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科研问题呈现,窗课题研究课,徐老师参与

教育科研问题呈现,窗课题研究课,徐老师参与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厘清思路,将问题情境化,应以问题呈现方式,在开设课题研究课之后,使教师们在真实的听评课情境中解决疑惑及问题。其次,评课教师必须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有备而来,而不是信马由缰,漫无目标。这次是木渎实验中学徐老师的一节课题研究课《窗》。为了避免出现上次的尴尬,课题组特地邀请开课的徐老师全程参与了以上活动,因此,她对自己即将开设的课题研究课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教育科研问题呈现,窗课题研究课,徐老师参与

以上是从理性认识和案例角度对如何评课做了界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现实问题,成为研究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为进一步厘清思路,将问题情境化,应以问题呈现方式,在开设课题研究课之后,使教师们在真实的听评课情境中解决疑惑及问题。

1.没有评价标准的研究课

矛盾的导火索由课题组的一次研讨活动引发。

【案例三】

按照课题组专题研究计划,这次的研讨主题围绕“小组合作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展开。课题组特意安排木渎实验中学的赵老师开设了一节课题研究课——初二语文《黔之驴》。因为听说他们学校的小组合作已经搞得风生水起,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所以我们带着研究加学习的心理前往学习。课题组成员除人手一本听课本外,其他什么也没准备。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看看课堂上能发生点什么,把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对课题有启发的做法先记录下来再说。这种做法现在看来纯粹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这样,一次没有明确听课目的、评课标准的听课活动开始了。

课题组成员都是听评课老手,一节课下来,听课本密密麻麻几大页,可坐下来评课的时候却发现苗头不对:关于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内容几乎全无。因为这是一节彻头彻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课,一个颇为老练的女生主持课堂,“一条龙”负责各小组讨论、归纳、展示、评价……教师充当记分员的角色,除了最后几分钟的寥寥总结,全程几乎沉默不语。原本希望看到教师的指导策略,好从中获得启发,总结提炼,没承想竹篮打水一场空。课题组第一次开课题研究课就因意想不到的问题陷入了僵局……

【第一次评课】 回忆当时的尴尬情景,听课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集体评课,原打算先让赵老师对这节课进行简要反思,然后课题组成员进行评议。可是赵老师在研讨时不无怨言,他说:“我工作近二十年了,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也上过不少,但是今天上课题研究课,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到底该怎么上,真是一头雾水,又摸不清你们的意图,所以只能按教研课上了。”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迷惑的不仅是“听众”,还有“演员”。开课头一天,我们只是口头通知开课老师上一节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课题研究课,让他好好准备,其他一概未讲。无疑,从教研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学生的主体性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充分展露。然而,作为课题研究课,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恰恰不是他完全放手的且可能自鸣得意的地方(暗地里这样认为)。看来,课前双方没有沟通,课中又没评课目标、评价工具,导致课后出现执教者目标不明、评课者无从评鉴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了。反思这次教训,我们认识到:开设一节课题研究课,首先,需要课题组和开课教师沟通在先,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前对问题的解决有明确的把握和精心的预设。其次,评课教师必须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有备而来,而不是信马由缰,漫无目标。这里的“备”既包括备评价工具,也包括备评价标准。倘若听课教师和开课教师均没有充分准备,这种课题研究课就不宜开展。再次,评课可以引导上课,评课的思路一旦清晰,教师上课的思路自然会廓清。而且,从评价入手,是打开课题研究课大门的一把钥匙。虽然第一次开课就触礁,但经过思维的碰撞,我们意识到,搞课题研究就是要学会用研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如何制定课堂观察量表

【案例四】

既然评价是切入口,那么就从评价入手,当然,在明确究竟应该怎么评鉴一节课题研究课前,有必要先明确课题研究课的定位。课题组成员领到任务后分头行动,在网上搜寻有关课题研究课的各类资料,可收获寥寥无几,且称谓不一,诸如课题实践课、课题展示课、课题汇报课、课题课等之类的叫法,不一而足。尽管收获不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课题研究课是一种新的、不同于教研课的教育科研的载体课型,因此,要从教科研的角度而不是纯粹教研的角度进行专业的观摩和评鉴。但就具体如何上、如何评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想到此,大家的干劲来了。

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第二次开课目标就明确多了。我们先从评价工具——量表开始。这次是木渎实验中学徐老师的一节课题研究课《窗》。开课前,每位听课老师手上多了一样东西——“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观察量表”。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观察量表

续表

备注:1.请在观察结果的相应选项处打钩;2.请在“教师指导策略”一栏填写对应序号。教师指导常见策略:(1)分组策略;(2)分工策略;(3)培训策略;(4)全程参与策略;(5)小组轮说策略;(6)运用导学案策略;(7)学生互评策略;(8)小组打分策略;(9)其他策略。

这份量表是课题组成员的集体结晶,是在“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策略调查问卷”及集体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量表预设了培训策略、全程参与策略、学生互评策略等教师指导策略,每个策略都有较为详细的操作步骤,以供上课教师提前准备。听课教师在听课时着重观察、记录执教者上课时运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并给出评价等第及意见。为了避免出现上次的尴尬,课题组特地邀请开课的徐老师全程参与了以上活动,因此,她对自己即将开设的课题研究课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第二次评课】 听课后,大家一致感觉,有了评价工具,听课不再盲目和抓瞎,只要重点观察执教者对预设策略的运用效果就可以了。评课时大家结合课堂实施情况,对这些操作策略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吸收了徐老师采用的“小老师”策略。就在这时,课题组李老师说:“我总感觉量表哪里不对,我们的课题主旨是研究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对接策略,可观察量表只关注了教师而忽略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合作形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教师,更应该观察学生。”他讲完后,当即有人反对:“听课时既要观察教师,又要观察学生,难免会顾此失彼。”我马上想到,A、B量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制作A、B两份不同的量表,一份观察教师,一份观察学生,听课人员分头观察,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看到大家点头称赞,我也为自己突然冒出的这个想法而感到得意。(www.xing528.com)

有了上次设计量表的经验,学生量表也很快出炉。徐老师在邻班上《窗》这节课时就派上了用处。两张量表虽然观察角度不同,但记录内容互为印证,为课题组评课找到了抓手,也摸清了门道。因为课题研究课使用的量表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量身定做的,研究人员听评课时,目的性就非常明确,重点关注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效果。

3.如何对课堂观察进行分析判断

【案例五】

课题组在研究主题进入“学生质疑环节”后,又请课题组的陆老师开了一节课题研究课《猫》。下表是一位听课老师的课堂记录。

学生课堂质疑(提问)观察量表

备注:1.学生提问常见类型:A.认知型;B.理解型;C.评价型;D.创造型,请把相应序号填入上方表格。
2.教师解决常见策略:(1)设立问题卡;(2)提问辅导法;(3)提问规定法;(4)问题分类法;(5)问题筛选法;(6)分组讨论法;(7)问题标注法;(8)运用学案法;(9)课堂留问法;(10)语言激励法;(11)仿照提问法;(12)学生自我命题法;(13)巧设问题法;(14)其他策略。3.斜线处不需填。

【第三次评课】 以下是评课片段。

张老师:从学生课堂提问情况来看,学生的问题大多还停留在认知型问题,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还需深入研究,在策略的运用上还要进一步细化、优化

李老师:陆老师课前有预习要求,有提问方法指导,有提问规定,并且对学生提问进行分类,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六个提问贯穿始终,第四个问题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问题呈现也是由浅入深。但遗憾的是,教师忽略了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处理,这恰恰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

卢老师:对提问方法的辅导非常重要,预学案上给了方法指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建议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把准备好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顾老师:教师辅导时,可以让学生从内容提问,从详略提问,从手法运用提问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让学生质疑的时机不仅是在预习时,学生预习后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关注到这一点,对提高问题的价值会更有效。

金老师:这节课中的问题归类法、问题筛选法运用得比较好。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哪个问题最有价值,从而把课堂引向更深处。在提问方法辅导上,也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结构来提问,如三只猫的描写有详有略,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习得此法。

梁老师总结:陆老师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课题研究理念,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陆老师事先设计了提问辅导、提问规定、问题分类、问题筛选、运用学案等几种策略,并将这些策略运用于课前和课堂,对课题研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证,体现了研究的即时效益,也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长远效益。

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颇为内行的评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对接”这样一个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具象化了,从前一些似清非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现在也一一厘清,我们以前只会外行看热闹,现在会用较为专业的眼光看门道,看教科研的门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