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祖高皇帝:一举夺汗位,建立后金政权

太祖高皇帝:一举夺汗位,建立后金政权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翌年正月,他在赫图阿拉城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即汗位,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经累朝改谥、加谥,最后谥号全称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简称“太祖高皇帝”。虽然努尔哈赤临死前没有确定继承汗位的人选,但在他死前的一个月,因身体状况不好,制订了一项被称为“八王共治”的办法。“八王共治”国政宣布后,因老国君努尔哈赤还在,于是仅部分实施新国政。

太祖高皇帝:一举夺汗位,建立后金政权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即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后金努尔哈赤在沈阳东40里的叆鸡堡黯然死去。《太祖高皇帝实录》对于这一事件有如下记载:

(七月)癸巳(二十三日),上不豫,幸清河坐汤。八月庚子朔,丙午(初七日),上大渐,欲还京,乘舟顺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来迎,入浑河。大妃至,泝流至叆鸡堡,距沈阳四十里。庚戌(十一日),未刻,上崩。在位凡十一年,年六十有八。

努尔哈赤死了,但逝去的只是他的生命,他的名字和事迹已被载入了史册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临死前的一些情景

努尔哈赤,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显祖塔克世的长子,母亲喜塔拉氏,大清国的奠基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努尔哈赤的父、祖被明军误杀后,他被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但他以此为借口,立誓为父、祖报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东北的战争。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他已经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翌年正月,他在赫图阿拉城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即汗位,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后金政权的诞生,为其后将近300年的清朝拉开了帷幕。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起兵反明。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围攻宁远城,被袁崇焕打败负伤而回。同年八月十一日从清河返回沈阳,因痈疽突发死于途中叆鸡堡,终年68岁。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庙号为“太祖”。经累朝改谥、加谥,最后谥号全称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简称“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已平静地死去,留下的却是汗位继承带来的激烈的内部斗争。当时,努尔哈赤的子侄很多,其中儿子就有16个,最年长的是代善46岁,最年幼的是多铎13岁。之前,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因遭到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的联名控告,称其有血腥报复众人的罪名,被努尔哈赤囚禁两年后处死。按理说,老皇帝临死前应该公布汗位最终花落谁家,但是努尔哈赤却在临死前也没有确定汗位的继承者。对此,《太祖高皇帝实录》上有这样的记载:

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虽然努尔哈赤临死前没有确定继承汗位的人选,但在他死前的一个月,因身体状况不好,制订了一项被称为“八王共治”的办法。按照后金的这项政治制度,新汗的继承办法是八和硕贝勒推举嗣君,即嗣君由八王推举,嗣君在八王中产生。

后金的国体,是军事农奴主阶级的专政,在政治、军事、社会和宗族上,实行的都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女真氏族社会特有的军事组织。当时,三百个男丁编成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各牛录、甲喇、固山的长官都叫“额真”,如牛录额真(即佐领)、甲喇额真(又称扎兰厄真,即参领)、固山额真(又称固山厄真)、固山额真左右立美凌厄真(又称梅勒额真,即副将)。“固山”满语意思为“旗”,“固山额真”意为“旗主”,即旗的长官。固山额真虽然是旗主长官,但并不是旗下所有人的主人。八旗的真正主人是“和硕贝勒”,“和硕”满语意思为一方、一隅的指挥带头人,“贝勒”是女真部落的一部之长,“和硕贝勒”的意思一方面是女真人的主人,还是所在旗的所有人、包括固山额真在内的主人。“和硕贝勒”与“固山额真”之间是主仆关系或君臣关系。学者称他们为“主旗贝勒”或“领旗贝勒”。据记载,努尔哈赤时期的主旗贝勒为:正黄、镶黄二旗的主旗贝勒是努尔哈赤;正红、镶红二旗的主旗贝勒是代善;正白旗的主旗贝勒是皇太极;镶白旗的主旗贝勒是杜度;正蓝旗的主旗贝勒是莽古尔泰;镶蓝旗的主旗贝勒是阿敏。

八旗兵铠甲

据《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皇太极继位后,镶黄旗的主旗贝勒是阿巴泰;正白旗的主旗贝勒是多铎;镶白旗的主旗贝勒是多尔衮;正红旗的主旗贝勒是代善;镶红旗的主旗贝勒是岳托;正蓝旗的主旗贝勒是莽古尔泰、德格类;镶蓝旗的主旗贝勒是阿敏、济尔哈朗。

又据朝鲜史料记载,皇太极是正黄旗的主旗贝勒,镶黄旗的主旗贝勒还有豪格,正红旗的主旗贝勒还有萨哈廉,镶红旗的主旗贝勒还有杜度。

后金的政体,是君主集权制下的八大贝勒共治体制,八和硕贝勒即常说的八王,也就是后金的旗主贝勒。他们既是后金政权机构的权力代表,又是权力的执行者。八大贝勒的地位和权力,在当时的后金是有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的。据《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天命七年(1622年)即明天启二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颁布实行“八王共治”国政的《汗谕》: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至于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国,七人宜共赞成之。如己既无才,又不能赞成人善,而缄默坐视者,即当易此贝勒,更于子弟中,择贤者为之。易置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若八和硕贝勒中,或以事他出,告于众,勿私往。若入而见君,勿一二人见,其众人毕集,同谋议以治国政。务期斥奸佞,举忠直可也。

努尔哈赤的《汗谕》是对“八王共治”制度内容的具体解释和明确规定:

1.明确确定了八和硕贝勒的议政王政治体系基础。

2.强调以八和硕贝勒为共同联合执政,平衡八和硕贝勒的权力和利益之争。

3.禁止八和硕贝勒之间私下议论国政和单独见新汗。

4.新汗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八和硕贝勒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罢免权。

以上是来自后来编撰的《清实录》记载,而据《满文老档》记载,还有一些琐碎的规定。如国主在一月之内要于初五日及二十日升殿,八王可以经共议后分设满族蒙古族汉族官员各八人协助办事,以及八王中如有人不牢记父汗训言、不听从众兄弟劝告悖理行事,可以定罪,甚至监禁等。

“八王共治”国政宣布后,因老国君努尔哈赤还在,于是仅部分实施新国政。如八旗贝勒定期在大政殿“审事”;处理下级官员任免的备案;八旗分别缮录奖惩档子,各旗奖惩升降官员;后金向汉人下达命令,“皆以八王之书颁发”,等等。

其实,努尔哈赤在后金政体上的改革,仅仅局限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新汗与八和硕贝勒之间的关系,排挤异姓皇亲于最高权力之外。在天命时期,后金的实际统治权是在汗和四大贝勒手中掌握,汗是努尔哈赤,四大贝勒则是努尔哈赤的四个有才且年长的子侄,即二子代善,又称贵永介,因赐号古英巴图鲁也称贵盈哥,或大贝勒,后封礼亲王;侄阿敏,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又称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又称三贝勒;八子皇太极,又称四贝勒。在颁布“八王共治”国政之前的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实施的是四大贝勒“共理机务”。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四大贝勒又是“按月分直”,当时“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即每人一个月当班处理国家政务。而通过这次改革,后金政体的原四大贝勒议政形式,通过增加四小贝勒而变成了八和硕贝勒议政,并想借助增加的诸小贝勒的势力监督和牵制四大贝勒,以此平衡和限制四大贝勒权力的爆发。因为只有彼此之间的地位平等、权力相同,才能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推举新汗时,也不会受到某一方稍强势力的控制与操纵。

努尔哈赤以“八王共治”国政的贵族会议方式建立的后金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为新老汗权的过渡起到了平稳作用,然而当新汗一旦产生后,由八王共议国政的贵族权力机构必然因新汗“南面独坐”而失败。努尔哈赤在人到暮年时将汗权过渡给八和硕贝勒,以此实施共治国政,显然他的真正目的是为自己准备后事,平衡和制约八和硕贝勒权力是为了不出现争夺权力的血腥政治。

实际上,“八王共治”国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诸小贝勒的地位,分散和削弱了四大贝勒的权力,但并未真正使八和硕贝勒之间的权力达到平衡。四大贝勒占主导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最有希望竞选汗位的人也就是四大贝勒。然而,由于二贝勒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因此被排除在汗位候选人之外。这点阿敏贝勒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在推举人选时,曾提出率自己的镶蓝旗“出居外藩”,另立门户,但未能如愿。于是,四大贝勒中只有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才是汗位最强有力的候选人。

礼亲王代善像

代善,虽为大贝勒且“能得众心”,但性情“宽柔”且缺乏“威暴桀骜之势”。之前的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因被揭发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富察氏衮代有暧昧私情、同年九月又虐待其子岳托致使其逃亡明朝等事件,努尔哈赤斥责代善“像你这种人如何够资格当一国之君”。因此,代善在名声扫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努尔哈赤的信任,并被削夺一旗,自知无力与皇太极抗争。

莽古尔泰,本来势力和威望就不及代善,又性情鲁暴。为了表示自己对努尔哈赤的忠心,将天命五年(1620年)二月因“窃藏金帛”获罪的生母富察氏衮代杀死,影响恶劣。因此与汗位的缘分也是极其渺茫的。

皇太极,将卒精锐,智勇双全,战功独多,“奢得众心”,当时的年龄又仅有35岁,可谓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从以上三人的实力来看,四贝勒皇太极是汗位继承的不二人选。事实也证明,皇太极的实力和威望果然是非同一般。据《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

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太祖高皇帝崩,大贝勒代善子贝勒岳托、萨哈廉兄弟共议,至其父代善所,告曰:“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曰:“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协,其谁不从!”遂与岳托、萨哈廉定议。翌日,诸贝勒、大臣聚于朝,代善以其议告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及诸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皆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

上辞曰:“皇考无立我为君之命,我宁不畏皇考乎?且舍诸兄而嗣位,我又畏上天。况嗣大位为君,则上敬诸兄,下爱子弟,国政必勤理,赏罚必悉当,爱养百姓,举行善政,其事诚难,吾凉德,惧不克负荷也。”辞至再三。

三大贝勒及诸贝勒曰:“国岂可无君,众议已定,请勿固辞。”上又不允。自卯至申,众坚请不已,然后从之,遂择九月朔庚午吉日。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即努尔哈赤死的当天晚上,代善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两人决定推选汗位继承人。他们到代善的住所与其商量,推荐皇太极继承汗位,代善赞同。第二天早上,他们来到朝堂上,将他们的意见告诉其他两位大贝勒及诸小贝勒,取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对此皇太极推辞:“皇考没有让我当汗的命令,若不让兄长当汗,就不能秉承皇考之前的志愿,也不能符合上天的安排,会很难统治朝臣和百姓的。”皇太极从上午的卯时到下午的申时这段时间推辞再三,诸贝勒及朝臣一再坚持敦请,最后皇太极才接受请求,答应继位。(www.xing528.com)

皇太极朝服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于沈阳皇宫的大政殿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典礼,定次年为天聪元年(1627年),并大赦国内。九月初二日,皇太极与众大小贝勒一同拜天盟誓。皇太极宣誓“敬兄长,爱子弟,行正道”;三大贝勒宣誓要“教养”“善待”子弟,并要求子弟“听其父兄之训”“忠于君上”“力行其善道”;诸小贝勒宣誓不背叛“父兄之训”“尽忠于上”。作为父兄长辈,四大贝勒有教养子弟即诸小贝勒的责任;诸小贝勒则必须接受父兄的管束,以尽“子弟”的义务和责任。

皇太极的继位是很顺利的,显然他是“八王共治”的最大受益者,“八王共治”的结果令他免遭众人合伙攻击。但努尔哈赤所制定的八王推举制度,只不过是将汗位继承的明争变成了暗斗。在这成功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恐怖和残忍,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或多或少在含蓄地表明皇太极谋位已久。其理由如下:

1.天命汗权建立之前,已经58岁的努尔哈赤就考虑了继承人的事情,曾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让长子褚英执政,暗示将来他就是汗位的继承者。当时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褚英的生母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正室,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地位;二是褚英自小就有战功,先后被授予“洪巴图鲁”和“阿尔哈图土门”称号,前者为“勇士”之意,后者为“谋略”之意。由此可见,褚英不仅是长子,还智勇双全。虽然当时的满族没有立嫡长制度,但长子的身份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不过,后来的褚英不仅被努尔哈赤指责心胸狭窄,还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联名控告,令他身败名裂的同时也死于非命。当时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中的四贝勒。

2.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庶福晋德因察揭发大福晋与代善有暧昧关系:“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一次备佳肴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一天两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大约商量要事。大福晋又有两三次在深夜出宫院……”但从种种迹象表明,这件事情的幕后主使者是皇太极。这是因为,以德因察的地位,她只能监督获知大福晋做过什么,不可能知道代善和皇太极都做过什么,因为这两个人居住在不同的府邸里。相当于皇后地位的大福晋送饭给皇太极,很可能有笼络的意思。因此,即使皇太极不吃,他也不会直截了当地让送饭的人带回去,只能做出表面接受的样子。既然做出接受的样子,却把没吃这件事情透露出去,显然是皇太极故意所为,以此陷害代善。

3.天命六年(1621年)九月,阿敦“因挑唆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与四贝勒不和,诋毁国政,并用谗言挑唆其他小贝勒”,被“缚以铁索,囚禁于牢中”,后被处死。这就是历史上的“阿敦事件”。也正因如此,代善跪在努尔哈赤面前,哭诉说皇太极要害死自己。这件事情除了说明汗位之争的残酷性,也说明代善与皇太极之间存有矛盾。

4.努尔哈赤死的第二天,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的生母阿巴亥即努尔哈赤的大妃乌喇那拉氏,被诸王以努尔哈赤有“遗言”为理由逼迫殉死。对此,据成书于崇德元年(1636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后饶风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巳时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的西北角。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呢?

原来,当时汗位的主要竞争者是代善和皇太极,但代善已经明确表示自己对汗位的退让而推举皇太极,这时与汗位有竞争能力的则成了小贝勒多尔衮兄弟。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先生在《清帝列传·天命汗》一书中认为,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份,后金八和硕贝勒的组成名单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据《旧满洲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年)的八和硕贝勒名单是九人,当时努尔哈赤是这样说的:

此后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八王为八和硕贝勒。为汗者,接受所给予的八旗人众,食其贡献,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和硕贝勒若违犯扰乱政治的恶行,其余七位和硕(贝勒)集会议处,该辱则辱之,可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勤勉政事者,纵使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降等,其他七旗对汗可以不让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努尔哈赤的说法,当时的八和硕贝勒名单中没有代善的名字,而且还是八旗九王。原始档案上的多铎和多尔衮名字之间没有标点句号,据分析,当时多铎7岁,多尔衮9岁,因年纪太小,很可能是两人或与其兄阿济格三人共管一旗。所谓的“八王”实际只是一个泛指,八旗的各主旗旗主和与旗主有君臣上下关系的主旗贝勒等均可以被称为八王。有一点可以确定,代善在推举皇太极继位这件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铎像

天命末年,当时多尔衮已经15岁,多铎已经13岁,颇受努尔哈赤的喜爱。由于年龄尚小,按照满洲习俗,多尔衮和多铎还没有分府独立生活,即属于“未分家子”,因此可以分得死后的努尔哈赤产业即努尔哈赤领有的两黄旗。台湾学者陈捷先在《皇太极写真》一书中认为,当时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均没有分府,还称努尔哈赤死前将自己的产业即两黄旗分成四份,其中一份留给自己,另外三份给三兄弟。由于两人也是八王之中的和硕贝勒,他们的生母又是大妃,能控制后宫,于是逼死他们的生母就可以减弱他们的势力而孤立他们。之所以说阿巴亥的死与皇太极继位有关系,还可从阿巴亥的死亡时间“辰时”与众贝勒推举皇太极继位的开始时间“卯时”来看,众贝勒是推举皇太极继位在前,逼死阿巴亥在其后,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扫清皇太极继位的障碍,有记载称皇太极是“英勇超人、内多猜忌”的人。

其实,皇太极的争权夺势早就有恶名。天命七年(1622年)八月,都堂乌尔古岱额驸接受汉族官员赠送的黄金,随即将此事请示皇太极如何处理。皇太极指示他“不如暂留此金,以待事发”。这件事情被封锁后,当时只有皇太极和三小贝勒岳托、济尔哈朗和德格类四个人知道,不仅其他三大贝勒不知道,就是努尔哈赤也不知道,这就是当时的“乌尔古岱事件”。皇太极的这种揽权行为,充分暴露出他争权的野心。

再后来,努尔哈赤严厉斥责皇太极不是真正的“贤明”,从而对其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初九日,努尔哈赤对皇太极说:

尔若贤良,则凡事秉公从宽处之,兄弟之间皆平等以待,相互敬爱。尔果独善其身,超越他人而行,致众兄于不顾,尔欲为汗乎?聚朝而散时,尔送众兄,则众兄之子弟必报尔,送尔至家,此方合礼仪耳。尔不送众兄,而众兄之子弟送尔,尔何故默然受之?尔之贤明何在?

从皇太极对这件事情的做法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的斥责中可以看出,皇太极在继承汗位的行动上,采取的是打击三大贝勒、拉拢诸小贝勒的策略,让三大贝勒知道他的狠毒手腕不敢惹他,通过小贝勒对他的靠近孤立三大贝勒,小贝勒通过他也有依靠。

皇太极诸多暗含着暴力的清除策略大有成效,最有竞争汗位可能的代善,对皇太极感到恐惧的同时,更是感到了可怕的严重后果,因为他的儿子岳托等人都已经被皇太极拉拢过去。因此,当他的儿子岳托等人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时,他立刻表示了赞同。当然,这里所说的他表示赞同的说法,还是来自清朝官方的说法。事实上,当时的后金还是发生了争夺汗位的事件。

1.来自明朝的说法。担任辽东督师的王之臣与辽东巡抚向北京奏报:“奴酋奴儿哈赤死于沈阳,四子与长子争继,未定。”“奴酋奴儿哈赤”指的就是努尔哈赤,称努尔哈赤为“奴酋奴儿哈赤”是对他的贬称。明朝熹宗皇帝也认为是这样的:“奴毙已真,其子争位,狡黠叵测。”从这里可以看出,代善与皇太极之间的争继已经被明朝方面探知。

2.来自朝鲜的记载。《李朝仁祖实录》称皇太极“其即位系夺立云”;对此,朝鲜的《丙子录》上记载更加详细:

建州虏酋奴儿赤,疽发背死,临死命立世子贵荣介。

贵荣介让位于弟弘他时曰:“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弘他时略不辞让而立。

另外,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上还有这样一种记载:

奴儿赤临死,谓贵荣介曰:“九王子应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贵荣介以为嫌逼,遂立洪太氏云,僭号天聪。

以上两文中的“奴儿赤”指的是努尔哈赤,“贵荣介”指的是代善,“弘他时”和“洪太氏”指的是皇太极,“九王子”指的是多尔衮。

3.清朝官方记载中对此也有一些透露。《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称多尔衮罪状时写道:“擅自狂称,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夺立,以挟制中外。”

代善的后人昭梿在《啸亭杂录·续录》中有《明人论先烈王》一文记载:

尝读全谢山《鲒亭集》,载明人夏吏部允彝言曰:“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及弟。又能为之捍禁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盖谓先烈王让国事也。其时传闻异辞,尚不知先王拥戴文皇出于至诚,高皇帝初无成命也。

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大清国史宗室列传》中《代善》一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太祖上宾,代善于诸子最长,至功德茂异,夙有人君之度,众望尤属太宗,特诸贝勒大臣以次序素定,未敢言也。代善慨言与子岳托、萨哈廉自作议书,具言绍承大统,必得圣君,始能戡乱致政,以成一统大业,自顾德薄,愿共推戴太宗嗣位。

由上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皇太极继承汗位由众贝勒推举是无须质疑的,但推举的过程中却是有争议和斗争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期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斗争,现在一切都只是猜测了,总之皇太极的继位并不像清朝官方记载得那么简单、容易。

胜者王侯。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即使其发生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成分,但最终的结果却告诉世人,皇太极是以众贝勒推举的形式合法合理继位的,后金政权的天聪时代也由此开启,即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朝政,四人每人每月轮流分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