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纵览

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纵览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尔品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一)齐尔品对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的贡献齐尔品,杰出的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齐尔品非常热爱中国的民间音乐,并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乐曲。(二)“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1934年7月,齐尔品写信给萧友梅,发起“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

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纵览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段时期,以1934年齐尔品倡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评奖活动为契机,涌现出大批有一定水平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活动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齐尔品这个名字从此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一)齐尔品对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的贡献

齐尔品(1899-1977),杰出的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原名亚历山大·车列浦宁(Alexander Tcherepnin),“齐尔品”这个名字是他在中国期间,拜认著名的国学大师、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所取的一中国名字。1917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作曲。1920年以后,齐尔品开始了对俄国音乐及俄国人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责任的思索,并提出俄罗斯音乐是“欧亚合璧”的音乐理论。

1934年初,为了突破自己现有的创作语言、创作技巧以及对“欧亚合璧”的理论所怀有的希望,齐尔品开始了他的远东之行——对中国和日本的访问、演出活动。1934年,他首度访日演奏后,便爱上东方风格。1934-1937年这期间,他在中国居住,但经常往返两国,从事钢琴演奏和创作,主动关心中日乐坛的发展,特别提携作曲人才,鼓励民族特色,呼吁“欧亚合璧”(欧亚合璧(Eurasia)是指欧洲音乐与亚洲音乐的艺术结合,即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同东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是齐尔品音乐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1934年,齐尔品应聘了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在该校举行了自己作品的钢琴演奏会,随后便出资征求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甄选活动,贺绿汀著名的《牧童短笛》即是当时脱颖而出的作品。

1935年,齐尔品在日本创办音乐出版社,专门出版中国和日本年轻作曲家的作品,并向欧美发行,该社的商标是一个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中国儿童,该社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齐尔品利用自己在国际音乐界的声望和影响,将《牧童短笛》等作品推向国际乐坛,亲自演奏并组织出版。这种活动对于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中国音乐的世界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开始正式走出国门。1935年10月,齐尔品在美国《音乐季刊》上发表文章阐述了对中国音乐创作的看法:音乐事业在中国必将壮大,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将成为世界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源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鉴于此,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越民族化则越具世界价值。这是他作为中国音乐界的老朋友和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对中国民族风格音乐发展道路的预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逐渐被世界音乐界认可。

齐尔品非常热爱中国的民间音乐,并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乐曲。1934-1935年,他先后创作了《五声音阶钢琴技巧练习》(作品51号,共26首小曲)。1934-1936年,他又创作了《五首中国风格音乐会练习曲》,这套作品是最早的中国风格的钢琴练习曲,是为中国钢琴家李献敏而作的,里面包含的技巧都是李献敏所擅长的。作品的独特之处及艺术性集中在使用了地道的中国风格旋律以及模仿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这五首作品分别是:《皮影戏》(Shadow Play);《琵琶》(The Lute);《向中国致敬》(Homage to China);《庞奇和朱蒂》(Punch and Judy);《颂歌》(Cantique),其中以第三首《向中国致敬》影响最大。齐尔品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素材和创作技法,而且还成功地用钢琴来模仿中国的古琴,真切的反映了中国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堪称是用中国语法做成的作品。例如《紫竹调》《新年》《虹彩妹妹》《马车夫之歌》《青春舞曲》等都独具特色。

齐尔品帮助了很多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例如,他给予台湾出生的作曲家江文也直接指点和关怀,使他开始认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和音乐。1936年,江文也得到齐尔品的帮助来北平、上海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在这一时期直接接触了中国内地的生活现实文化传统,面前展示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生活的世界,并使他渐渐意识到台湾与祖国更深的联系。在这次大陆之行中,他将自己对中国新的感受记载在他当时创作的钢琴曲套曲《断章十六首》(作品8号)的一部分小品里。从此,江文也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思想上、钢琴音乐创作上出现新的变化。这中间,齐尔品对他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1937年6月,齐尔品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带着他收集的许多中国音乐以及他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返回欧洲。次年与在欧洲留学的中国钢琴家李献敏女士结婚,并积极鼓励李献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民族音乐。在齐尔品的鼓励和指导下,李献敏在西方的钢琴音乐生涯中,每次公演都少不了要演奏中国作品,使西方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音乐。1949年齐尔品应聘出任美国狄保大学的钢琴系主任,1977年病逝于巴黎

(二)“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

1934年7月,齐尔品写信给萧友梅,发起“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比赛收到11人的20件作品。同年11月19日经评委齐尔品、查哈洛夫黄自、萧友梅、阿萨柯夫审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后改为《牧童短笛》)获头奖;二等奖四名是: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前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贺绿汀的《摇篮曲》获名誉二等奖。这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最早的一次集中展示,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实力和水平。

在“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领域陆续出现了一批注重探索民族风格的作曲家,他们在创作中继续着中国民族风格的探索之路。除获奖的五首作品外,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钢琴曲有:江定仙的《舞曲》(1934)、《变奏曲》(1934);刘雪庵的《中国组曲》(1934);江文也的《台湾舞曲》(1934)、《五首素描》(1935)、《断章小品16首》(1936)、《舞曲三首》(1936)、《木偶戏》(1936)、《第一钢琴协奏曲》(1938)。另外还有这一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作曲家,根据中国的曲调,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创作的钢琴曲:齐尔品的《五声音阶钢琴练习曲》《五声音乐会练习曲》;立陶宛籍音乐家夏柯利根据广州民间曲调改编的钢琴曲《粤调》;俄籍犹太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钢琴协奏曲》等。

1.贺绿汀(www.xing528.com)

贺绿汀(1904-1999),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学习作曲。他的《牧童短笛》是20世纪30年代最成熟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之所以“成熟”是因为全曲“民族风格”贯彻始终。主题旋律是模仿清脆的竹笛声所创作出来的,旋律流畅、简朴,富有田园色彩。但是这个旋律并不是任何一首民歌的主题,而是作曲家以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旋法为基础创作的,音调具有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左右手演奏的旋律结构类似民间乐曲的“句句双”,这种具有呼应、对答、重复的旋法使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牧童短笛》对演奏技术的要求并不太高,但此曲在音乐表现上的要求几乎是没有止境的。它如一幅写意画,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体现人类深刻的心灵感受和情趣;又如一首田园诗,描绘乡间的美丽宁静和勃勃生机。乐曲采用ABA带再现的单三部结构。

复调写作方面,《牧童短笛》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作品。此曲运用了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五声化旋律处理成多种自由对位的形态,两条曲调都有地道的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优美恬静、悠扬婉转;上下声部呼应,穿插衬托;音乐此起彼伏,跌宕绵延,意趣盎然,描绘了两个牧童吹着短笛怡然自得的情景。旋律采用五声性旋法,三四度结合的终止式以及重复法与对偶句为主的音乐发展手法。尤其是他把西洋对比复调技法与中国民间支声复调的因素巧妙结合起来。

和声写作方面,《牧童短笛》的和声运用总体上应归纳在大小调功能范围,但同时也运用一些细微、精巧的色彩性和声处理,来避免大小调功能结构与民族音调之间风格的矛盾。例如,为达到作品的前后对位风格的统一,作曲家在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而形成了既有欧洲古典和声那种简洁、典雅、严谨的规范意义,又不时透发出民族意蕴的特点。

在曲式结构方面,《牧童短笛》是运用传统的西方三部性原则创作的复三部曲式作品。但其中不乏民族传统思维的体现,如再现部是变化再现。这种变化犹如我国民间音乐中的“装饰加花”手法,使再现部再现了主部音乐的特征,又明显有了中国音乐中的变化元素。《牧童短笛》既体现了欧洲复调技术的规则与精神,又融进了中国式的旋律思维,从而成功地显示了西方对位技法与我们的民族音乐语汇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牧童短笛》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在创作立意上,用欧洲音乐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的民族生活——“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将这一场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钢琴艺术从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殿堂走到中国民间,《牧童短笛》即为最早的一次成功尝试。第二,在表现技法上,使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与欧洲多声音乐的技法规范加以结合,消除了欧洲音乐的审美影响,表现出了完全中国化的音乐美。《牧童短笛》在复调音乐的对位技巧和曲式结构等方面,堪称典范,给后人以启迪。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走向繁荣的标志和起点,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由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此曲被列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2.刘雪庵

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1924年考入成都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1931年秋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肖友梅、黄自学理论作曲,从俄籍教师吕维钿夫人学钢琴,从朱英学琵琶,从吴伯超学指挥,从龙榆生学中国韵文及诗词,从李惟宁学赋格和自由作曲。他的求学经历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作曲家中可谓“学贯中西,习通古今”。刘雪庵在创作实践中,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手法与西洋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先行者之一,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钢琴小奏鸣曲《C大调小奏鸣曲》、第一首钢琴组曲《中国组曲》和第一首根据琵琶古曲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飞雁》,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组曲》创作于1934年,由《头场大闹》《傀儡之舞》《西楼怀远》《少年中国进行曲》四个对比强烈、具有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小品组成。作者利用欧洲传统技法加上民族乐器琵琶的演奏技巧,将四首钢琴小品组成一幅民族风情图。特别是第三首《西楼怀远》,它是一首三声部赋格曲,整首赋格的基调是五声音调,主题用了藏族民歌的曲调。赋格结构是三部性的,再现部分有一个三声部的八度密集和弦,它没有对题,所有自由声部与主题都有某种联系。

《中国组曲》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作曲家用民歌曲调去写作赋格这种欧洲传统体裁的成功范例。刘雪庵发挥了其在民族对位与和声方面的出众才华,以典雅古朴的旋律,色彩斑斓的五声音阶和声,将人们引入忆乡怀远的沉湎之中。第四首《少年中国进行曲》则以明朗悦耳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抒发了作者对一个崭新中国的向往。这部作品问世后,经常作为音乐会的独奏曲目演出,齐尔品曾将它介绍到欧美演奏,并先后在巴黎、纽约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国内出版。《中国组曲》从构思和艺术处理以及探索中国钢琴独奏曲的民族化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