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地理教学: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学习

走向地理教学: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学习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紧迫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所剩余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今的地理教学中,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已成为能否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当学生们有了忧患意识,也就增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走向地理教学: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学习

在当前的地理教育中,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如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习,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紧迫和义不容辞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人本主义认为:不仅要关注人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

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树立地理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生服务的新观念,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潜力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民族责任感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的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资源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每位教师就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可形成创造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未来,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知识与会学知识虽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却很深刻。科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余的东西。”所剩余的东西其中必然有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达成的共识是: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再多,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只有使学生具有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享用终身,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

所以,地理教师在教会学生一定知识的同时,更要研究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如记忆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

2、着眼全局,培养学科整合意识

科学发展至今,学科分化越来越明显。学科的分化,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但同时由于学科分化所带来的不同分工,阻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沟通,以至于妨碍了人们以整体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来研究知识。

现今高考3+X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加强人们对学科整合的意识,作为一个地理教师要优先意识到,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多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向学生提示各学科间内在和外在的共性因素,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全局,从而使学生既能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独特的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学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之,对中学各学科进行广泛综合,是学校教育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3、致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家们具有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对已有的科学理论,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既维护又批判,既继承又发展,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也要对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不迷信、不教条,要在教学中敢于质疑、挑战传统的、错误的理论,积极大胆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设、新思想,充分发挥创造力、想像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www.xing528.com)

着力于做,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着重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问题是“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另一位哲学家劳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焦点,科学的主旨在于解决问题。

因此,在当前的地理教育中,要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教,更不能打击压制学生。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要善于让学生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大米草在我国近海堤岸漫延开来?”“为什么水葫芦会严重污染我国的淡水流域?”“为什么恒星年和回归年时间不一样?”等等,当这些问题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5、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科学家和专家,他们的伟大成就是与他们的亲身实践密不可分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瓦特牛顿、还是李四光竺可桢,包括比尔·盖茨等等,都说明了实践对于知识掌握和更新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地理教学中,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已成为能否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既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也要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多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大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认为,行比知更很重要,教育要实现行和知的统一。

6、深入心灵,激发学生忧患意识

在地理的日常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身上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例如,在马鞍山地理的教学中,既要说明我市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指出我市地理区位的不足,既要说明我市是卫生城市、园林化城市,也要说明我市存在的环境问题。

又如:为什么说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为什么说防洪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等等。当学生们有了忧患意识,也就增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动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