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镇江:江南运河之城,交通要塞

镇江:江南运河之城,交通要塞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江城北濒长江南岸,南连太湖水网平原,江南运河穿境而过。北宋徽宗政和三年设府后始名镇江,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的1929年后还一度成为江苏省省会城市。整座城区呈南高北低的高程递减地势—城南的南山占据了约二分之一的岗地、丘陵,北面向长江处倾斜的丘陵和小面积的平原成了镇江市区的所在。它不仅曾经是联系长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也是镇江最早的古渡口。常熟市虞山镇地图太平天国时期镇江作为主战场之一,历经劫难。

镇江:江南运河之城,交通要塞

镇江城北濒长江南岸,南连太湖水网平原,江南运河穿境而过。其地介北纬31°37′~32°19′,东经118°57′~119°58′,总面积3 843平方公里。早在西周时即为宜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间更名谷阳,秦设丹徒县。三国孙权建都后易名京口,南朝宋置南徐州隋唐谓润州。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设府后始名镇江,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的1929年后还一度成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全市的水系分北部沿江地区、东部太湖湖西地区和西部秦淮河地区三部分。长江流经境内长103.7公里,东部运河在北缘的谏壁与长江交汇,贯穿境内长42.6公里。市域内宁镇山脉东西横亘,茅山南北延伸—以西属秦淮河流域,以东则属于太湖流域。运河流域的区县包括镇江市区(润州区、京口区)、丹徒区、丹阳市、杨中市等东、南向的二区二县,运河穿越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自北而南,折向东南,经奔牛、新闸镇进入常州市区及武进区。全市低山丘陵与岗地地势占全境三分之二。其中,海拔433米的九华山为最高峰,平原圩区大多滨江。

江南运河起首的镇江和尾闾的杭州均为山水城市—如果说杭州城是“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风貌和骨架的话,那么,镇江“城市山林”的真山真水的地貌和地表似乎更加贴切。整座城区呈南高北低的高程递减地势—城南的南山占据了约二分之一的岗地、丘陵,北面向长江处倾斜的丘陵和小面积的平原成了镇江市区的所在。因此,中心城区空间和面积十分有限和逼仄—也是江南运河沿线地区级(次级)城市中规模最小的。城区地形高低起伏、道路走向回环往复,居间还穿插和点缀着跑马山、黄鹤山、磨笄山、虎头山、茶砚山、小牛山、凤凰山、彭公山、宝盖山、老山、京岘山、汝山、象山、蒜山等数十座小丘陵。基于起伏的地表和高程,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等轮廓线上下(高低)参差不一,变化多端。城西的西津渡街乃是依山临江、高低错落的著名街区之一。古代称算山渡,唐以后称为西津渡。它不仅曾经是联系长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也是镇江最早的古渡口。随着江岸的北移,现古渡口距江沿已达300余米。

清光绪年间(1875—1908),西津渡街发展成小码头街。因处于蒜山北悬岩腰麓的栈台石级上,故千余年来此道变化甚微。该街全长700余米,古渡口以西长约500米。在五十三坡上还矗立着一组依山势而建的东印度式西方建筑五幢:二幢官邸位于北坡,三幢生活用房建在南麓坡下—这是1889年建设英国领事馆。五幢建筑屹立在南北台坡地上,因势就形,错落有致。西津渡口、待渡亭、石塔、明代观音洞、清代救生会、英国领事馆、券门、石级等大致如初。街衢宽3~4米不等,观音洞与救生会中间的昭关石塔高4.69米,置于四立柱的平台上,台高2.5米,南北两面用石块砌实,东西两侧可通行人和车辆。石塔约建于元季,明万历年间在维修时,于东西两石面上刻镌“昭关”两字。塔用青石雕成,须弥座为亚字形,塔身扁腹形,上为塔刹,由塔座、十三天、八宝法轮和葫芦顶寺组成。自石塔至渡口还有“共渡慈航”、“同登觉路”、“层峦叠翠”、“飞阁流丹”等四道券门相接,显得很有节律感。(www.xing528.com)

常熟市虞山镇地图

太平天国时期镇江作为主战场之一,历经劫难。据当时外国商人的观察,镇江残敝甚于邻近的常州、苏州和南京的江宁县、江浦县,以至于战后城区中仅有数百穷人居住[1]。这可能也是该城明清建筑遗存较少的缘由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