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

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时,就必然产生心理矛盾。大学生应具有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意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着眼于现实。大学生应该在入学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接受新的环境,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但是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可能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因此他们的期望常常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一时难以实现。当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时,就必然产生心理矛盾。

寒窗苦读终于梦想成真,莘莘学子带着成功的喜悦,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可以说,他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与自豪,满怀信心地准备度过美好幸福的大学生活。然而,一旦踏入现实生活,新生们立刻会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于是备感困惑和失望。这种困惑和失望对新生的打击是巨大的。有的甚至严重到情感上无法接受,使得他们不得不做出是否继续读大学的决定。有些同学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大学环境,心灵过早地变得苍老衰颓,或消极悲观,或无所适从,或竭力想超脱这个忙忙碌碌的社会,结果被社会排斥。

1.矛盾的表现

分析大学新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失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鲜感与失落感的矛盾

尽管接到录取通知后,大部分大学生都通过各种媒体对心仪的大学早已做了了解,但心里的预期往往还是超出了实际情况。新生在进大学前,一般把大学的一切想象得过于美好,到了学校后,最初体会的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新事物等,让每个新生目不暇接,情绪高昂。然而好景不长,新鲜感过去之后,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很多的不如意:一些老师上课平淡乏味,还不如中学老师讲得精彩,有的教学设施陈旧不堪,宿舍没有空调,条件还不及中学等,加之人生地不熟,遇到问题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帮助,于是,失望、困惑油然而生。

(2)轻松预期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在中学,一些老师为了鼓励学生高考冲刺,往往会误导学生,说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了,造成很多学生真的把大学学习看得很轻松,再加上刚进大学遇到各种诱人的社会团体、文体娱乐等活动,使不少大学新生从心理到行动都轻视和忽略了学习,有的甚至不思进取,根本没有了学习动力,有的以为考前突击就可顺利过关。事实是,大学的学习完全不同于中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有老师家长的监督,学科与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增加,学习时间自由,完全是自我安排、自我管理。对这些新的变化,因为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学,学什么,加之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挫折是对大学新生最无情的打击,自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影响之后四年的大学学习。

(3)独立意识强与自理能力差的矛盾

远离了父母的唠叨,终于可以独立自主了,青春年少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自尊自强、追求自立的内心渴望,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尊重,他们开始独立地思考问题,少了许多盲从;开始独立地处理事情,少了许多依靠。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因在中小学时期一心扑在学习上,自小缺乏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怀和谦让,也较少关心和体谅他人的心理与适应他人的行为习惯,故而尽管他们的独立愿望很强烈,但一旦碰到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往往又束手无策,心理上又不自觉地会期待别人的帮助和照顾。若期待落空,免不了产生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还会埋怨学校和家庭。

2.矛盾的应对

(1)要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适者生存,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得以生存,得以发展。大学生应具有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意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着眼于现实。在大学里,好比一个班级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看,每个同学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学习上会有好中差,家庭经济条件上也有三六九等。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大学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学研究等都有所差异,而且大学之间在某一方面可能相差甚远,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接受新的环境,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大学生活。

(2)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

大学新生一定要转变观念,摒弃中学老师或家长之前对你的误导宣传,应当认真思考,客观评估自我,明确学习目标。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其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学好几十门课堂教学课程外,还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还要广泛地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自己在心理、身体、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要积极主动,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探索大学教学规律,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3)要加强锻炼,自立自强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从无忧无虑的家里来到相对独立和自立的大学集体中,环境一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由于惯性使然,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能一下子随着环境的改变立即消失,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往往影响大学生独立品格的尽快养成。独立是人进入社会必备的基本品格,大学生要想顺利地走向社会,就需在大学里逐步地锻炼为社会人。恩格斯说:“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生存。这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学的一门必修课,即如何社会化。建议同学们树立凡事自理自立的信念,主动学习与成人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的积极参与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的技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客观评价自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包括班级、学校、社会,理性分析社会发展历史,对社会心存敬意,对人生充满希望。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转换角色,适应社会,努力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尽快实现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www.xing528.com)

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大学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勇敢地投入现实生活的怀抱中去。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角色,磨炼意志,历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战胜困难,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战胜困难,实现理想,最终成就自我。大学是个大舞台,是一片任你驰骋的天地,只要你找准目标,坚持不懈,理想一定会实现,你也会健康成长。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独立性是指个体欲摆脱监督和支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约束与老师的监督,进入了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独立意识逐步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一次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因而竭力摆脱他人的监督、控制,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对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与教育态度非常反感。但是,由于其独立性的不完善和经济的不独立、社会经验的不足,长期形成的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一时难以摆脱,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有要求独立的想法而缺乏独立的行为和能力,因此心理上产生了主观上要求独立和客观上不能完全独立的自我意识矛盾。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同时,大学生活环境也赋予了大学生比以往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大学生深感自己已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我设计”的理想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意愿独自处理各种问题。他们渴望走向独立生活,强烈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有很大提高。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强烈,而独立行为和独立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实际上他们的依赖心理并没有明显地减弱。他们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生活中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他们还得在经济等方面依靠家庭,他们还得受到校纪校规的约束,在思想和学业方面还得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特别是今后的就职与择业,更是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指导安排,事实上,他们仍处于一靠家庭、二靠学校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仍未独立,家长过于“包办代替”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形成了习惯性依赖心理。

很多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尤其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生活无规律,花钱无计划。二是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意识、自学能力。例如,很多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一方面该看的书都没有看,另一方面又为不知该干什么而苦恼。学习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被动性。三是离开了家长的照顾,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筹莫展。大学生活远不像中学时代那样单纯,加之,失去了家长和教师的“临场指导”,很多大学新生常常会感到无助、失落,缺乏信心,甚至萎靡不振。大学新生的依赖心理会影响到他们自信心的确立,影响他们真正走向独立。因此,大学生们常感到自己还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这种依赖性与迅速发展的独立意识之间产生了一种现实的矛盾冲突。

(三)渴望友谊与心理自闭的矛盾

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远离父母和熟悉的中学同学,非常需要新的友谊来补偿。同时,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加需要老师、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友谊,呼唤理解,迫切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交到新朋友,寻觅知音。但由于交往缺乏主动性,缺乏交往的技能,加之新同学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各异,同学之间难以敞开心扉交换内心的感受,自然产生了孤独感。还有一些同学是独生子女,以往在家中是家庭的中心,养尊处优的习惯使其较难与同学沟通。也有个别同学因为种种原因,以自我封闭的方式进行消极防卫。凡此种种,导致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进而失去心理和谐,处于孤独与烦闷之中。

大学生正处在既渴望友谊、理解,又深感孤独;既要求开放,又封闭自己的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旺盛的体力与生活为他们充分发展其心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身心发展,使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有着很大的内在潜力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更多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也希望社会能了解自己,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他们把探索真理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除大量吸取知识外,还爱好广泛,兴趣多样,在从事各项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体验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角落,希望得到广泛的友谊与交流,但又缺乏交往的勇气和诚意;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却不愿向他人开启心扉,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许多人表现出矜持、戒备、观望、自我保护的心态,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封闭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深感孤独,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常使他们处于不安和痛苦之中。

(四)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滞后的矛盾

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2岁,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有着类似于成人的性要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得到性爱,但是,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他们在经济上尚未独立,生活在半封闭的校园中,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各种素质的训练任务、较高目标的追求以及未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一切导致了他们性心理的成熟滞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大学生一方面渴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得到性满足,缓解性冲动,大学生“恋爱族”成为很多人既嫉妒又羡慕的对象;另一方面,在与异性交往中又显得幼稚、笨拙、忸怩或冲动,要么不接触异性,要接触就“上升”到“恋爱”关系,很难建立异性间的真正友谊,他们甚至认为“异性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友谊”。由此而产生种种与性心理有关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大学生往往对这类冲突敏感、焦虑,这也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心理问题。

(五)求知欲强烈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在高峰时期。一方面,他们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知识和新观点,具有独立的主张而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思想活跃而好批判,尤其是对新事物、新观点反应敏锐。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厌烦一成不变的模式。另一方面,识别能力较低,喜新厌旧的认知特点蕴含着缺乏深思熟虑、浮光掠影的缺点,因此,在缺乏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情况下,再加上缺乏社会阅历,往往对各种理论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并容易盲目地把未经自己消化、理解的理论当作唯一的真理去崇拜,成为错误理论或错误思潮的俘虏。反映在实际中,常常表现为很多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认识容易受干扰,看问题容易片面、脱离实际和极端化,不加分析地追赶各种新思潮而自以为有时代感,或以丑为美,他们对外国的理论和著作,往往很难做出恰当、全面的评价,甚至良莠不分、真伪不辨,使得他们常处于各种不同思潮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矛盾冲突中。

(六)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很多大学生随着身心的不断成熟、知识能力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一般有了较强的理智感,能较敏锐地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要求与期待,能强烈地体察自我,渴望自我进取、发展、完善。但是由于他们的感情易冲动,且自我控制力有时较差,常常理智被情感取代,成为情感的俘虏,甚至做出一些傻事、蠢事,有的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使自己陷入懊悔、惆怅的情绪之中。另外,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产生性的欲望和冲动,并且对异性产生好感、倾慕,这本是正常的。但由于性健康教育的缺乏和学生自身情绪控制力、行为把握能力的不足,一些大学生在异性交往或恋爱过程中出现越轨行为,这样就会给自己及对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七)放松感与紧迫感的矛盾

放松感与紧迫感的矛盾是高等院校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刚进入大学时,学生们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放松一下多年绷紧的神经和忙碌的学习,但是由于学制的原因,不久他们刚放松的神经又感觉到了紧张,因为很快学习就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的阶段,他们再次感觉到了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紧张,并且想到了不久就要面临毕业,也就意味着要就业,要去找工作,因此又不得不思考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不免产生焦虑感。

处于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矛盾是正常现象,这正是他们迅速走向成熟又尚未真正成熟的集中表现。这些矛盾中同时蕴藏着转变的真正起点,对大学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现实的努力。变心理矛盾为发展的心理动力,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