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布尔迪厄的传播场域稳定与分众观分析

布尔迪厄的传播场域稳定与分众观分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尔迪厄认为,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即不拥有特定场域的任何资本或者即使拥有资本却无法对场域内他人产生影响的地方。因而,传播场域的稳定不变要求场域内的权力机构和资本结构稳定不变。这与人性化趋势是不相符的。所谓分众,即与传统上把受众看作一个完全被动集合体的受众观不同,认为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集合体,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群体。

布尔迪厄的传播场域稳定与分众观分析

现实社会中,一个社会总是被分化成许多空间,从传播场域视角看这些空间是稳定不变的。(15分)

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社会的确会被分化成许多空间。但是,从传播场域的视角来看,这些空间并不是稳定不变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新传播场域和新传播模式,传播场域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开始融合。

场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他引用了物理学的定义,认为“场”是相互依存的现实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是高度分化的,整个社会世界是由若干个相对自主的、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的客观关系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随后,布尔迪厄还提出了“新闻场”的概念,认为新闻界有着自身的逻辑,但同时也会根据其所在位置,受到其他小世界的限制和影响。从传播场域的视角看,社会既可以按传播空间区分为“现实传播场域”和“网络传播场域”,也可以按照传播内容区分为“科学传播场域”“健康传播场域”“文化传播场域”等。

确定一个传播场域是否稳定不变的标准就是该传播场域的边界,边界越清晰则自主程度越高,稳定性更强。布尔迪厄认为,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即不拥有特定场域的任何资本或者即使拥有资本却无法对场域内他人产生影响的地方。因而,传播场域的稳定不变要求场域内的权力机构和资本结构稳定不变。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场域内的结构被逐渐打破,传播场域间的界限也随之模糊。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传受双方地位趋于平等。互联网的诞生,不仅让受众有了倾听更多声音的权利,而且赋予了受众发声的权利。在过去,某些专业传播场域由于资本的把控,只能容许权威传播内容,普通受众即便拥有专业知识,也无法进入。新媒体则给予了他们进入场域发声的机会。例如,现在的体育赛事解说,除了专业媒体平台外,涌现了很多草根解说员,吸引了大批受众。

另一方面,资本逐利推动“梦幻联动”。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部分传播场域内的效益已趋饱和,为了争取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空间之间开始进行融合的尝试,出现了网友们所说的“梦幻联动”的方式,即各自场域内的代表人物同时出现。例如,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邀请了影视演员作为主持人,在体育节目中出现了综艺明星。

媒介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新媒体越来越呈现出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趋势。(15分)

我认为该观点片面。媒介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性化的趋势。但是,新媒体在演进过程中,同样会出现非人性化的意外后果。

首先,媒介进化类似于生物进化,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人性化的趋势。1979年,保罗·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顾:媒介进化理论》中提出,媒介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当媒介依赖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媒介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机制,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形态等各个方面作出改变。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补偿性媒介”和“人性化趋势”。“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人有两个动机:一是满足渴求和幻想;二是弥补失去的东西,媒介的演进就是新媒介对旧媒介的补救措施。例如广播是对报纸的补偿,电视是对广播的补偿,互联网则对其进行综合性补偿。“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媒介进化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和满足人类的需求。例如,互联网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实时获取海量信息的需求。虚拟增强技术(VR)的出现,则满足了人们获得在场感的需求。

然而,新媒体的演进过程也会出现非人性化的意外后果。

第一,新媒体的用途与发明者的初衷相悖。莱文森认为在信息技术领域人的意志从开始到发明到实施都一直起作用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例如,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的发明,是为了用于战争

第二,新媒体的使用者呈现出非人性化的一面。媒介技术是好是坏,人类的指引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媒体的使用有时与发明者的意图相违背,特别是有些人利用新媒体迎合不道德的需求,违背伦理和阻碍社会发展。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容量大大提升,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然而,部分互联网使用者借此散布虚假信息,煽动社会情感,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其本质是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人类理性的掌控,出现了与人性化趋势背道而驰的非人性化现象。

第三,新媒体带来的预料之外的新问题。莱文森曾指出,技术及其影响的首要原理是,它们最深刻的影响往往是无意为之的。这是对媒介使用的无意后果。例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人们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手机依赖症”、现实交往能力下降等负面后果。这与人性化趋势是不相符的。

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分众化明显,媒体将分为“精英、大众、专业”三个类型,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15分)

我认为该观点正确。所谓分众,即与传统上把受众看作一个完全被动集合体的受众观不同,认为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集合体,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群体。分众观摆脱了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秉持一种多元社会观。分众观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第二,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群体,受到所属群体的制约;第三,分属不同群体的成员,对大众传播有着不同的需求;第四,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和理解上有着自主性和能动性

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也体现在大众媒介的发展之中。1971年,美国学者梅里尔和洛文斯坦在《媒介、讯息与人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他们把传播媒介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指早期的报纸和政党报刊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低,媒体资源昂贵,报纸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只能满足精英阶层的需求。

(2)大众媒体阶段: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进入大众媒体阶段,此时国民教育高度普及,媒体接触成本大幅降低,受众规模大大提高。这时候的媒体力图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www.xing528.com)

(3)专业媒体阶段:这一阶段是梅里尔等人预测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逐渐饱和,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旺盛,使得专业媒体的到来成为必然。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证明了梅里尔等人提出的媒介发展阶段是符合当今的媒介发展潮流的。一方面,精英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实时性更为简便高效地服务于精英阶层,而大众媒体则借助互联网的海量性将信息传播给更大范围内的受众,尽可能地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给专业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首先,传统传受二元对立角色的消解。互联网的互动性消解了传受二元对立,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出现了交互的状态,信息发布主权不再只存在传播者手中。媒体必须重视受众反馈从而调整自身的内容发布。

其次,受众信息发布权的获得,使受众从心理层面上发生了改变。受众开始自由建立和搜寻属于自己的信息圈,传统大众传媒已经不能满足分众化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满足特定人群的专业媒体更受青睐。

第三,是受众能动的自我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信息成为主动的行为,其能动性表现为对于主流信息的逃避,例如非主流文化在分众领域的流行。受众的能动性使得许多背离大众时代的内容得以重现,呈现世俗化和背离意识形态化的趋向,受众成为有自主性的个人。传统大众媒体不再能满足其需求,分众媒体、专业媒体得以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分众化明显,媒体将分为“精英、大众、专业”三个类型,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新媒体”难以界定,面对其众多变化,可以定义为新出现的媒体。(15分)

我认为该观点片面。“新媒体”的定义的确难以界定,新媒体出现的时间较为新近,但并不是新出现的媒体就可以界定为新媒体。

首先,学界对“新媒体”的定义仍十分模糊,没有形成共识。1953年,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但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研究却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因而,我们说的“新媒体”并非麦克卢汉口中“新媒体”。“新媒体”的“新”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存在“旧媒体”,现今虽是新媒体时代,口耳相传、文字传播等传播形式都以全新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媒介的更迭并非绝对的替代关系,而是经历“提升、复活、过时、逆转”等过程循环往复向前发展,具有其特定发展脉络和历史纵深感。

其次,并非新出现的媒体都是新媒体。例如,车载电视、楼宇广告等都是较新近出现的媒体形态,但它们本质上依然是传统传播形式,不能称其为“新媒体”。“新媒体”虽然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从传播技术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新媒体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媒介形态,数字化是其技术本质。

第二,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交互性。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提供说的条件。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们之间可以随时转化,每一位受传者都有可能变为下一个受众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传播终端。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第三,从传播速度看,“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新闻报道是即时的,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可以告知天下,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受众实时接收信息。新媒体还会针对重大事件开辟专栏,将现场每分每秒的情况以文字或视频方式进行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实时地向受众展现事件全貌。

考生点评

2021年,武大经典的辨析题又重新回到了考卷。一年不见,它又带着难度升级归来。从考查范围看,四道题都归属传播学,可见武大对于传播学的重视。再细看四道题目内容,新媒体的定义属于基础性题目,而场域理论、媒介人性化趋势、分众观都可能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容易忽略,理解较浅的内容。倘若没有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深度,是不足以支撑起15分的题目的。同时,就题干表现而言,模棱两可的居多,更考查考生的思辨性。

主编点评

辨析题也是武汉大学的特色考题之一。此类题目作答的关键在于观点,即考生如何看待题目,这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如果题目观点合理,考生需肯定其观点,而后详细论述其具体的合理原因;第二,如果题目观点不合理,考生需否定其观点,而后详细论述其不合理原因何在;第三类是最难但又最能见考生功力,即题目观点模棱两可,这时,则要结合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作答,此外,考生有余力还可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只要能自圆其说,完全可以大胆一点,老师们是乐于看到观点与思维的交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