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香山:山地风光与硒砂瓜产业

中卫香山:山地风光与硒砂瓜产业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雨过天晴,一夜之间,山裹银装,地铺翠红,阳光普照下,群山是银白世界,沃野是花红柳翠,两相对照,天壤之别,故有“香岩晴雪”之称。香山还是闻名全国的硒砂瓜产业基地,百万亩压砂地,百万亩硒砂瓜,每年夏秋,硒砂瓜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成为香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寺口子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亿万年前,峡谷幽深,景观奇绝,风光绝美。

中卫香山:山地风光与硒砂瓜产业

中卫地域辽阔,风光秀美,既有以寺口子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卡斯特地貌风光,又有以香山为代表的黄土丘陵和高山地貌风光,还有以南华山为代表的高山自然生态风光,丰富的地理地貌,构成了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

香山峰峦起伏,绵延不绝,主峰海拔2361米,直插云霄,拔起于群山之上,雄伟壮丽。因群山巍峨高耸,每年春秋时节,黄河两岸细雨霏霏,但在香山却是雪花纷飞。雨过天晴,一夜之间,山裹银装,地铺翠红,阳光普照下,群山是银白世界,沃野是花红柳翠,两相对照,天壤之别,故有“香岩晴雪”之称。尤其是冬季,大雪之后,目睹香山,油然想到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北方的一派壮阔景象摄入眼底,让人感慨万千,思绪联翩。晴空之下,艳阳照射在银装素裹的雪山上,银光闪闪,大气磅然。

香山主峰顶上旧时建有香岩寺。香岩寺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屡经修葺,规模越来越大,甚为壮观。绕寺环顾,群山重叠,峰峦皆俯,给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乾隆中卫县志》载:“香山之巅,峰峦巍耸,凌云插汉,顶旧建佛寺。每登临远眺,群山皆俯。南通灵固,北尽沙漠城堡星罗,河流如带,殊足以拓心胸而资浏览矣。”立于香山峰顶,面北远眺,但见沙漠浩瀚,黄河如练,骋目驰怀,心旷神怡。清代诗人宋楫《香岩登览》诗曰:“边城古刹势崔嵬,竟日登临未拟回。俯视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

香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鼓楼南劵门上,匾额曰“对峙香岩”。香山有远古时期的岩画,汉唐时代的寺庙道观,宋夏古战场的箭镞,明皇家卫队的驻地……香山是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王的封地,至清代纳入中卫县治。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人们赏读中卫风光的另一个窗口。

香山还是闻名全国的硒砂瓜产业基地,百万亩压砂地,百万亩硒砂瓜,每年夏秋,硒砂瓜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成为香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硒砂瓜也是中卫市打向全国的一张绿色名片,每年环保绿色的硒砂瓜销往全国各地,备受消费者青睐。

寺口子重峦叠嶂,山道奇险,古时为通向固原、平凉、西安等地的咽喉要道。历史上,寺口子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寺口子风光旖旎,传说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分东西两线。两线风光迥异,却又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观险幽奇绝,真正是造化神奇、妙趣天成

寺口子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成于亿万年前,峡谷幽深,景观奇绝,风光绝美。陡壁上高9米的“神仙”左右脚印堪称天下奇观,迎面壁立的峭壁挡住去路,走投无路之间,转身攀上巨岩,绕过去,又见柳暗花明。走进大峡谷,巨石挡路,天悬一线,绝壁巍峨,幽谷蜿蜒。在大峡谷,到处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到处是不解之谜的疑惑。峡谷卧蹲的巨石大的有5米高,小的也有二三米,光滑细腻,灰白如雪,姿态怪异,观之令人遐想无限,抚之令人感慨万千。行走之间,忽见巨石悬顶,摇摇欲坠,两山如削,巨石卡在两边峭壁上,似有随时坠落可能,令人心生惊恐。驻足仰望,天悬一线,巨石巍然,思之,巨石卡于崖间千年万年都没坠落,可见坚如磐石。悠然走过去,再回眸,惊恐顿消,不禁哑然失笑。

在大峡谷观赏,一路景观不绝,传说不断,可见“八仙聚会”“对弈台”“熊猫石”“孔雀树”……

大峡谷由上、中、下三段构成,每段峡谷深300~500米。这里峡谷最宽处不足2米,最窄处也就70多厘米。峡谷入口处不远左边石壁上有一处长约50米、宽约5米的截面,光滑平整,如刀削一般,人称“剑壁”。据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当年与赤脚大仙赌棋,弈输之后一气之下拔剑斩削而成。在此仰视,但见尺许宽的一线天光碧蓝如洗,清澄透彻。行进间,突然绝壁扑面,一线清泉挂于绝壁,方知“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绝妙意境

走进中峡,峡壁顶上生长着的野花野树尽收眼底,这些生于贫瘠岩石上的生命,身躯瘦小,甚至形容枯槁,但一种筋骨外露的坚韧气概,使人不由瞩目。那株悬于山崖上的山榆树,活了多少年,没人知道,但它形似孔雀的身形,却让每个见过的人过目不忘。

上天梯,过铁栈,由中峡到上峡,所不同的是上峡石壁上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化石,有鱼鳞鱼骨、苍老遒劲的古木,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远古动植物。在光洁的石壁上,一只黑色的“熊猫”栩栩如生,其眉眼、嘴巴、四肢等形象逼真,憨态可掬,使人不敢相信它竟是自然生成在峭壁上。

上峡的尽头是一座几十米高的峭壁,攀天梯铁栈而上,只见左侧山坡上长满了野草杂木,且都向中峡孔雀树方向弯腰侧体。峡谷中又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石挡路,其中一块高约10米的巨石垒在另一巨石上,倾斜欲坠,幸有一块小石头支在下面方才稳住。而那小石头已被压得裂纹横生,似乎随时都有力不可支的可能。

出了峡谷,沿山沟蜿蜒前行,便可抵达天井山原始森林。天井山森林以山榆、野槐、柳树等为主,盘根错节,千姿百态。虽然香山属干旱山区,植物稀薄,但天井山森林之貌仍然遗存。这里山道崎岖,野草没胫,山花烂漫,馨香四溢。每年春暖花开之际,和风送爽,山花漫画,鸟雀啾鸣,是寺口子一处观赏自然美景的去处。尤其是在沟内陡峭的山脚下,一块3米见方的石块中不知何年从石缝中长出一株山榆。树已长成罐口粗细。在坚硬的岩石上长出这么粗壮的一棵树,恐怕至少也得几百年时光。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树不仅在石中扎下根,竟然还将石块撑裂成3瓣,观之使人惊叹不已,后有人冠名曰“生命树”。

通灵仙谷与一线天峡谷相比,山更雄,道更险,石更奇,谷更幽,景色更美,故事更多。

走进通灵仙谷,可见飞湍如练的“巨瀑”。巨瀑阔约10丈,每遇山里下雨,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甚为壮观。离飞瀑500米开外的一片空阔地带,有一块就像刀劈斧削了一样的长方形条石直插地下,石高约5米、宽约2米,恰巧面对飞瀑,是观瀑的绝佳位置,因此,此石名曰“观瀑石”,故而又演绎出了赤脚大仙运用法术,搬巨石,打坐观瀑的神话传说

在通灵仙谷,有一处7个连上的陡坡。陡坡每个高10余米,形状怪异,每个坡下都有一个直径1米或2米不等的圆形水池,池壁、池底光润如磨,池中有水,石水相衬,秀丽无比,叫作“七仙池”。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池最小,直径不足1米,池外又有7个小圆池,且一个比一个略小,大的有碗口大,小的如鸡蛋大小,里面注满了水。据说这七仙池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且不说传说故事的迷人,单这“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就让人折服。“七仙池”的石窝,与黄河壶口岸边的石窝一样,都是千年万年流水磨石的杰作。

过了七仙池,往前不远,峡谷里有一天然石桌,石桌高1米,四面散布着一些石块,状若石橙,名叫“对弈台”。据说赤脚大仙和吕洞宾在此下棋赌输赢,谁赢了谁在此谷修行,结果赤脚大仙赢了吕洞宾。吕洞宾本是心高气傲之人,岂能轻易服气,于是悻悻而去。至“观瀑”台时,觉得凸出的山石有嘲笑之意,愤而拔出纯阳神剑将巨石从中斩断。剑落石劈,但仍不解胸中不满,继而又在神仙右脚印前方劈落侧崖一块,留下了奇境——“剑壁”。

沿“对弈台”往前,峡谷越来越陡,道路越来越险。在路的险要处,需借助绳索方可爬上石顶,还要钻过宽仅尺余的石洞方才得以通过。“通仙洞”就踞于此处。“通仙洞”附近风光奇美无比,青黛色的群山如墨染一般,岚烟盈盈,崎岖的山峡既险又雄,谷中奇石遍布,山上野木葱茏。过“通仙洞”,“盘龙石”便横亘眼前。巨石横在陡峭的峡谷中,就像无数巨龙挡住去路,必须凭借天梯、石栈、绳索等手脚并用才能过去。过去之后,出了通灵仙谷,寺口子东线风光也便尽揽眼底了。

寺口子西景区自然风光奇绝,有壁立如削的山崖,有峭壁上自然形成的神秘石窟。石窟流传着苏武牧羊的传说,悬崖上有开凿的苏武庙,石窟里有唐代雕塑的“睡佛”,沟里有涓涓细流的刨马泉……

尤其是一座陡峭如削的黄色山崖,横亘在山沟里,给了寺口子峥嵘气势。这是丹霞地貌的特征,与东线景区的青山形成鲜明对比。因两山颜色不同,产生了关于寺口子“青龙”和“黄龙”的民间神话故事,演绎出苏武牧羊的坚贞不屈。故事或壮烈或哀婉,都寄托了百姓的美好愿望——正义战胜邪恶。(www.xing528.com)

陡峭的黄色山崖,立成一道墙壁,这座山崖已成为业余攀岩场地。虽说是业余的,但一般人要想顺利攀上也绝非易事。攀岩活动近年已成为时尚,寺口子丹霞地貌所形成的陡立多孔的崖壁为开展这一项目创造了条件。

在西线,有一个石窟,其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盘膝而坐、举目远眺的苏武塑像。相传这座石窟是苏武牧羊时栖身的地方。细观窟壁,上面深深地烙下了很久以前手工打造过的痕迹。这是旅游区内唯一一座手工打凿的石窟,具有很高的文物保存价值。苏武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为此有人撰联曰:“旦旦望国穿秋水,宵宵思汉寄雁声”“茹毛饮血,历就归汉英雄志;盖雪铺冰,磨出爱国壮士心”。

后人感念苏武历尽磨难誓不投降的伟大气节,称这里为“苦节堂”。在“苦节堂”对面的山崖上,还有一座巨大的石窟与之隔沟相望,这便是“苏武圈羊石窟”。通往这座石窟的是一条险奇难行的古栈道。栈道上通陡崖,下临深渊,人行其间,仰视山高崖陡,头晕目眩,下望坡险谷深,胆战心惊。从现存于山壁上的无数石孔和遗存在孔内的朽木残迹来看,古栈道是在山体上凿眼打桩,铺上木板或木椽供人行走的。如此艰巨的工程,绝不是苏武一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凿洞修路者另有其人。究竟是何朝何代何人所修,修栈道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可惜因史书资料的匮乏不得而知。令人惊奇是,现在栈道经加工修复,装上铁链扶手的情况下,游人行走犹觉心惊,而当年苏武或者后来的古人往返于这条宽仅几寸的栈道上,在没有任何防护装置下,该是何等的气魄!

沿着栈道逶迤前行,就到了“苏武圈羊石窟”。苏武圈羊石窟与对面栖身石窟隔沟相望。石窟在山腰缝隙,悬于二三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无法攀登,只能身贴石壁如壁虎爬行。中途最险处有古栈道和黄龙岭险道,更增加了攀登的难度。登上险道,进入石窟,眼前突然开阔。石窟东西12米,南北宽7米,高10米,纯自然形成。窟内塑有一群腹饱肚圆的公羊,姿态各异,趣意盎然。当然,这就是苏武放牧的“公羊”了。

过了牧羊石窟便是黄龙山。黄龙山因颜色为黄色,山势高耸,起伏蜿蜒似龙而得名。登上黄龙山岗,极目四顾,寺口子全境几可全览。尤其是北边绣球山两侧,山脉对称并列于绣球山前,宛如“二龙戏珠”,由此便有了绣球山的神话传说。

下了黄龙山,面对黄龙桥。桥在两山之间,桥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沟。桥为悬索桥,长约30米,宽1米多,桥面用木板铺就。人到了桥上,铁索晃晃悠悠,使人难以站稳,须凝气聚神,手扶两边铁索,一步一颤缓缓而过。过桥之后,翻过山头,便到了古交通要塞寺口子沟了。

寺口子沟古时为南北相通的交通要道。如今,沟两边山头上,烽燧或碉堡遗迹仍存。沿此沟往南可直达川陕,往北不远处便是“大战场滩”。沟左右两侧山腰各有一石窟,一个是“苏武庙石窟”,另一个是“米钵寺睡佛石窟”。

苏武庙石窟与睡佛寺石窟隔沟相望。苏武庙石窟坐落于沟东半山崖缝隙间,其下为数十米深的陡壁断崖。石窟通道是一条自南向北宽尺余、高不及1.5米的岩槽,人只能依山体弓腰顺盘山槽径而上达庙宇。在通道中部有3米长的一段断崖,传说匈奴欲追杀苏武,苏武情急之下挥剑一斩,一段山崖被斩落,将追兵阻于对面。后人为弘扬苏武气节,在断崖处用木板搭成天桥,通往苏武庙,供瞻仰的人通过。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苏武断桥”的来历。

睡佛寺石窟坐落于寺口沟西边半山腰一突出的山嘴上,因石窟下沟底有僧房佛殿,因此也叫“米钵寺”。石窟悬于半空之中,古人于山侧垒石成阶,辟出仅能容一人攀爬的台阶小径,供人到石窟拜佛。

石窟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神态恬静、超然侧卧的石雕睡佛。睡佛身长5米,侧身高近1米,身披红色金丝袈裟。石窟开凿于唐代,睡佛也雕塑于唐代,据史料记载,是由尉迟敬德监工督造的。

顺着睡佛身后的小道走到尽头,一缕光线透过石洞射进来,幽幽暗暗,神秘莫测。石洞仅容一人伏地出入,据说人只要从此洞口爬个来回,便可消灾除难,平平安安。还说如果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只要摸摸睡佛的相同部位,就会痊愈,故而多少年来,只要是到米钵寺拜佛的,不论是信士还是游人,都会把传说当真,久之,睡佛被人抚摸得愈加光腻。

睡佛腹下有一钵口大小的石洞,传说杨六郎大战辽国时,因粮草不足,十万大军被困柳州。杨六郎心急如焚,梦中受仙人点拨,到石窟求佛,石佛脐内流出粟米才解救了三军的困厄。宋军解困后大获全胜,宋真宗下旨重塑石窟睡佛金身,并赐名“保国寺”(也叫米钵寺),“米钵生金”的传说由此传播。后来,据说有贪心者取睡佛腹中米粟,嫌洞小流得慢,便人为凿大佛的肚脐眼,睡佛肚腹中的米粟从此再也不往出流了。

寺口沟里有一泉,据说是杨六郎兵困柳州时,为三军人马饮水之困愁苦不堪时,不料坐下白马嘶鸣咆哮,奔驰至此,奋蹄疾刨,刨出一眼清泉,解救了大军,故此泉名为“马刨泉”。“马刨泉”一线细流,一直流出沟谷中的又一奇观——“石匣子”,此处由几处地下水汇集成一股,如蛇一般沿着沟谷蜿蜒,奔黄河而去。

南华山是海原一大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景区位于海原县城南7.5公里处,为六盘山余脉,平均高度2600米,主峰马万山高度2955米。近1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分布于南华山的西北,山南是南华山牧场。南华山气候凉爽,牧草丰茂,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飞禽走兽提供了生存、栖息、繁育的良好条件,经调查,有动物173种,可谓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南华山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人文积淀深厚。宋夏时期,南华山与西华山合称天都山,名震边塞。因山形似莲花,又名莲花山。又因山高气寒,春秋落雨成雪而称雪山。原始森林为南华山造就了宜人的避暑气候,西夏天都山避暑行宫遗址在这里构筑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南华山西北端有新石器遗址“菜园遗存”,东南有水冲寺拱北、成吉思汗停柩地、乱堆子等遗址。

1992年,经林业部批准,建立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了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南华山景区,又分别引种建成了碧桃园、杜鹃园、腊梅园、桂花园、樱桃园以及沙湾风景游览区、奇峰寺、南华山森林疗养区、南华禅寺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岗峦密布,属亚热带季风暖温性气候。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疗养的胜地。经多年生态保护和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98%。山上草深林茂,翠色千层;千年古树,浓荫蔽日;奇花异草,芬芳馥郁,是一个天然的百花园。

远眺南华山,青翠碧绿,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际,山秀鸟语、碧水溪鸣、花香浓郁、色彩丰富,是一座巨大的绿色迷宫。秋季万紫千红,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一年四季,景色变幻,引人入胜。

灵光寺风景区位于南华山深处。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此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在历次被毁过程中,周边的树木与森林遭大火燃烧,然而又在雷鸣电闪的大雨下被浇灭,后人在此建寺,以神奇的灵光和大雨故名“灵光寺”。寺周围五峰叠峙,状如桥形,又称五桥山,又有五泉竟洌,缓缓从山门流出,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是天然的矿泉水。1081年,灵光寺被宋将李宪烧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光寺被列为海原县天然森林保护区,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在山上栽种落叶松、桦树、沙棘等树种,绿化面积达10余万亩。先后开辟县城至南华山二级柏油路15公里,又开辟了灵光寺、水冲寺沙石路各15公里。如今灵光寺景区草木茂盛、景色别致,已成为人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放牧心灵、感受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南华山因松林成片,微风徐动,松涛阵阵,故有“南华松风”之称,也是中卫市山地风光的核心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