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学习设计的基本流程

移动学习设计的基本流程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活动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移动微学习活动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1.2所示。下面给出移动微学习的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

移动学习设计的基本流程

这里是依据活动理论来设计移动微学习活动,主要的活动设计环节包括环节前端需求分析、核心要素分析(主体、客体、共同体的分析)、中介要素(活动规则等)分析及学习活动评价分析。在活动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移动微学习活动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1.2所示。

1)前端需求分析

图11.2 移动微学习活动系统整体结构图

德耶认为,移动学习是运用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支持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设备必须能呈现学习的内容并且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交互。移动微学习就是在移动终端进行片段化的、碎片形式的学习,移动微学习的特点其一是它的泛在性和交互性,即该学习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且与学习共同体和专家或者服务器进行交互的一类学习,真正实现了人类按需学习的理想。另一特点是学习单元小,一般是“小的信息单元、狭窄的主题、相对简单的问题”,并且呈现时间短,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应用移动微学习,如果传统课堂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那么采用移动微学习并不一定可以带来多大的提升,也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那么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采用移动微学习活动呢?下面给出移动微学习的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

(1)小片段的知识结构

资料显示在线观看一分钟的标清视频约占用手机移动数据流量2 MB,而查看一条图文信息所耗流量为190 KB,所以流量的消耗对于移动微学习来说是不能忽视的,所以适合移动微学习的知识点必须是可以拆分成不可再分割的若干个小知识单元,独立存在,并且知识点是具有连续性的,这样每个知识点学时不多,学习者不易产生疲倦,知识也不隔断。

(2)短时间的学习内容

由于移动微学习是非正式学习,而且学习的人几乎没有较长的时间来进行知识学习,所以,要充分利用学习者的零碎时间来学习,比如,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各种情况,如外出旅游的学习者、乘交通工具的学习者等。因此,微型学习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微小的学习组块,可通过学习设备轻易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

(3)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拆成零散知识点之后,各个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但是整个知识点的框架脉络仍然需要很清晰,这样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知识点,不用担心学习者学习的知识混乱,最后给出整个内容的框架,帮助学习者整理思路即可。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使其学习激情高涨,学习时间周期加长,减少了学生中途不学习、厌学、弃学的情况。

2)核心要素分析

活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过程与结果。人的意识与活动是辨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在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含3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3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3所示。

图11.3 活动系统结构图

(1)移动微学习主体分析

移动微学习的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主要有成人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我们要对学习者的性别、学习特征、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等进行分析,需要全面地把握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习主体来进行的。与传统课堂情境下的学习者最大的不同是,学习者大部分处于运动状态,且学习的地点通常在户外,如工作现场、户外或者公交车、地铁上,这种环境吵闹且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而且学习时间相对零碎,这就需要学习者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由于移动微学习大多为自觉学习,因此,积极、主动、勤奋的人尤其适合,到底哪些学习者是移动微学习的适用主体呢?

渴望获得知识却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学习者,例如老年人想学习身体保健知识、旅行者想获得当地的人文风情、手工艺制作爱好者想学会编制手工插花等,这种类型的移动微学习内容就非常适合他们。

②渴望获得知识却没有太多零散时间的学习者,例如长途司机、公司职员、外出务工人员等。

③渴望获得知识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去学校的学习者,例如残疾人、住院病人、瘫痪人群等。

④渴望获得知识,但是学校不开设的课程的学习者。

(2)移动微学习客体分析(www.xing528.com)

客体是指原材料和问题空间,它是主体从事活动的承载体,也是活动的导向,可以是教学目标或学习目的,是主体想要改变的对象,或者说是学习主体最终转化得到的结果。移动微学习客体即为移动微学习的操作对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等问题,移动微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客体分析与准确定位,也是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

①学习目标:任何学习都是以学习目标为前提,学习目标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终点,对于移动微学习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学习目标应该是实际可达到的实用性目标,将学习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分割成更小的目标来进行学习。

②学习内容:移动微学习的学习内容最好是能够满足实用目标的短小知识模块,以一种短小的信息形式呈现,如一小段文本、一张图像或一组图像、一段音频或视频、一个简短的动画,移动微学习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需要依照以下几个原则。

a.原则1:知识单元是不可拆分的最小模块,而且彼此关联,如图11.4所示。

图11.4 知识模块化分割示意图

b.原则2:学习内容以生活实际问题来进行组织,贴合实际,实用性是移动微学习的显著特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

c.原则3:学习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既能独立使用,又能小组使用。

(3)移动微学习工具分析

在移动微学习活动中,工具是移动微学习的必备条件,技术环境是移动微学习活动得以展开的依据,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如安卓、苹果系统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和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包括App、APK、微信公众平台),除去简单的基本学习工具,还应包括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的工具,常见的如思维导图,还包括学生需要学习的信息资源查询工具,与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库,同时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给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

(4)移动微学习劳动分工分析

分工是指共同体内合作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也指纵向的权力和地位分配,即分工可以根据各活动的具体情况协商进行,也可自上而下纵向组织,劳动分工是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分工以及所负责的学习项目的分工,需要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判断学习活动需要哪些角色,各个角色的具体分工是什么,这种分工明确合理的做法有助于调动每一位成员积极地参与微型移动学习活动,并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5)移动微学习规则分析

规则是指在一个学习活动中由主要负责人规定的做事的标准,是学习下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学习中的每一位学习者都要遵守学习活动的规定,它是主体与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起制约和确定个体与个体间相互关系的作用。移动微学习的规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规则,即学习者个体应遵守的一些规则,主要是指在查找资料时的一些网络行为规范等;二是小组规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所以小组规则的制订需要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后一起制订,以促使学习任务的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小组组长的职责主要为辅助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监督小组成员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最后把成果上传到群里。小组成员最终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

(6)中介要素分析

人类活动是以工具和技术做中介的,移动微学习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离不开工具和技术做中介。在移动微学习活动中,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它将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移动通信工具是移动微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技术环境和学习资源是移动微学习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学习平台等。

(7)学习活动评价分析

学习活动评价是评价者按照学习目标采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评价技术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监控学习,保证学习质量,促进学习者发展。它是学习活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习评价,可获得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目标情况的反馈信息,使整个设计过程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移动微学习中的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学习目的性。在进行移动微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关注学习过程。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移动学习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用来改善教学的过程。总结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了解活动的最终效果。

②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移动微学习活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习者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③评价方法多元化。具体学习内容的评价指标在设置上可从多个维度考虑,评价可体现在评价维度上(内容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学习作品评价)的多样化,具体可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维度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中的评价可通过小测试、投票、有奖竞答等带微型化特征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方式上为了体现评价多元化,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自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内容评价等一系列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