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瓯越教育人行动:创新课堂学习方式

瓯越教育人行动:创新课堂学习方式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教师教学重在“教”的完整性,关注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而不是学生的“学”逐次渐进,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是零散的。我们换用一种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给学生找活儿干”,它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在大量自主探究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其二,教学设计分列“教”“学”。

瓯越教育人行动:创新课堂学习方式

1.“为什么有的科目课堂时间相对快?”

师:“同样的40 分钟,你觉得数学课与语文课相比,哪个科目的时长相对感觉较长?”

生:“要说实话的话,往往是理科的课堂时间比较‘好过’呢!”

或许有人说,这是偏爱理科的学生的回答。其实不然,一般来说,调查的结果往往是物理化等理科类比语政史地等文科类的时间相对“快速”。何以如此呢?其根本原因是理科更多的是“课桌上的学习”,文科是“讲台上的学习”。换种说法是,理科需要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停地做题),而文科(尤其是我们熟悉的语文)更多的是“听”教师讲,“看”教师的投影PPT,偶尔回应教师的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相对少,程度相对浅。甚至,作为听课者的我们会发现,甫一上课,学生们兴趣盎然,可是教师一出口,PPT 一放,学生意兴阑珊以致“蔫”了,某些教师好像是来催眠的,教师出口的每句话在学生听来都是“你可以睡着了”。躬身自省,学生眼里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们或许就不难理解学生给一个上课只读PPT 内容的语文教师起了个“朗读者”的绰号的酸楚心境了。

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时主要运用的还是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整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在这种“接力问答式”的课堂中,教师借问答的形式将学习内容一点点引发、展开、呈现出来。学生实现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与“听中接受”,在师生“接力式”“你说他说”的对答中,学习并没有大面积发生。教师的“教”相对丰富、多样,有结构、完整。学生的“学”比较零散、单一,从根本上说,学生还是较少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究其原因,教师教学重在“教”的完整性,关注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而不是学生的“学”逐次渐进,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是零散的。

典型的如一些评先评优课或职称晋升的课,因为教师往往是临课前一两个小时随机抽签某一课备课,无法事先让学生预习,故而课堂上,我们或能听到以下两种不同的应对情况:

师1:今天我们要上的××,你们之前读过这篇文章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来看题目/第一段/作者……

师2:今天我们要上的××,你们之前读过这篇文章吗?请同学打开书本把全文读一遍,不懂的地方做些标注。

一对比,我们会发现,教师1 关注教案推进的“流畅”,可能是担心若给学生熟悉课文教学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无论学生预习情况如何,教师就是按照自己课前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来一步步推进;而教师2 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学习推进的“流畅”。给学生时间阅读熟悉课文的课堂是安静沉默的,尤其是在后排坐着诸多评委时,这种静默让有的任教教师感觉甚是惴然。殊不知,这恰恰体现了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来推进教学,可谓“无声胜有声”。而许多时候,教师1 课后自我感觉“上得很流畅”“顺下来了”,因为他的心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

胡东芳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堂……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教师的居高临下和学生的谨小慎微形成了巨大反差,教师游刃有余的霸权式教学操作与学生的规范式话语形成强烈对比。学生往往处于“配合”“回应”教师的层面,有人有意将其调侃成“毁人不倦”,不由悚然。

“这个字我都讲过一百遍了!”这句话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不陌生。尤其是在一次次的大小检测之后,这样的“恨铁不成钢”式话语铿然在耳,似可见其痛心疾首之状,可测其殷殷之意。然而,细究之,这句话语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堪忧。一心以为“讲到”即“学到”,学习效果由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而来的理念仍根植于这些教师的心中。

我们要追问的是:是不是教师讲过了很多次学生就会?为什么教师讲了十多次,学生还没有记住?学生是如何实现学习的?学生怎么学才有效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过得好快”呢?

2.“给学生找活儿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我们换用一种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给学生找活儿干”,它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在大量自主探究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言语实践活动。“给学生找活干”为让学习真正发生,以实现“学生能把活儿干好”的有效学习,其终极目的是“学生能干更多活儿”,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为了“给学生找活儿干”,教师需转变角色做课程设计者、学习任务群设计者,首要拿捏、整合好“活儿”的轻重、难易、深浅,要利用教材的专题,开展群文阅读、主题教学、综合性活动、大单元教学,进行项目写作等。可以说,“师欲为教,功夫在教外”,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的灌输教法,需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备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资源等编制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

有了“给学生找活儿干”的教学理念,教师还需要尝试教学转型,在行动层面积极回应课标,让“学生的学”成为教学起点与终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这也是实施学习任务群的基本标准——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从记忆背诵、文本理解为主转向语文实践和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改“‘教’的活动”为“‘学’的活动”,使学生“学”的活动、“学”的行为一一展开、逐次发生,变“讲堂”为“学堂”:

讲台上的学习→课桌上的学习;

对话中心的课堂→任务中心的课堂;

学习内容→学习任务;

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

“我讲—你听”告知式、再现式“教”→“我设计—你活动”探究式“学”。

“学习活动”是否充分开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简单探测:

其一,通过一节课分派给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来参看学生是否在这节课里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据说有的学校借助技术手段将教师的声音识别出来,以明确这节课教师的“讲”一共占了多少分钟,以此审定教师的“教”是否太多而给学生“学”的时间太少。(www.xing528.com)

其二,教学设计分列“教”“学”。将教学设计分列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时,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教学的实际是:学生的学就是——听(听教师讲、听个别同学回答)、看(看PPT)、读(读教师指定的某文段),即前文所述的学生学的活动相对少。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可能多?我们参照理科教学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习,即将“讲台上的教”变为“课桌上的学”。当然,这不是把课堂演变为做题再做题的训练,而是将个别学生“接力式回答”改变为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转型。

什么叫“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我们不妨看一个小例子:

教法1:《雨霖铃》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请个别学生起身回答)

教法2:《雨霖铃·_________》(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书本的词牌处给这首词“写”一个词题)

教法1:师问: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教师请要求个别学生起身回答)

教法2:《烛之武__________退秦师》(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书本的题目上“插写”一个词)

显然,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指向是一样的,都是检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但是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教法1 教师关注个别学生,而忽略部分学生,属于典型“师问生答”式,碰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甚至能够发现没有起身回答的同学暗自欣喜,庆幸与自己无关而冷眼看被点名同学的“着急”“糗样儿”。教法2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每个学生给《雨霖铃》取词题,或写“离别”或写“别”或写“多情”,认为“烛之武”是“智”“勇”“语”等“退秦师”都值得肯定,因为都是每个学生基于自我独有的思考的结果。许多教师采用教法1,是因为课堂是热闹的,教师的问题是有回应的。而教法2 是安静的甚至是无声息的。这种对照之下,我们可以说“安静才是真课堂”,因为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它未必要师生问答,未必要同桌讨论,未必要小组交流,只要每个学生有思考、有“写”,就可以说学习已经发生了。

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大部分教师在《滕王阁序》新授课时一般会“提及”或“讲述”即静态式地“传授”《唐摭言》中王勃挥笔而就而未顾都督阎公之婿已宿构的著名逸事。按“给学生找活儿干”教学思维可将这则逸事作为教学资源,设置如下小任务:

逸事: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一报云“__________”,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__________”,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__________”,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任务:置身逸事的情境,做“报云”的小厮,摘取全文中的三句诗来补充这则逸事。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以学为本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

要求:参照注释梳理全文大意,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典型的诗句。

被调动兴趣的学生各寻文句,回答五花八门。这恰是课堂要追求的,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报云”,很多学生没有发言,但没有发言不等于没有思考。通过这种“有趣”“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把握《滕王阁序》中王勃失意失落失路的慨叹,找到复杂的情感起伏变化,显然有别于“大家来一起看看王勃的情感变化”“给《滕王阁序》分分层次”“你来说说这篇序的大意”等。其背后折射的理念是以“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形成阅读能力。

这样的活动设计不是让学生关注文本本身,而是通过一个个“活动”先行引导,使学生关心、关注文本,当学生要解决或完成比较、补白等学习活动时,其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学习行为是读懂、读好文本,这样,就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并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主动而有质量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之真切体验,激发深度思维,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讲求“听、说、读、写”,这个“写”不是指“写作”,我们改用朱熹曾提出心到、眼到 、口到的“读书三到法”为“学习四到法”,即增加“手到”——课堂教学的“写”的活动,即将“满堂问”的问答式教法改为“填一填、画一画、补一补……”或小至圈画分段、提纲节要、笔记标注等活动,它需要全员学生参与、卷入学习,使学习真正发生“学”的活动。唯其如此,才能指向“深度学习”。

“学生有活儿干”的“学堂”要符合如下要求:

活动主体:学生;

教学依据:学情分析,文体、文本分析;

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专题学习、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

活动目的: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有效标志:主动而有质量地参与,促进深层理解。

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是每一位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组织学习”,教师从文本出发,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唯有将“给学生找活儿干”这样朴素的教学理念扎根于心底,新课标提倡的“任务群”才能“群”起来,实现用“一篇一篇教”到“一组一组教”的蜕变。学生把“活儿干好”,课堂结构形式趋于动态、交互,将读文本变成一系列曲折的探究获得结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