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8月9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概念表述。2012年出版《互联网进化论》,详细阐述大社交网络和云反射的形成,促进人类群体智能与机器智能结合产生新的智能。2015年将互联网大脑模型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城市大脑的概念和定义。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对科技未来的影响

20万年前,人类开始逐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在地球上,人类是唯一可以用复杂语言进行交流的生物。人类会说话使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牛津大学安东尼·玛纳克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对人类产生语言起决定作用的“FOXP2基因突变”,发生时间大约在12万~20万年前,恰恰与现代人人口迅猛增加的时间相一致。

6.4万年前,全球最古老的洞穴艺术开始出现,2018年2月,《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洞穴艺术,是史前人类尼安德塔人于现代人抵达欧洲前2万多年所创作。这表明这种已经绝种的古代人种具有象征性思维。洞穴艺术的产生表明人类的知识可以被保留在生物种群之外,被更为广泛地传播。

52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据记载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埃及的纸莎草纸,而欧洲中世纪则普遍使用羊皮纸,这两种纸原料单一,改进余地有限。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为原料,制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纸从而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纸的出现使人类的知识可以更大规模地被记录和传播。

1679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用两位数的进制代替原来的十位数,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任何数字。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二进制的重要性在于,它为20世纪诞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了运行、存储、通信的信息表达基础。

1877年,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技术哲学家恩斯特·卡普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首次使用了“技术哲学”一词,因此卡恩被称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他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影”学说,即人类在制造工具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人类的某个器官。

1850—1862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称作“远距离传话筒”。1874年,梅乌奇寄了几个“远距离传话筒”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将这项发明卖给他们。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答复。1876年,贝尔通过电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得到了专利认证。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新时代的到来。电话的发明为后来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线路基础。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1941年,美国科学家阿塔纳索夫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发明了阿塔纳索夫-贝瑞(ABC)计算机,作为一种原型为埃尼阿克提供了参考。计算机的发明为互联网填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1964年,美国传媒学家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该书中,作者首创了现代社会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麦克卢汉提出,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其感觉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他为此举例,如果说轮子是脚的延伸,工具是手、腰背、臂膀的延伸,那么电磁技术就是神经系统的延伸。从理论来源上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与器官映射是一脉相承的。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阿帕网的网络,1969年11月21日,科学家和军事专家们汇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观看一台计算机,与数百千米外的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试验,结果获得成功。同年年底,又成功地将四个结点联网,这就是互联网的起点。

1974年,美国科学家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共同开发的互联网核心技术——TCP/IP协议正式出台。这个协议为每一台运行在互联网上的设备制定了访问地址,同时为不同的计算机,甚至不同类型的网络间传送信息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只要各自遵照这两个协议,就能够进行通信和交互。

1983年,英国哲学家彼得·罗素撰写了《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对麦克卢汉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延伸。他提出,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联系使地球成为一个类人脑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地球脑或全球脑。

1990年,科学院院士钱学森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他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因为有这些交换,所以是开放的。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很多,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万,所以是巨系统。子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所以是复杂的。

1991年年末,伯纳斯·李把欧洲物理实验室的服务器与成长中的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张贴信息公布网络程序,告知人们如何访问和使用这个新网络。万维网就诞生了,万维网的两大特征分别是超文本传输协议和B/S架构。(www.xing528.com)

2004年,扎克伯格建立了社交网站脸书,这一年,腾讯的社交网络产品QQ已经诞生5年,在10年后它们都发展成为用户超过10亿的科技巨头,为之后互联网大脑的类脑神经元网络发育奠定了基础。

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2006年8月9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概念表述。

2007年6月,笔者等人在吕本富教授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互联网形成类脑架构的问题,2008年9月,笔者与彭庚、刘颖发表论文《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提出互联网大脑的模型与定义,2010年发表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提出互联网对脑科学产生重大启发作用的观点。2012年出版《互联网进化论》,详细阐述大社交网络和云反射的形成,促进人类群体智能与机器智能结合产生新的智能。2015年将互联网大脑模型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城市大脑的概念和定义。

2008年,以苹果智能手机、3G蜂窝技术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神经纤维的发育进入快车道,此后,包括光纤技术、卫星通信、4G、5G以及物联网通信技术LoRa、NB-IoT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神经纤维的发育。

2009年,伴随IBM智慧地球在世界范围的推广,物联网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热点。到2017年,全球传感器安装数量高达285亿个,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安装设备预估会增加到500亿个。2009年开始迅猛发展的物联网,为互联网大脑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发现,老鼠大脑中有类似互联网的路由机制,大脑中好像也存在思科华为这样的路由器公司,这对大脑神经系统为分等级结构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2012年,在工业领域,通用电气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德国政府于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由此智能驾驶、云机器人、智能制造、3D打印、无人机迅猛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大脑运动神经系统的爆发。运动神经可以帮助智能体对物理世界进行影响和改造,因此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更强烈和深远,涉及的安全问题也更严重。

2013年,伴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互联网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据监测,2017年全球互联网数据总量为21.6ZB,目前全球数据的增长速度为每年40%左右。大数据是互联网在过去50年运转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并且随着不断交互而产生新数据。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奠定了基础,这一年被产业界称为“大数据元年”。

2014年,笔者和石勇教授提出互联网大脑的智商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标准智能模型,能够对包括互联网大脑、人类、人工智能系统在内的智能体进行智商评测,通过对谷歌、百度、Siri等50个人工智能体与6岁、12岁、18岁人群进行对比测试,形成2014年版和2016年版人类与机器通用智商排名。该成果受到美国CBNC、麻省科技评论等世界主流媒体报道。

2015年,随着互联网大脑各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特别是大数据的不断增长和涌现,人工智能逐渐成为科技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使沉默近2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终于迎来新的春天:与听觉系统结合产生科大讯飞、云知声,与视觉系统结合产生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与运动系统结合产生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与传感器终端结合产生边缘计算,驱动各神经系统联合运转形成云反射弧

2018年,当互联网大脑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互联网的巨头公司不断将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互联网的类脑架构结合,这样就爆发式地产生了阿里ET大脑、腾讯超级大脑、滴滴交通大脑、360安全大脑、华为EI智能体,包括之前诞生的谷歌大脑、百度大脑、讯飞超脑,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都推出了大脑系统。互联网大脑不断与智慧城市建设、行业产业结合,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农业大脑、航空大脑因此不断涌现。

2019年后的100年中,互联网大脑在类脑神经元网络、云群体智能、云机器智能、云反射弧等方面不断发展,并与人类社会进一步融合。同时,人类社会在行业、产业、国家间的壁垒进一步被打破。这样人类社会迈向智慧社会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结构上进一步向着与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云群体智能与机器云智能深度融合,一个超级智能体就此不断发育。互联网的触角随着人类向宇宙深处的探索而不断延伸,在无穷时间点后,互联网将联合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