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会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

教会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西教会在中国之教育事业迄今已成为一重要问题。所谓教会者,包括天主教与耶稣教而言也。信天主教之儿童,则有祈祷学校以教育之。全国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所办教育事业,虽无详确之统计,而约计之,学生必在十万人以上也。因是各教会与其本国董事会,思有以观察己之教育政策,与夫如何坚固其教育事业之根基。吾国既得日本与印度之经验,并观己国之现状,因知一种承认与管理教会教育制度之不可缓,而其利益又非可以一概论也。

教会教育与公共教育制度

泰西教会在中国之教育事业迄今已成为一重要问题。所谓教会者,包括天主教耶稣教而言也。初意不过为传道之一助,事事从简。至近数年间,始达若是之范围与性质,而其影响及于吾国之新教育又甚巨也。民国元年(1912),耶稣教会在吾国设立之学校,统计初等小学3708所,学生86241人;高等小学5537所,学生3384人;授高等学问者有30校,中有9校命名为大学者。天主教会之学校统计表未见于世,然其学校总数不能多于耶教会所设者无疑。信天主教之儿童,则有祈祷学校以教育之。宣教者与女尼之教育则有特殊之学校,又另设缙绅信徒学校。高等学校受主教会之监督。沪上之震旦学院徐汇公学即为天主教会所设者,规模颇具。全国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所办教育事业,虽无详确之统计,而约计之,学生必在十万人以上也。

国人对于近世学问之需要度颇强,而政府教育之进行亦以国民标准为主,故对于教会教育之状况不惮研求。因是各教会与其本国董事会,思有以观察己之教育政策,与夫如何坚固其教育事业之根基。数年间纷纷组织教育考察团、委员会等,于宗教会议时亦累次讨论教会之教育问题,实行厘定教会教育之宗旨,其成绩与缺点,或其所以失败之由,标而出之,而改良之条陈尤所欢迎焉。基督教各宗派联合一教,以成一各级学校办法之标准,免除无谓之冲突、竞争,而选择优良教员与主持教育之人,实为急务也。

中国政府之对于教会教育有发生之问题焉,即取如何之对付态度是也。前清时,毕业教会学校者无享受学位与实官之权利,且并无立案之例。一取放任主义,各省咨议局规定官立学堂之毕业生有选举与被选权,而教会学校则否,非有排外与排教会之意也,不过当时政府欲保新教育之国民性耳。若现今政府,则全返其情形,虽对于教会教育无甚积极之政策,闻已派委员往日本考察一切,固非漠不关心者也。

教会教育问题之当研究者有三:1.政府应取何种承认与管理制度;2.所取之制度是否为教会所欢迎;3.与政府之本身有若何之利益。此三者中,其第一节则日本与印度所行之制度,可备参考焉。就日本教会学校与政府生关系之道有三:1.政府只承认一部分之教育事业,无视学规程之厘定,是以亦不干涉其宗教之教授。2.承认其学校之从一种政府教育格式者,予以宗教上之自由,得延展兵役年限,准升入政府设立之高等学校;中学许其转学,毕业后充义务兵役一年;第二种承认之限定,以政府学校课程为标准者,每年授课占220日,除去考试与休业日不计,各种表簿及试验卷当保存以待视学之查验,又每年须造成报告书,且教员中必百分之若干须经检定者,校舍与场地必合官定章程;学校之事务,随时当从政府视学之指导。3.此种之承认学校,为完全遵政府制度者,享受各种权利与政府设立之学校等,公众之对于此种学校信任较切,因其组织纯然为一政府学校,校中无宗教课,并无宗教仪式故也;其教授禁制之宽严,视地方之情形而异其程度,有数种学校可于课余或校外设立宗教随意班。(www.xing528.com)

印度教育制度,有政府得承认私立学校一条,教会学校即包括于私立学校之中。若教授合法,即可得政府之承认,而宗教讲演之有无,不予以限制也。1854年,印度教育公报载明,凡政府扶助之若何,与时间之长短,一以视学按期报告为准。当视学来校时,对于宗教讲演无所顾问,故印度教会学校皆可授宗教课,而视学惟一之责任,即稽考所授之教育是否应享所给扶助金之数是也。

吾国所当取之方针而最适宜者惟何?曰须采用承认之制度而不干预其宗教教授,惟限以实行一种教育标准而已。尝闻教会之希望,谓予所主张之政策乃极公平正直者,几全体赞成之。讲言之,虽日本对于教会学校之第三种制度,有数种教会亦颇欲予以承认。因如是,则上流社会之子弟多愿来教会学校肄业,且彼等之来也,出于本心,其领悟宗教之道必较切。虽直接之成效较少,无害也。行日本第三种制度仍可输入宗教感化,惟不以教室而以随时演讲,岂不甚便!若以学校之活动、公众之信任以及施耶教教育机会之广诸利益,与受干涉之害相较,其得益奚啻信蓰。

吾国既得日本与印度之经验,并观己国之现状,因知一种承认与管理教会教育制度之不可缓,而其利益又非可以一概论也。政府若欲创行管理与监督教会教育之法,参以试诸私塾者,庶几近之。政府因经费竭蹶,教育不克扩充,既管理教会而利用之,适可以补其不足,且同时政府得以观教会教育之如何,而知受其教育者并非一不知国情,昧于己国生活之人,乃一富于国家思想与完全中国精神之国民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