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吠陀:印度式学习的战争之道

吠陀:印度式学习的战争之道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印度人用非常特别的方式学习与传授印度教经典《吠陀》,这一特别的方式也成为印度人固有的学习方式。“吠陀数学”又称“印度数学”,它以《吠陀》为基础形成,是由印度传统发展而成的数学。瓦拉纳西市有1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印度教寺院,还有很多学习、研究《吠陀》的教育机构,我们去的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吠陀:印度式学习的战争之道

在重视学问的印度教的影响下,印度人对学问十分关注,可以说印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方式也是印度人宗教特性的反映。

古代印度人用非常特别的方式学习与传授印度教经典《吠陀》,这一特别的方式也成为印度人固有的学习方式。

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用文字记录的经卷,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用梵语写成的《吠陀》,“吠陀”表示“见识、知识、智慧、宗教知识”,这是一部包含了古代印度的宗教与神话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内容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只有婆罗门能够学习《吠陀》,因为在由婆罗门(祭司)、刹帝利(贵族、武士)、吠舍(农民、商人等平民)、首陀罗(奴隶)这四个阶层组成的种姓制度中,婆罗门位于最上层。因此可以说《吠陀》是包含了婆罗门信仰的“婆罗门经”。

婆罗门把自己看作所有知识的守护者,负责向人们传授宗教知识。他们传授的方法非常奇特,新德里一位教《吠陀》的大学教授说:“在古代印度,弟子们总是跟着老师所念的东西进行阅读背诵。这个学习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而且没有丝毫改变。”

婆罗门通过不看文字、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把印度打造成IT强国、数学强国的基础——“吠陀数学”,也是通过背诵的方式实现的。

“吠陀数学”又称“印度数学”,它以《吠陀》为基础形成,是由印度传统发展而成的数学。可以说,“吠陀数学”是《吠陀》的一部分。古代婆罗门认为“吠陀数学”就像包含了古代智慧的诗歌,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将“吠陀数学”传授给后代。到了20世纪,印度学者巴拉蒂·克里希纳·第勒塔季对《吠陀》中有关计算和数学的所有内容进行了解释和重新组织,开创了现在的“吠陀数学”。“吠陀数学”有一套自己的运算法则,比一般的计算方法快。

古代婆罗门之所以不用文字,而是用背诵的方式把知识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的知识外泄到其他阶层,他们还使用上层语言——梵语。婆罗门以下的阶层很难接触到宗教知识,而且基本不理解那些宗教内容。婆罗门用这样的方式独占知识,他们才得以保有权力。从这一点来看,种姓制度其实是以学习和知识为依据来划分阶级的。其实现在婆罗门依然是掌握着知识的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多是富人。

古代的婆罗门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授知识,于是对如何背诵经书进行了思考,并总结出了借助歌曲与诗歌的形式背诵知识的方法。正是因为如此,《吠陀》才有奇特的歌曲与诗歌的形态。以《梨俱吠陀》为例,它由神曲和颂诗组成。另外,婆罗门背诵《吠陀》时还有一定的节奏。(www.xing528.com)

正在学习“吠陀数学”的印度学生

斯科特和珍妮采访了瓦拉纳西最大的传统式婆罗门学校,这所学校非常完美地继承了古代婆罗门的学习方式。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是最著名的印度教圣地,每年都会有将近一百万名朝圣者来到这里。

瓦拉纳西市有1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印度教寺院,还有很多学习、研究《吠陀》的教育机构,我们去的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看上去很破旧的传统式婆罗门学校里传出了正在认真背诵《吠陀》的声音,非常有节奏。他们在背诵经文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手势

就像古代婆罗门所做过的一样,婆罗门学校的祭司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背诵《吠陀》里的内容

一位祭司介绍说:“这是用来表现《吠陀》的一种方法,配合适当的音节,用手来表示长短与高低。每一部《吠陀》都有固定的手势,哪里要使用手势也都定好了。出现某个特定的音节,就必须用适当的手势来表示。这些手势各不相同,代表不同的内容。所以这些手势非常重要。如果在没有手势的情况下背诵《吠陀》,不仅没有神圣感,而且没有深度。”

婆罗门学校的祭司按照节奏做着手势,对《吠陀》的内容进行反复背诵,就像古代婆罗门所做的那样。这种学习方式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已成为现在印度学生学习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