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招募流民充边,实边境,安中国

国家招募流民充边,实边境,安中国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国家应招募流民到边地耕种,向国家上交粮食。优惠的移民实边措施是真正的“均苦乐,平傜役,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当然,移民实边本就是充实边疆力量,加强边防的有力措施,是中兴江山社稷的根本保证。虽然在世风日下、边患不息的东汉时代,王符企图挽救衰败王朝的做法很难实现,但其充边郡、御疆宇,进而安中国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军事意义,对今天中国西部大开发及边疆治理等问题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国家招募流民充边,实边境,安中国

诏书法令:二十万口,边郡十万,岁举孝廉一人;员除世举廉吏一人。羌反以来,户口减少,又数易太守,至十岁不得举。当职勤劳而不录,贤俊蓄积而不悉,衣冠无所觊望农夫无所贪利,是以逐稼中灾,莫肯就外。古之利其民,诱之以利,弗胁以刑。《易》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是故建武初,得边郡,户虽数百,令岁举孝廉,以召来人。今诚宜权时令边郡举孝一人,廉吏世举一人,益置明经百石一人,内郡人将妻子来占著,五岁以上,与居民同均,皆得选举。又募运民耕边入谷,远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贾于内郡。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则虽欲令无往,弗能止也。此均苦乐,平傜役,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

【注释】

①据《汉书·丁鸿传》及《和帝纪》,永元以后,郡国每二十万口一年举荐孝廉一人,边郡每十万口一年举荐孝廉一人。②除:俞樾说,当作“际”。际,至,达到。世:当为“卅”之讹。卅,三十。下文“廉吏世举一人”的“世”同此。意为官员满三十人,举廉吏一名。③当职:任职的人。录:指录取廉吏。④衣冠:士大夫。觊(jì)望:希望。⑤逐稼:从事农业。意指内地农民受灾也不肯迁移到外地去。⑥利:彭铎先生说,当为“制”,制本作“”,故常与“利”相乱。制:治。⑦见《周易·观·象辞》。王弼注:“以省(xǐng)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以设于教。”⑧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⑨召来:招徕,吸引召集。⑩权:变通。权时:依当时情况变通做法。孝:指孝廉。⑪益置:增设。明经:汉代选举的一种名目。百石(dàn):或指明经的年俸。彭铎先生疑为“百户”之讹,指每百户增置明经一人。⑫将:带领。占著:登记户籍,落户。⑬同均:同等。指同样待遇。⑭运:迁徙。运民,就是移民。⑮五大夫:汉代爵位的第九级。⑯可:汪继培疑为“其”字之误。⑰食:受。贾:价。古代有以钱财卖官爵的制度。《墨子·号令》:“牧粟米布钱金,出内畜产,皆为平直其贾,与主人券书之。事已,皆各以其贾倍赏之。又用其贾贵贱多少赐爵。欲为吏者许之。其不欲为吏而欲以受赐赏爵禄若赎士亲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许之。”可参。

【品读】

东汉中后期,羌人发动叛乱,王符主张朝廷应用武力去讨伐和震慑,反对弃边徙民。然而,军事手段只是解决“边患”问题的第一步,要想维护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广大人民去开垦。因此,王符又提出了迁民开发以实边的思想。而如何迁民?怎样吸引内郡人民到边地去建设?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找到答案。

在内地百姓看来,战乱导致边地多殃祸且徭役繁重,视之为畏途,不愿前往。因此,朝廷必须以优惠政策吸引内郡之人前往边地居住,为边郡兴利除害。否则,边地长无复兴之望。然而,该如何具体操作?一方面,在人才的选拔上,对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政府应给予照顾,不拘常例增加边郡举荐孝廉的名额,以此劝勉贤俊士大夫。原来,东汉选举人才实行的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征辟制简言之就是各地方长官按要求向上级推荐人才。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举孝廉是汉朝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一种制度。按照惯例,“边郡十万,岁举孝廉一人”,中原二十万人举孝廉一人。但自羌人叛乱后,边境人口骤减,且地方长官又经常变换,使得当地的士人多年没有得到推荐。故而,这种政策不适合边疆地区,统治者应该效仿汉光武帝“户虽数百,令岁举孝廉,以召来人”的做法,调整当时的选拔政策,即使一郡只有数百户,也令其每年举荐孝廉,以吸引人才。王符指出,让边郡一年“举孝一人”,三十名官员举荐廉吏一人,每百户再增设明经一名。内地人带领妻儿举家来落户定居的,只要住满五年以上,就能和边郡人士一样,有权参加这些明经、孝廉的选举与被选举。另一方面,国家应招募流民到边地耕种,向国家上交粮食。“远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授爵五大夫。不要爵位的,政府以半价于内郡的价钱收购其粮食。如此一来,士大夫好名,农夫贪利,士大夫和农夫会欣然前往边疆地区,即使不让他们去,也是不得已了。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边疆防御力量得到加强。优惠的移民实边措施是真正的“均苦乐,平傜役,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

当然,移民实边本就是充实边疆力量,加强边防的有力措施,是中兴江山社稷的根本保证。早在西汉时期,晁错在其《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中就首次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主张招募内地百姓到边塞地区长期安家落户,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来代替轮番戍边的办法,这在当时富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曹操推行屯田政策,都是对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王符显然也受到了晁错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以优厚政策吸引内地人口入住边地,鼓励移民实边,开发边疆,从而达到实边、保边的有机统一。虽然在世风日下、边患不息的东汉时代,王符企图挽救衰败王朝的做法很难实现,但其充边郡、御疆宇,进而安中国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军事意义,对今天中国西部大开发及边疆治理等问题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借鉴价值。(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语:晁错认为,君主与其调兵遣将去守边,不如用丰厚的利禄及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内地民众,让民众迁移到边地并长期定居下来以充实边塞。

陛下应徙民实边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节选自《汉书补注·列传》第十九卷《晁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