的文献中,最近三十五年来《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相关研究成果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10-1所示,《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研究成果数量呈曲线上升,从20世纪80、90年代随机的个位数,到21世纪前十年都有研究成果,再到近十年每年的成果数到达10篇左右,由此可见,研究者对《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研究热度与日俱增。

图10-1 近三十五年中国知网收入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文献数量

在有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从历史影响、创作技法、演奏技巧、教育方法、赋格曲、前奏曲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潘洁通过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赋格曲的分析,阐述赋格曲结构思维的严谨性、精确性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说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曲是欧洲音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195](www.xing528.com)

在影响力方面,叶东瑛认为巴赫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和在西洋古典音乐中的地位已不言而喻。称他为“音乐之父”绝非夸张。贝多芬虽有“乐圣”的尊称,但到了晚年,贝多芬愈加崇敬巴赫,在作品中越来越频繁地运用赋格等复调手法,显露出模仿巴赫的痕迹。从波兰的“钢琴诗人”肖邦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到俄罗斯大师肖斯塔科维奇,这些国籍、背景均不相同的音乐家都出于对巴赫的敬仰,追随巴赫的“48首”,写下了各自的杰作。“48首”无论从曲式、作曲技法,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堪称后人的师表。当然,这些后来者的模仿之作绝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分地表现出作曲家自身的个性独创、民族性以及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巴赫好比一片肥沃的土壤,从这片土壤中,后代的作曲家们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6]

在演奏方面,崔秀峰认为《平均律钢琴曲集》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并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平均律的可行性,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意境,抒发出细腻动人的情感。为了更好地演绎出《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内涵和情感,在演奏过程中,要对诸多相关要素予以重视,包括声部层次、节奏与触键、合理使用踏板、把握结构感、体会宗教意味等方面的演奏要素。[197]

在教学上,李以凡认为学习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对提高复调弹奏技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一些基础较差、接触钢琴较晚的非钢琴专业学生,是否要学习巴赫复调作品,今天已经没有争议,可以从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虽然高师音乐系钢琴专业学生,巴赫两卷平均律曲集已成为必弹教材。并指出了一些练习的方法:每个声部单独弹一下,了解曲子整体布局及每个细节的发展;确定正确指法;两个一组声部组合起来练习;嘴里唱某一声部,而在琴上弹另一声部;在弹整首曲子时,轮流突出某一声部。[198]

在复调技法研究上,邹舒认为《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复调音乐的代表性著作,两册共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均以24个大小调式半音上行为顺序。在相同调式调性、具有规范形式的赋格曲中巴赫采用的是不同的复调手法,在技术手法的运用上巴赫的驾驭能力是独具特色的。该文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两首c小调赋格曲为对象,分别就主题形态、调性、对位声部、间插段4个方面进行复调思维特征的比较。[199]

美学影响力方面,王思特认为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功绩只是对十二平均律的实际运用和对音乐形式开拓,但经过对《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结构和内容分析,可以看到,在被人认为是最拘于形式的赋格曲中,巴赫给予了它们最大的自由,表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并且包举了各种体裁,表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使得巴赫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巴赫用赋格曲这种最具形式感的音乐体裁,表现了丰满鲜明的音乐形象。他创新形式,以此丰富内涵,灵感如泉喷涌,反过来又要求形式有所发展和突破,巴赫在创作中就是这样辩证的处理形式和内容这一对矛盾的。这种非音响性因素指的就是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而巴赫的《平均律》能够几百年来被人奉为经典,也是由于其不朽的精神内容,表现人类的繁复情感,表达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