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中利他惩罚的实验结果

网络环境中利他惩罚的实验结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金钱为媒介的惩罚中,并不存在旁观者效应,惩罚有无代价对惩罚力度有显著影响,这与实验1和实验3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与实验2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在实验3中,有代价惩罚条件和无代价惩罚条件对于信用评分并无显著影响。

网络环境中利他惩罚的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束后对被试的访谈来判断被试是否真正理解在程序中所要填写的内容,经过审核,共有120名被试没有怀疑实验目的,结果符合要求,因此在实验5中,共收集有效数据120份。

6.2.3.1 当惩罚力度为金钱时,旁观者的多少和有无代价对利他惩罚程度的影响

在有代价惩罚阶段,当观察者用掉1个金币,会相应使不当获益者损失3个金币,所以,在这一实验情境中,观察者用掉的金币数量的3倍就是不当获益者受惩罚失去的金币数量,也就是惩罚的力度。在无代价惩罚阶段,观察者不用付出金币,就可以对不当获益者进行任意数额金币的惩罚,这也是利他惩罚的力度。

当金钱作为不当获益者的损失时,以金钱为变量,以旁观者的多少、惩罚有无代价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惩罚有无代价主效应显著,F(1,116)=100.001,P<0.001;旁观者的多少主效应不显著,F(1,116)=0.028,P=0.868;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6)=0.757,P=0.386。

从结果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当以金钱作为媒介时,有代价惩罚的惩罚力度(M=11.478)要显著小于无代价惩罚的惩罚力度(M=14.237)。这说明,当利他的旁观者需要花费自己的金钱来换取对不当获益者的惩罚时,尤其是惩罚关系与自己的金钱损失呈线性联系时,观察者对不当获益者的惩罚都会有所顾虑,所以,当以金钱等物质作为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的惩罚工具时,可能会阻碍人们的利他惩罚的力度和热情。而无论是一个观察者还是多个观察者,当他们拥有对不当获益者的惩罚权限时,在多个观察者情境中,他们的行为和惩罚力度并未因为他人的存在而减少。这并不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这可能与惩罚力度并不共享有关。在程序设计中,被试对不当获益者的惩罚是和其他旁观者的惩罚平均之后再反馈给不当获益者的,因为,在金钱损失上和责任判定上,被试可能并没有压力。在以金钱为媒介的惩罚中,并不存在旁观者效应,惩罚有无代价对惩罚力度有显著影响,这与实验1和实验3的结果是一致的。

6.2.3.2 当惩罚力度为信用时,旁观者的多少和有无代价对利他惩罚程度的影响

在有代价惩罚阶段,被试得知自己对不当获益者的信用评价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在这一阶段,被试被要求填写自己可以接受的金额,实际上,只要金额大于零,都会显示提交通过。所以,被试填写的提交金额就可以看作被试为了对不当获益者进行信用评级的付出,平均为4.41。将这一组结果与金钱这一变量的中值5进行one-way T检验,t(62)=15.532,p<0,说明被试为了能够给不当获益者进行信用惩罚,更倾向于付出较低的代价。这与实验2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与被试同时进行了金钱惩罚和信用惩罚两种惩罚有关。被试在金钱惩罚阶段已经损失了金钱,在信用惩罚阶段不愿意有更多的金钱损失。

在无代价惩罚阶段,观察者不用付出金币,就可以对不当获益者进行任意数额金币的惩罚,这也是利他惩罚的力度。

将信用作为不当获益者的损失时,以信用为因变量,以旁观者的多少、惩罚有无代价为自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交互作用显著,F(1,116)=4.964,P<0.05;旁观者的多少这一自变量主效应显著,F(1,116)=5.984,P<0.05;惩罚有无代价主效应不显著,F(1,116)=0.017,P=0.897。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有代价惩罚条件下,多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M=2.796)要显著高于一个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M=1.579),F=11.88,P<0.05。在无代价惩罚条件下,多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M=2.182)和一个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M=2.125)并没有显著差异,F=11.88,P<0.05。在一个观察者条件下,有代价的利他惩罚(M=1.579)与无代价的利他惩罚的惩罚力度(M=2.125)无显著差异,F=1.18,P=0.279。在多个观察者条件下,有代价的利他惩罚(M=2.796)的信用评价等级要显著高于无代价的利他惩罚的信用评价等级(M=2.182),F=4.76,P<0.05。

由于在所有实验情境中,都是信托人不当获益,所以对信托人的信用评级越低,才是对信托人的惩罚力度越大。由结果可以看出,在有代价惩罚的条件下,多旁观者对不当获益人的信用评级较高,相对于一个旁观者而言,也就是对其惩罚较小,这就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同时,多个旁观者在有代价惩罚条件下,对不当获益人的惩罚力度也显著小于无代价条件下的信用惩罚力度。这说明,在多个旁观者条件下,有代价惩罚制约了被试对不当获益者的信用评分。

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当以声誉系统作为网络环境中维护网络公平的工具时,在有代价惩罚条件下,存在经典的旁观者效应,即多人对某一不当获益者或行为进行评价时,会受到人数的影响。因此,当对某一事物或品牌进行评判时,可以邀请或选用多人评价,但是彼此并不知晓,这样会增加声誉管理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在实验3中,有代价惩罚条件和无代价惩罚条件对于信用评分并无显著影响。而在本实验中,在多个旁观者条件下,有代价惩罚制约了被试对不当获益人的信用评分。同样是声誉管理,多个评分者的分数进行平均这一措施也会促使群体效应的出现,在本研究中,出现中庸效应,即会给出一个比较中庸的分数,这可能与分数平均有关。在事后访谈中,被试提及因为分数会和他人平均,会在公平的基础上给信托人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这也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硬伤。

6.2.3.3 利他惩罚中即时情绪的缓解(www.xing528.com)

首先,将利他惩罚之前和利他惩罚之后被试填写的综合即时情绪的指标拟合成一个关于负性情绪的指标,利他惩罚之前的情绪克伦巴赫系数为0.835,利他惩罚之后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70,拟合指标较好。同时将负性情绪释放问卷的两个题目结果拟合为负性情绪释放指数(α=0.811)。

在有条件惩罚条件下,将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即时情绪与利他惩罚后的即时情绪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负性情绪(M=56.81)要显著高于利他惩罚后的负性情绪(M=26.20),即有条件的利他惩罚有效缓解了被试的负性情绪。t(62)=10.549,p<0.01;在无条件惩罚条件下,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负性情绪(M=52.22)要显著高于利他惩罚后的负性情绪(M=24.89),无条件的利他惩罚有效缓解了被试的负性情绪,t(56)=9.576,p<0.001。

在一个旁观者条件下,将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即时情绪与利他惩罚后的即时情绪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负性情绪(M=49.51)要显著高于利他惩罚后的负性情绪(M=25.52),即有条件的利他惩罚有效缓解了被试的负性情绪。t(42)=7.884,p<0.001;在多个旁观者条件下,被试在利他惩罚前的负性情绪(M=57.48)要显著高于利他惩罚后的负性情绪(M=25.61),无条件的利他惩罚有效缓解了被试的负性情绪,t(76)=12.077,p<0.001。

将即时情绪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利他惩罚前后的两次时间点作为被试内变量,将惩罚有无代价作为被试间变量,将旁观者人数多少作为被试间变量,则为2×2×2混合实验设计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项交互效应不显著,F(1,116)=0.04,P=0.842;利他惩罚前后的时间点主效应显著,F(1,116)=172,P<0.001;惩罚有无代价和旁观者数量主效应均不显著。旁观者数量和利他惩罚前后时间点的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1,116)=3.13,P=0.079。

将即时情绪指标作为因变量,将利他惩罚前后的两次时间点作为被试内变量,将旁观者人数多少作为被试间变量,做2×2混合实验设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两者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116)=3.52,P=0.063。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一个旁观者情境,还是多个旁观者情境下,利他惩罚前的负性情绪都会显著高于利他惩罚后的负性情绪。

结果显示:利他惩罚可以显著减少被试的负性情绪。

6.2.3.4 选择信用还是选择金钱

在实验5中,被试选择金钱惩罚和信用惩罚的次数见表6-5。

以旁观者人数为自变量,以惩罚有无代价为自变量,以金钱选择还是信用选择为因变量,做logic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在多个观察者情境下,无论是有代价还有无代价,被试更倾向于选择信用惩罚(67.8 %,63.2 %),即对不当获益者进行名誉上的定位和评判。而在一个观察者情境下,在有代价阶段有52.5 %的被试选择信用惩罚,在无代价阶段58 %的被试选择信用惩罚,与选择金钱惩罚并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多人评判过程当中,人们更加有对不当获益者进行名誉管理的倾向。而在结果分析中,研究者得知,对不当获益者的信用惩罚有旁观者效应的倾向,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是多人评判,也要强调每个人在评判中的重要作用,避免中庸效应。

表6-6 被试选择金钱惩罚和信用惩罚的次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