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质通识课程评选:基于存量增量,持续改进

优质通识课程评选:基于存量增量,持续改进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阶段,确定申报课程的名单。最后,共有21门课程申报。一类评委是通识教育的专家,这些专家绝大部分都参加了第一轮评审,了解这些课程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现场教学情况,对这10门课的理解就会比其他老师更全面。

优质通识课程评选:基于存量增量,持续改进

林:优质通识课程评选的初衷就是如何在存量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质量提升,并且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好的通识课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实际上是在存量基础上做增量。为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3个阶段的评审。

第一阶段,确定申报课程的名单。我们对参加评审课程的门槛规定得较为严格。例如,对开课的次数进行限制,对学生评教的分数有一定要求,避免出现教学事故等,甚至还列出课程的负面清单。最后,共有21门课程申报。

第二阶段,开始进行第一轮评审。第一轮评审和原来的课程立项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立项时更加注重对课程设计的讨论,为什么开这门课,在这门课上要向学生传递哪些知识,想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在评审中,授课教师还需要报告立项以来的教学成果,比如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课程本身有何建设亮点,慕课在线课程[2]建设情况怎样,等等。据此,我们从21门课里面评选出10门课进入第二轮评审。

第三阶段,进行第二轮评审。第二轮评审需要从10门课中遴选出最好的5门课。那么,怎样进行遴选?我们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也就是要用一种可视化的、可识别的,并且在同行看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播方式来展现出教学成果。这种可视化的、可识别的传播方式就是现场公开课,所有参评老师用20分钟的展示时间同台竞技。为此我们请了两类评委。一类评委是通识教育的专家,这些专家绝大部分都参加了第一轮评审,了解这些课程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现场教学情况,对这10门课的理解就会比其他老师更全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让对通识教育感兴趣,包括讲授某些通识课程的其他教师作为同行评委。这两类的专家评审比重有所不同,通识教育专家的分数占80%,其他教师的分数占20%。最后,我们评出了5门优质课程。根据打分表显示,两类专家对这5门课程的评价相当一致,应该说高度一致,可以说是众望所归。(www.xing528.com)

问:这5门优质课程中,您觉得最主要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林:我觉得这些课程不仅具有一些共性,也具有一些个性。先讲个性,例如,李康化老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这门课程本身在各大平台上就具有相当高的评价。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相当强的,他围绕着“人”这个主题对唐诗宋词进行整合,旁征博引出不同时代的诗人和词人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孟和老师的“生命科学发展史”,可以说是目前自然科学通识课里面讲得最好的一门课程。虽然孟老师是一位大牌教授,但是他在通识教育方面投入相当大,为人非常谦逊。我们教师发展中心每次组织相关通识教学的交流活动,他都非常积极参加,我觉得他是一种“止于至善”的楷模。那天的公开课他讲得非常好,将生命科学的演化史与其历史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和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金晓峰老师十分相似。张荔老师的“学术英语写作与演讲”课程,既深入浅出,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写作训练侧重于实用,课程内容除了介绍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如何谋篇布局、的如何投稿外,还有实践环节。每年他还会带学生参加各种论文竞赛,通过体验式、实践性的教学去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边际效应。另外还有汪云霞老师的“中国现代诗歌导读”和胡加祥老师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崛起”这两门课程也有自己的特色,在此不再赘述。

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课程各有千秋,但是这些课程的成功之处都来源于老师们在自己本专业的长期积累。可以发现,这些老师在专业的教学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实际上跟专业教育是不矛盾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从课程设计上来说,专业课程是通识课程的来源和基础,一旦这些课程以通识课程的方式去传播,通识课程就成为了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