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效应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效应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5采用了实验3的变式,增加了旁观者人数这一变量。而有研究显示,在虚拟环境中,同样会出现旁观者效应。而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也显示出旁观者效应,即虚拟社区的规模显著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和质量。而在结果分析中,研究者得知,对不当获益者的信用惩罚有旁观者效应的倾向,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是多人评判,也要强调每个人在评判中的重要作用,避免中庸效应。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效应

实验5采用了实验3的变式,增加了旁观者人数这一变量。实验结果显示:当以金钱作为媒介时,有代价惩罚的惩罚力度要显著小于无代价的惩罚力度。这说明,当利他的旁观者需要花费自己的金钱来换取对不当获益者的惩罚时,尤其是惩罚关系与自己的金钱损失呈线性联系时,观察者对不当获益人的惩罚都会有所顾虑,所以,当以金钱等物质作为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的惩罚工具时,可能会阻碍人们的利他惩罚的力度和热情。而无论是一个观察者还是多个观察者,当他们拥有对不当获益人的惩罚权限时,在多个观察者情境中,他们的行为和惩罚力度并未因为有他人的存在而变小。

信用作为不当获益者的损失时,以信用为因变量,以旁观者的多少、惩罚有无代价为自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交互作用显著,旁观者的多少这一自变量主效应显著,惩罚有无代价主效应不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有代价惩罚条件下,多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要显著高于一个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在无代价惩罚条件下,多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和一个旁观者的信用评价的等级并没有显著差异。在一个观察者条件下,有代价的利他惩罚与无代价的利他惩罚的惩罚力度无显著差异,在多个观察者条件下,有代价的利他惩罚的信用评价等级要显著高于无代价的利他惩罚的信用评价等级。

由于在所有实验情境中,都是信托人不当获益,所以,对信托人的信用评级越低,才是对信托人的惩罚力度越大。所以由结果可以看出,在有代价惩罚的条件下,多旁观者对不当获益人的信用评级较高,相对于一个旁观者而言,也就是对其惩罚较小,这就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

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当以声誉系统作为网络环境中维护网络公平的工具时,在有代价惩罚条件下,存在经典的旁观者效应,即多人对某一不当获益者或行为进行评价时,会受到人数的影响。因此,当对某一事物或品牌进行评判时,可以邀请或选用多人评价,但是彼此并不知晓,这样会增加声誉管理的严谨性和可信度。(www.xing528.com)

在实验3中,有代价惩罚条件和无代价惩罚条件,对于信用评分并无显著影响。而在本实验中,在多个旁观者条件下,有代价惩罚制约了被试对不当获益人的信用评分。同样是声誉管理,多个评分者的分数进行平均这一措施,也会出现群体效应,在本研究中,出现中庸效应,即会给出一个比较中庸的分数,这可能与分数平均有关。在事后访谈中,被试提及,因为分数会和他人平均,会在公平的基础上给信托人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这也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硬伤。

研究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空间的隐蔽性较好地避免了“责任扩散”的可能性,即在网络环境中,群体中人数越多,就能获得越多的帮助(王小璐、风笑天,2008)。而有研究显示,在虚拟环境中,同样会出现旁观者效应。在网络环境中,有研究者认为,旁观者效应同样也会出现。在近期的研究当中,证明旁观者效应仍然会在新媒体内容中出现(Fischer,Krueger et al.,2011),并且存在网络旁观者效应(Palasinski,2012)。有研究指出,在网上通过电子邮件求助时,电子邮件接收者包含人数会显著影响被试的助人意愿和助人的质量。而在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也显示出旁观者效应,即虚拟社区的规模显著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和质量。Markey对400个聊天室里的利他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聊天室的人数和得到帮助所需要的时间显著正相关(Markey,2000)。有研究者对电子邮件中的利他行为进行了实证探讨,表明其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回复E-mail的意愿,但对E-mail不回复的人数与在场的其他人的人数不成比例(Carrie A.Blair,2005)。

而在一个观察者的情况下,在有代价阶段有52.5 %的被试选择信用惩罚,在无代价阶段58 %的被试选择信用惩罚,与选择金钱惩罚并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多人评判过程当中,人们更加有对不当获益者进行名誉管理的倾向。而在结果分析中,研究者得知,对不当获益者的信用惩罚有旁观者效应的倾向,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是多人评判,也要强调每个人在评判中的重要作用,避免中庸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