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的发展及影响-民族声乐艺术唱法分析与舞台表现

戏曲的发展及影响-民族声乐艺术唱法分析与舞台表现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表演艺术发展到隋唐时代,虽然已经具备了产生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基本条件,但这时中国的叙事文学还不甚发达,一些带有人物故事的歌舞戏情节还比较简单,作为高度综合的戏曲文化还处于萌芽状态。唐代末年中国又进入一个封建割据和战乱的年代,五代十国时期,不具备戏曲艺术形成的社会条件,故这一时期的乐舞基本上延续了唐代的格局,没有大的发展。

戏曲的发展及影响-民族声乐艺术唱法分析与舞台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歌舞

在戏曲的诸要素中装扮舞蹈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原始社会乐舞表演主要是表现狩猎生活的,也有表现部落之间的战争的,如黄帝蚩尤相斗的舞蹈表演。表演一般在宗教节日时进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从出土的纹彩盆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在原始的乐器如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的伴奏下,龙腾虎跃、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

进入奴隶社会,出现国家之后,逐步由全民性的歌舞活动变为少数具有歌舞天赋的人们半职业的活动,其内容也由祭祀祖先和氏族保护神变为歌颂和夸耀帝王个人功绩了。

到了奴隶社会,阶级产生以后,艺术成为奴隶主贵族歌功颂德,维护统治的工具。如我国远古时代奴隶制初期的帝王舜、禹等都曾命令其部下的乐官“质”和“皋陶”仿效山林呼啸、流水的声音及百鸟啼鸣等自然界的音响,编制歌曲,用鹿皮蒙在陶罐上作鼓,以玉石相击等伴奏,歌颂他们带领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治理天下的事迹。

(二)汉代与南北朝时期的百戏

汉代的歌舞百戏包括舞蹈、器乐、说唱、装扮、杂技等。

在舞蹈中又有鼓舞、槃舞、剑舞、公莫舞等,其中鼓舞、公莫舞为汉代最为风行的舞蹈。公莫舞又称长袖舞,表演动作丰富多彩,在南阳石刻画像中有如“翘袖折腰之舞”;也有弯腰甩袖做燕飞的“双燕展翅舞”;还有一种长袖舞称为“盘舞”,在舞场上设有几个如圆盘的东西。演员在上面做各种舞蹈动作,舞步由一个盘旋转到另一个盘上,演员腰中的丝束和两只长袖随着舞步而翩翩起舞,姿态轻盈欲飞。

杂技是我国古代人民同西域诸国人民在文化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杂技表演最初在宫廷兴起,成为供统治阶级寻欢作乐的一种技艺,后来逐步传到民间,成为民间江湖艺人代代相传的生计。

汉代的舞蹈和杂技,后来有许多被戏曲艺术所吸收,成为戏曲表演中刻画人物和渲染环境的特技。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汉代出现了说唱故事的俳优和带有装扮人物和故事的角抵戏。(www.xing528.com)

俳优又称优人,为汉代的说唱艺人。汉代的说唱故事,没有脚本流传下来,但从前人的记述看,多为情节简单引人发笑的讽刺故事。说唱故事对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影响很大,特别是以念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的丑角戏,吸收俳优的东西更多。

角抵戏是由原始社会部落居民祭祀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发展演变成的一种竞技或表演。[1]

汉代的歌舞百戏已经具备了戏曲的各种要素,但它们还各自为阵,互不关联。但是在民间,各种表演艺术已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演出了,如张衡《西京赋》中描绘的就是古都长安歌舞百戏同场表演的宏伟场面。此外,还出现了专供歌舞百戏演出的场所乐楼。这些百戏楼都是多层建筑结构,一般为三层,最高还有五层的,如山西运城汉墓出土的陶戏楼。

(三)隋唐参军戏

在唐代,西域各国的艺术家亦被吸引到中原来献艺,在宫廷的艺人亦大大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据《教坊记》《乐府杂录》等史书记载,唐代的宫廷艺人有数千人之多。他们有雅乐部、清乐部、鼓架部、鼓吹部、熊罴部、龟兹部、胡部、俳优、傀儡等分工。其艺术形式包括歌舞、器乐曲、参军戏、傀儡戏等。著名艺术家有音乐家黄幡绰、张野狐,歌唱家念奴、永新,舞蹈家公孙大娘等。

在唐代的表演艺术中,由《东海黄公》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歌舞剧,如《踏摇娘》《大面》《拨头》《秦王破阵乐》《樊哙排君难》《茶酒论》等非常接近后来的戏曲形式。

中国的表演艺术发展到隋唐时代,虽然已经具备了产生综合性表演艺术的基本条件,但这时中国的叙事文学还不甚发达,一些带有人物故事的歌舞戏情节还比较简单,作为高度综合的戏曲文化还处于萌芽状态。

唐代乐舞和歌舞戏的演出场所除厅堂宴会和广场等临时性的场所外,还为适应祭祀敬神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的固定演出场所——乐楼。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乐楼为陕西澄县唐代城隍庙乐楼,另在敦煌莫高窟61窟法华经变火宅喻品中有一舞台图形。

唐代末年中国又进入一个封建割据和战乱的年代,五代十国时期,不具备戏曲艺术形成的社会条件,故这一时期的乐舞基本上延续了唐代的格局,没有大的发展。五代的文人绘画作品,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乐舞提供了形象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