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摆脱课程依赖:高校美育的当代思考

摆脱课程依赖:高校美育的当代思考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种举措,无不彰显了国家层面上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以及推进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应有功能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说,高校美育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是一个从课程到实践、从知识到行为的具体过程。基于此,高校美育应该着眼于“两条腿走路”。高校美育不能陷于“课程依赖”,尽管这种“台账式”的课程方法在应付检查上会有一定的效果。

摆脱课程依赖:高校美育的当代思考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教育对象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2019年2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2020年7月,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种种举措,无不彰显了国家层面上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以及推进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应有功能的坚定决心。

就立德树人而言,高校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气质和品格,升华他们的精神格局和境界,激励他们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的追求。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多元化塑造学生审美品位和创造能力。

根据素养教育的特点,高校美育应建立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也就是说,高校美育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是一个从课程到实践、从知识到行为的具体过程。基于此,高校美育应该着眼于“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依托课程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类相关课程资源,引导他们在课程学习中了解美、感知美;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体验,借助于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塑造美的过程中,生成稳定的审美能力。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高校美育在课程建设方面中规中矩,各高校都致力于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修订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同时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www.xing528.com)

然而,在美育实践方面,高校普遍表现出弱化的格局。由于师资、经费和场地的原因,在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足之外,高校在为学生搭建艺术活动具体平台方面,实际上是作为甚微,学生于课程之外,并无机会去尝试自己开展艺术活动,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被限制在课程中,由此造成了学校美育的“跛脚”,单纯依赖课程教学向学生进行美育,学生根本没有美的体验和创造机会。更何况,学校安排的公共艺术课程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其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任何有实质价值的教育都是开始于课程、落实于实践、成效于能力。高校美育不能陷于“课程依赖”,尽管这种“台账式”的课程方法在应付检查上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通过课程教育,用知识化的方式来普及和推行美育,把美育等同于艺术知识教育,这其实是对美育的一种偏见和误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实践行为中养成的,引导学生向善、向上的美育也是教不出来的,因此,高校美育应该从以借助于课程的知识教学为主,向知识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型。

高校的艺术实践,既可以由学校组织开展,为学生提供设备、场地,为他们有序开展艺术类活动提供帮助,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学校只需提供管理上的便利。比如,综艺类节目《乐队的夏天》的热播,在高校里引发了一波学生组建乐队玩音乐的热潮。一批校园乐队产生后,学生需要场地排练、需要舞台表演、需要请假外出交流,这些都是考验学校对于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

一旦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获得高校的大力支持,他们的青春活力就会在美的创造中充分绽放,高校美育的真正价值也就会得到体现。随之,从课程教学到艺术展演的艺术教育,就会真正在高校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