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

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史历来的教育就是以侵略史、革命史为线索,看似悲惨且折腾,却很容易忽略晚清以来中国如此丰富而又深刻的变化。在此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

1.历史学科数字化平台的课程设计

设计“探索频道”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关键搜索、历史上的今天、史学研究动态、视频、公告栏……储能中学是一所完中,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偏重记忆、理解、应用等相对低阶思维能力,高中部偏重于分析、评估、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2.开展“探索频道”教学实践

(1)教师定期发布“探索”任务。教师围绕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收集各个主题中相关的重大事件或人物的具有典型性的文献史料、图像史料、视频等,定期在网络上发布并提出相关的要求,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师生及时的互动、交流(如BBS 讨论区)、讨论、反馈、反思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同时,此类互动可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信息化课程环境中可以完成很多的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关注学生体验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网上浏览、阅读、讨论有关的学习主题,以文字、语音等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利用网络数字化创设恰当的情景,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视觉上受到一定的冲击、在情感上受到一定的震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网络数字化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化教学为学生搜集各种史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以及教师展示的材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史料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史料的搜集过程也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寓教于无形。

[案例4-21] 换个角度看中国近代史

主题:寻找现代化转型之路——换个角度看中国近代史

目标:学生可以在相对狭窄的课堂外,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研讨,在网络上互动。中国近代史历来的教育就是以侵略史、革命史为线索,看似悲惨且折腾,却很容易忽略晚清以来中国如此丰富而又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很多学者更加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40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将中国近代史通过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更加宏观的视角增强世界意识,扩大国际视野,从而更好地审视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借助数字化课程这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在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评价检测、摆脱时空限制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具体案例之人物篇

(1)专题:阅读《李鸿章幕府》表格(略),回答问题。教师提供的表格看似简单,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人物都是学生不为所知的,如果在课堂里讲解太过烦琐,一周两节的基础课也难以承受。类似的材料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入数字化平台,教师根据实际需求提出学习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幕府?

(2)活动过程:学生围绕表格中的人和事自行搜集资料,深入了解李鸿章的生平与思想,在网上进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各种讨论进行整合,深入认识在19 世纪60 年代,李鸿章主要任用了一批幕僚,帮助他组建、管理、维持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等,这些幕僚以旧式人才为主,当然也有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9 世纪70 年代以后,李鸿章任用的一批幕僚,有科学家、思想家、外国专家、民族资产阶级、外交人才等,帮助处理洋务、外交为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幕府中汇集着一批国内最先进的人才,堪称中国当时独一无二的近代人才库。从中也反映出李鸿章的眼光与才识,特别是他还聘请了外国人做家庭教师来教习子侄,学习英文,在当时也是非常新潮的。李鸿章幕府的人才结构各有专才、物尽其用,清晰地反映出了他实干的作风。能够聚集如此庞大有力的幕府资源本身说明了李鸿章的才能和个人取向。反过来,这些人的知识构成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也大大影响了李鸿章的个人境界。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表现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综合评价。(www.xing528.com)

(3)说明:旨在通过一个人物和他的周边,体会“开眼看世界”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性。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以人的经历为中心,即那个时候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旨在认识个人在中国近代变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重点在于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行为及有关机构所起历史作用的理解。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学科,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具体案例之重大事件

(1)专题:20 世纪初,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尤其是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风行一时,广为传诵,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苏报案”的四段材料(略),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根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报案”?

(2)活动过程:学生围绕涉及苏报案的人和事自行搜集资料,深入了解此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网上进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各种讨论进行整合,深入认识。

(3)说明:本活动学习内容所涉史事多、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史料研读、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设计突出了学生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活动的逻辑性,努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解释历史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强调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3.具体案例之中外历史结合篇

(1)专题:在打通古今、打通中外的基础上,打通文史哲,即拓宽史学的视域,关注文学哲学对史学的影响。“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以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切入,设问:①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述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②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③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活动过程:学生围绕伏尔泰及其相关时代自行搜集资料,深入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网上进行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各种讨论进行整合,深入认识。

(3)说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个学历史的人要成为有资格与历史进行对话的人。最好的评价就是文化解读(自身信念投射于他者文化),其次是联系现实(这是为解决当时法国的现实问题服务),再者是评价材料本身的看法(对当时中国文化的误解或人为的夸大),最忌讳脱离材料空发评论。重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