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公共卫生制度演变:从个人到群体,覆盖全国

中国公共卫生制度演变:从个人到群体,覆盖全国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朝时期已有下水道、汉代有了公共厕所,表明中国卫生观念已由个人居所卫生上升到群体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行动和制度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公共卫生制度上看,中国公共卫生体制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这个阶段的预期。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正式提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国公共卫生制度演变:从个人到群体,覆盖全国

中国古代卫生观念同西方一样源于环境的清洁,中国人至今保留着逢年过节打扫卫生的习俗。秦朝时期已有下水道、汉代有了公共厕所,表明中国卫生观念已由个人居所卫生上升到群体的环境卫生。唐朝设有“病坊”,宋代设“安乐坊”等隔离措施。但是,中国古代没有把卫生纳入行政管理体系,一些官方医疗机构多半为皇权服务。因此,强调公共性、预防性的西方公共卫生理论是在近代由西方传入的。着眼于公众健康,强调国家、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环境卫生和卫生教育进行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理念在清末民初已为大家普遍接受。1902年,清政府设立北洋卫生局,试图以此为起点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体系。1907年,各省增设巡警道,下设卫生课,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公共卫生行政体系。1915年,颜福庆、伍连德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民国时期,中国基本形成了公共卫生的组织结构和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特殊的历史时期公众健康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行动和制度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公共卫生制度上看,中国公共卫生体制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公益性卫生体制。这时期建立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即街道诊所、县(区)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二个阶段是1978—2003年的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财政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公益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受到较大冲击。1989年,我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三个阶段是2003—2015年公共卫生公益性回归时期。SARS的暴发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促使公共医疗向公益性回归,强调政府的责任。到目前为止,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这个阶段的预期。针对SARS暴露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政府加大投入,尝试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连续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第四个阶段是2015年至今,试图实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正式提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的理念已从制度规划发展到形塑个体日常生活的转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