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鉴赏第四讲:线性之美

音乐鉴赏第四讲:线性之美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许多人而言,音乐就是旋律。旋律源于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符合人类心理变化的定势。旋律旋律也叫曲调。任意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称为音程。一段旋律的音域是指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距离。一段旋律的最高音通常也是高潮所在,或是情绪集中的焦点。旋律由简短的乐句组成。无论新、旧作品,无论保守的还是现代的乐曲,没有旋律是无法想象的。但毫无疑问,优美的旋律源于生活,并一定可以激起美好联想。

音乐鉴赏第四讲:线性之美

对于许多人而言,音乐就是旋律。因为在听完一部作品之后,他们记住的很可能只有旋律,而不是其他的音乐要素。

旋律源于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它符合人类心理变化的定势。就拿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哭泣和叹气的音调来说吧,这些音调的特点是下行的。叹气时的一声“哎”,就是从高音向低音方向下滑,绝不会是相反的。哭泣、叹息、悲伤的旋律也总是下行的。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例4-1

这首民歌的每一小节都是下行的旋律,你一定会感觉到它是悲痛的哭泣,即使没有歌词,你也不可能感觉它是一首欢乐的歌。又如,华彦钧《二泉映月》的引子:

例4-2

它从E2直转而下A1,好似一声深深的叹息。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叹息音调是这样的:

例4-3

这两声叹息与《二泉映月》引子的叹息不同,它给人烦闷不安的感觉。这里面蕴含一种天然的情感体验。[1]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讨论旋律,我们需要介绍一些术语和旋律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便更好地认识旋律的一些特点。

旋律 旋律也叫曲调。它是组织在一起的音的线条。

一段旋律包括开始、行进和结束,它有一定的方向、轮廓和连续性。音高的起伏可以表现出紧张与放松、期待与达到。这就是旋律线。

任意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称为音程。从技术上讲,两个音高就可以构成旋律。我们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听到的就是两个单音,一个接着一个。

级进是指音阶里相邻的两个音的音高进行,例如,dol到re、re到mi的进行;任何大于级进的音高进行就是跳进,例如dol到mi的进行。

一段旋律的音域是指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距离。音域可宽可窄,一般而言,器乐曲的旋律音域比声乐曲的音域宽,而且其中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大跳和快速密集的音符。

一段旋律的最高音通常也是高潮所在,或是情绪集中的焦点。

音符的演奏方式也会使旋律呈现不同的效果。圆滑的、连续的演奏或演唱方式称为连奏(唱);短促的、分离的演奏或演唱方式,称为断奏(唱)。

旋律由简短的乐句组成。旋律中,两个乐句常常均衡地成对出现,它们可以因为有相似的音高和节奏而呈现一致性,也可以呈现出很强的对比,例如,前一句是上扬的曲调,下一句就是下行的对句。

音乐旋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好联想。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阿妮特拉舞曲》:

例4-4

[挪威]格里格:《阿妮特拉舞曲》

《阿妮特拉舞曲》的主题旋律采用断奏的方式,刻画了一个舞姿轻盈、飘逸的东方女郎,于风情万种中还带有一丝诱惑和撩拨的意思,但这是一种狡诈的美,因为,主题旋律在柔美圆滑中不断上行,却一下子就为半音下行的音调所代替。

不管如何解释,事实是,格里格在音乐中荡漾起了一个美丽的舞者形象,让听众心驰神往。

音乐也可以描写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例如,格里格就描绘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妖怪,该如何去产生生活联想?我们接着听格里格的《在山魔的宫中》。

格里格

例4-5

[挪威]格里格:《在山魔的宫中》

《在山魔的宫中》的基本主题旋律是带有切分节奏、级进的音调,低音弦乐器的拨奏与大管的断奏相结合,酷似远远从地底下传出的一种神秘的行进步伐声。

除了模仿和联想,旋律还具有风格的问题。

以中国民歌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各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语言、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以大家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

例4-6

江苏民歌:《茉莉花》

我们来观察一下《茉莉花》的旋律,它的音程都不大,以级进和一些小的跳进为主,像花边似的带有装饰性,让人联想到秀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软侬亲切的江南方言,以及娇媚的江南女子形象。

再请大家感受一下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例4-7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通过谱例观察,《嘎达梅林》的旋律中四、五度跳进,以及六度的大跳是很明显的特征,加上坚定有力的节奏,富有一种辽阔、雄浑的草原气息,充满了粗犷的男性气概。

在作曲家的创作中,民族的气质、时代的特征以及本人的性格,都直接影响着旋律写作。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旋律审美特征,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帕勒斯特里那、贝多芬不可能按一个风格去写作旋律,帕勒斯特里那合唱作品的超凡魅力来自旋律级进式的绵延不断发展,尽量减少跳进,从而显得流畅而沉静,贝多芬交响曲的音域范围和力度重音凸显了情绪的对比,由此带来作品的张力和激情也是前所未有的。旋律也不是评判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斯特拉文斯基与普罗科菲耶夫是同时代的两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强调旋律的表达,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主要的表现力在于节奏,但几乎没有人认为普罗科菲耶夫是更有造诣的作曲家。

我们在这里热烈地探讨旋律线的性质,分析作品因旋律发展特征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但回归到器乐作品欣赏的问题上,听众永远不能忽视主题旋律在作品中的作用。在聆听一首乐曲时,旋律作为一条线,引导着听众自始至终听完一首乐曲。无论新、旧作品,无论保守的还是现代的乐曲,没有旋律是无法想象的。“交响乐队的演奏发展了各种乐器的组合,欣赏者也一定要牢记四个声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定音鼓的敲击多么吸引人,也不要因为交响乐队的弦乐声部离你最近,你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一定要在各种复杂的元素中找到主旋律的素材,通常,旋律线会从一个声部过渡到另一个声部,如果你时不时看看指挥会对你有帮助,通常指挥的注意力会跟着主旋律,主旋律到什么乐器,他的注意力就到哪里,你只要观察指挥的一举一动,就会知道着眼点该在什么地方。不消说,好的指挥会对自己的手势作必要的限制,否则很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2]

最后,我想提个问:什么是优美的旋律?或者说,优美的旋律有什么标准吗?

我们每个人在听音乐时都在无意识地评价旋律,却无法形成一种共识。但毫无疑问,优美的旋律源于生活,并一定可以激起美好联想。

我向大家推荐一部乐曲——《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

[捷克]斯美塔那

作品导读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的代表作,是他的连篇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www.xing528.com)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是捷克的“长江黄河”、哺育生命的母亲河

作者斯美塔那(1824—1884),是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创立者。他的音乐根植于他的民族——波西米亚的民间音乐与民间传说。斯美塔那成长的时期,波西米亚为奥地利所统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他的民族主义音乐很难发展,因此,1856年他移民瑞典。

1862年当奥地利政府在自由上有所让步时,斯美塔那回到布拉格,他成为那时活跃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教师,并创作了他最著名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50岁时,斯美塔那完全失聪。但他仍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包括《我的祖国》(1874—1879),这是一组6首交响诗

斯美塔那在《沃尔塔瓦河》的乐谱上写下前言:

斯美塔那

这首作品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源头,它源于两条小溪流,一条寒冷而一条温暖,两股泉水汇合到一起形成沃尔塔瓦河。它穿过森林,穿过草地,穿过庆祝节日的村庄;山林水泽的仙女们在月光下起舞;废墟旁的巨石骄傲地向天空展望。沃尔塔瓦河盘旋着流过圣约翰峡谷,变得壮丽而平静,向布拉格流去。他经过了维瑟拉德(古老的皇家城堡曾经所在地),最后在远处消失流向易北河。

欣赏要点[3]

不急的快板,不激动,拍,e小调

乐器:短笛、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4支圆号、2支小号、3支长号、大号、定音鼓、大鼓、三角铁、钹、竖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

[捷克]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

曲长:11分35秒

两个源头

1 0∶00 1.a.长笛,p,跑动的音符。竖琴,小提琴拨奏。

例4-8

单簧管,p,加入,跑动的音符。

b.低音区弦乐器,p,跑动的音符导向。

汇成河流

2 1∶10 2.a.小提琴,民谣风格的河流主题,小调。弦乐以跑动音符伴奏。

例4-9

1∶39河流主题延伸。

林中狩猎

3 2∶59 3.a.圆号与小号,f,狩猎的号角声。弦乐,跑动音符。渐强至ff。

b.渐弱至ppp。

乡村的婚礼

4 3∶55 4.a.弦乐,p,波尔卡舞曲。

例4-10

渐强至f,三角铁奏响。

b.渐弱至ppp,旋律下行。

水中仙女在月光下舞蹈

5 5∶56 5.a.木管,pp,持续音。长笛,p,跑动音符导向。

5∶39 b.带弱音器的小提琴高音区,pp,宁静的连奏旋律,长笛与竖琴伴奏,p。

6∶55 c.铜管,pp,以轻柔的断奏和弦为小提琴旋律伴奏。

7∶33 d.渐强。木管,跑动音符导向。

河流

6 7∶56 6.小提琴,河流主题。弦乐以跑动音符伴奏着。

激流

7 8∶37 7.a.全体乐队,ff。铜管,定音鼓滚奏,短笛,钹声响起。b.弦乐,pp。快速的渐强。

河流到达最宽点

8 9∶50 8.全体乐队,ff,大调的河流主题。速度加快。

维瑟拉德,古老的城堡

10∶18 9.a.铜管与木管,ff,圣歌般的旋律。钹声响起。

b.渐弱。小提琴,ppp。全体乐队,ff,终止和弦。

【注释】

[1]张虔,景作人:《音乐欣赏大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2][美国]艾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67—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