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问题反思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对研究缺乏深度的参与和热情,执教者在不熟悉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流程的情况下,完全听命于总课题组或主管部门的部署,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执教时大多处于“盲区”。

课题研究课教育科研问题反思

1.研究参与度不深:导致教师开课陷入“盲区”

调查显示,一线教师大部分没有深度参与过课题研究,个人主持过课题的仅占8%,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的也仅占10%,课题参与的级别多是校级微型课题。正因为对研究缺乏深度的参与和热情,执教者在不熟悉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流程的情况下,完全听命于总课题组或主管部门的部署,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执教时大多处于“盲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执教者人选上,必须有所限制,指定课题组主持人或核心成员执教。这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参与了研究,对整个课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唯有如此,才能在执教时具有明确的研究意识,并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每个教学细节实施始终围绕研究主线展开。与此同时,在当前从事教育科研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基本需求时,我们每个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要从教育科研的旁观者走向研究者,用研究的目光来审视课堂,用研究的方法来破解碰到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瓶颈期,获得新发展。

2.研究预设不足:阻碍教师开课的“绊脚石”

既然课题研究课是将研究假设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验证的一种研究活动,是对预期研究成果的检验,这就意味着先有假设后有课题研究课。但是事实上,大部分课题方案在研究措施部分出现明显“短板”,导致课题实施无法推进或无序推进。因而,调查显示,80%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稍有了解或一无所知的问题背后,暴露出的是课题研究方案的先天不足。在方案事先没有充分的预设的情况下,执教者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并非出自课题研究初衷,造成课题研究课要么跑题,要么违反研究初衷。如此一来,非但没有起到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反而沦入虚假研究的囧境,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事实上,课题假设是开设课题研究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假设,课题研究课无法开设。因此,开设课题研究课,行动必须前移,要从完善课题方案入手,要紧紧围绕研究理念,精心推敲研究措施,确保开课不偏离航道。当然,对于执教者来说,有了充足的研究预设,还必须明了课题假设中的因果关系,对如何掌控课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心中有数,围绕如何掌控自变量,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促进因变量变化,灵活运用课题假说,继而经由多轮的课堂验证、反复修改,直至最终达成研究预设的目标。(www.xing528.com)

3.研究方法欠缺:影响教师研究的科学性

在调查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最大阻碍中,数据显示,23%的教师表示不懂科研方法和具体操作。在调查教师开设课题研究课的最大困难中,27%的教师认为是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由于对研究方法的不了解、未掌握,很多教师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即使运用了某种方法,结果也往往不可信或肤浅。如,大部分教师不懂课题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这说明教师没有掌握实验法,没有做好对自变量、因变量等要素的实验控制;有的执教者采用了观察法,却因为不会制作观察量表,造成了观察的失误和结论失效;有些研究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手段,却因调查方法的错误而导致了数据的不可信甚至自相矛盾;有些研究虽然采用了大量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却很肤浅……

不可否认,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喜欢凭经验办事,而经验从本质上讲,“无非是放大了时空尺度的某种实验”[1]。而且,仅凭经验难以有效地进行传播,导致了经验无法在同行间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注重对教师进行科研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熟练多种科研方法的运用,学会用科学方法去认识和解释、剖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从而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当局者”,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事实最具有发言权和判断力。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课让教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式和研究话语,让研究真正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信这样的研究一定能直抵教师的内心,加快他们的变革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