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培养研究关键人物:教师研究如何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

重视培养研究关键人物:教师研究如何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研究是学校的研究,学校的研究活动需要熟悉本校教师的需求、能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的组织者精心组织,校外研究者可以指导具体的研究,但不能胜任相关的研究组织工作。研究的组织者可以是学校的科研工作负责人,也可以是其他负责相关工作的学校中层。除了培养领导者,学校研究必须有内部的中坚力量——关键参与者,研究组织者不一定精通研究并亲历研究的各个细节,研究的重要任务是由关键参与者完成的。

重视培养研究关键人物:教师研究如何从个体经验到群体实证

学校领导者在关注组织良好氛围和突破个人管理局限的基础上,重视培养研究的关键人物,也是其构建支持研究系统的重要工作。因为研究是学校的研究,学校的研究活动需要熟悉本校教师的需求、能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的组织者精心组织,校外研究者可以指导具体的研究,但不能胜任相关的研究组织工作。研究的组织者可以是学校的科研工作负责人,也可以是其他负责相关工作的学校中层。但是,研究组织者不同于一般的学校管理者,其不但要熟悉研究基本流程,而且要善于调动和协调学校内部的力量,并寻找与之匹配的外部资源开展内外结合的研究活动。

培养研究的组织者实际上是培养学校研究的领导者,可选择的培养对象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爱研究,能认同教师研究价值;二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谐人际关系;三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一定的人格魅力;四是不满足现状,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五是对学校的发展有责任心。培养中,除了应该遵循构建信任关系、给予鼓励、提供安全保障等策略外[31],还需从关注被培养者的需求出发,有承诺有支持有评价,在工作中培养,引领其发展为学校研究的领导者。

除了培养领导者,学校研究必须有内部的中坚力量——关键参与者,研究组织者不一定精通研究并亲历研究的各个细节,研究的重要任务是由关键参与者完成的。他们在专家引领下,逐步掌握研究方法与步骤,把学校研究与个人研究相互贯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引领边缘参与者,形成各种非正式的研究共同体,支持学校正式研究组织的良性运转。

【注释】

[1][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译者序7.

[2][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3][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68.

[4][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6.

[5][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45.

[6]根据[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68-80整理.

[7]郑志强.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71.

[8]郑志强.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71.

[9][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1.

[10]陈雅玲.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85.

[11]陈雅玲.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85.

[12]马玉宾,等. 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2.

[13][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2.

[14]操太圣等.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72.(www.xing528.com)

[15][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9.

[16][美]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5.64.

[17][日]竹内弘高,等. 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65.

[18]根据张娜等.在课例研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兼谈上海市沪新中学的课例研究实践[J].当代教育家浦东教育,2013(7B):11-15修改.

[19]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4.

[20]详见[日]竹内弘高,等.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李萌,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66-78.

[21][美]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0-181.

[22][美]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2.

[23][美]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3.

[24][美]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0.

[25][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4.

[26][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4.

[27][美]约翰·C.马克斯维尔.中层领导力[M].张树燕,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3.

[28]案例资料由上海市实验东校仇虹豪校长提供。

[29]案例资料由大团中学原教育科研负责人陈莉莉老师提供。

[30]参见第一章第二节。

[31][美]约翰·C.马克斯维尔.中层领导力[M].张树燕,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62-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