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心理矛盾与冲突解析

新生心理矛盾与冲突解析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一些新生入学后,发现高校的某些价值标准与中学不同。(二)矛盾与冲突大学新生有着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与优点。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既有大学生该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

新生心理矛盾与冲突解析

(一)新生的消极心理

1.间歇心理

高中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是同学们终生难忘的。经过3年超负荷的拼搏以及身心能量的过度透支,大学生入学后几乎身心俱疲,相当一部分同学滋生了对学习的厌倦情绪。由于心理紧张得以解除,学习上无动力,行动上提不起劲,喘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比较普遍。

2.茫然心理

中学阶段大家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明确的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个体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考入大学后,原有的目标已实现,大家进入理想的重新建构期,以保持行为的必要张力。有的新生入学初期新的人生目标尚未确立,出现了目标的盲区和理想的真空,因此,往往缺乏方向感,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高校管理不像中学那么直接和严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禁锢惯了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反而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善于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而导致焦虑、茫然、无奈的感觉比较强烈。

3.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新生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朗朗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完全如此。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后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感。二是中心地位的失落。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青睐,同学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失落感便袭上心头。曾有考到上海的一个女学生,只因第一的头衔没了,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又与上海同学差之甚远,所以心理失衡,一直闹到要休学。

4.自卑心理

产生自卑心理有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同学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录取到预想的学校,自尊心受挫。二是一些新生入学后,发现高校的某些价值标准与中学不同。在高校,衡量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个人的兴趣、才华、风度、交往能力等都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三是生理因素和家庭环境引起自卑。有的男同学可能会因为身材矮小而自卑;有的女同学可能会因长相不佳而自卑;还有一些来自农村小城镇的同学,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往往会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特长,从而产生自卑感。

5.怀旧心理

进入高校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巨大。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急剧变化,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和同伴,这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某些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依赖家庭的女生,哭鼻子想家、闹情绪、人际关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这一时期,很多大学新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

(二)矛盾与冲突

大学新生有着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与优点。但由于从中学到大学,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在心理上处在特殊的矛盾阶段,因此表现出许多大学新生特有的心理矛盾。

1.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www.xing528.com)

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终于变成了现实,面对落榜同学和同龄人的羡慕、亲友的盛赞、父母的骄傲、个人目标的实现,往往以“时代宠儿”“竞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使得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但是,处在大学这个“群英荟萃”“强者云集”的新集体中,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坚强者会调整自我、迎头赶上,而有些同学就产生了消极情绪,自卑感代替了自豪感。

2.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

未上大学前很多人把大学想象成“知识的殿堂”“生活的乐园”,初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任务,不免产生新鲜感,但一段时间后,发现成天围绕着教室、宿舍、食堂“铁三角”转,感到学习、生活规律单调刻板,于是,新鲜感随之消失,想家、盼信、盼电话、盼汇款者增多。曾有入校不久的同学这样形容这时的心理感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眼泪汪汪”,“回家难,寻觅新友难,见老朋友更难”,身处热闹的学校大集体中,内心反而感到孤独、寂寞而产生恋旧之情,说明一年级新生特别需要关注与关怀。

3.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

经过多年的高考压力和激烈的高考竞争,胜利后的轻松感油然而生,思想上极易产生松劲情绪。于是,学习无计划、无要求,时间上大面积失控,导致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加之有的同学学习不得其法,期末靠临时突击也无济于事,故一年级新生补考率较高。由于学习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个别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

4.充满幻想与天真幼稚交织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对大学生活的陌生,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脱离实际的想法。进校后一旦发现现实生活与想象相矛盾,则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大学学习的艰苦性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原以为大学的学习比中学轻松,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轻轻松松、高枕无忧了,因此缺乏勤奋学习的心理准备。部分新生由于期中考试成绩不佳,产生对大学生活的惧怕,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大学学业。

第二,盲目乐观。上了大学一度沉浸在幸福与喜悦之中,从而滋生了自满心理,少了许多往日的刻苦用功精神,却多了几分对未来辉煌的遐想。

第三,仍未脱离儿时的单纯与天真。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想象得无限美好,对大学生活、对未来人生充满了理想色彩,一旦事与愿违,便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第四,期望值与自身努力的反差。大多数学生对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但自己却不肯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在上述矛盾中蕴藏着心理转变和适应的真正起步,多数同学能正视这些矛盾,及时调整情绪,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少数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或处理不当,产生心理不适,个别同学由于矛盾冲突长期得不到调节,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既有大学生该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有的矛盾冲突,又有大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冲突,既有家庭环境影响,又有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又有主观需求的差异。作为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身心理矛盾及其来源,从而积极地预防和调节;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经常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