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志愿者活动:助人快乐收获成长

学校志愿者活动:助人快乐收获成长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团委的牵头下,学校先后成立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内容包括为社区老人服务、营造交通文明、清洁城市环境等活动,学生们从助人中收获快乐,从服务社会中收获成长。学校志愿者活动逐渐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学校志愿者活动:助人快乐收获成长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个性化学校追求的教育亦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像小鸟一样飞出学校,飞向外面精彩的世界,在自由的天空中释放个性,展现个性,发展个性,同时也造就适合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有用之才。

案例4-12:青春路上,不再孤独

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在这个充满着希望和幸福的世界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小小的爱和希望传递给他人。让我真正意识到这一切的是那些相伴到如今的同伴,相伴到如今的队伍。

我曾经问过自己,什么是真正的公益,什么是能够让同学、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能接受的公益活动。后来发现自己想的太多反而违背了做公益的初心。什么是好的公益?我理解为能够让我们和他人从心底里感受到幸福的东西,就是好的公益。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世界不是单向的,你在付出的同时,世界也在赠予你那些同龄人不曾拥有的东西——一颗为了梦想行动不会遗憾的心。

一路走来,人事多艰。我带着我的伙伴一起完成公益的活动时,心中的充实感远远大于准备活动时的紧张。我们从敬老院到托老所,从马路旁的表演到市中心广场上的汇演,从街边的垃圾清理到外滩、人民广场,使城市变得美丽。这是一群具有活力的队伍,我们正值花季青春,不应该被浪费,而要继续“新青年”的公益,继续“折腾”我们的青春。

青春不可能永远埋藏于题海和书本。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我们的内心也很充实。我们想创、敢闯,但有时沟通力和执行力还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永远需要学习,也需要有更丰富经验的人来指导我们。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对社会、对外面的世界有着种种遐想。但唯有自己走过,体验过,才能给后来人一个更加有力的榜样。

生命只有一次,既然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何不来拓宽生命的宽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共勉之。即使孤独也不要放弃,即使失败也不要气馁。这条路上,你永远不是独行者,你永远不孤单。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是一所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学校,学校把公益志愿活动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感受人与人的友善,实现自我成长,成为“知行并举、德艺兼修”的优秀青年。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坚持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师生共同加入志愿活动中来,帮助弱者,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在学校团委的牵头下,学校先后成立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内容包括为社区老人服务、营造交通文明、清洁城市环境等活动,学生们从助人中收获快乐,从服务社会中收获成长。增强公民意识。现学校又将5支志愿者服务队进行整合,成立了“上戏附中新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它的成立是水到渠成的,源自于长期对公益的坚持。公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上戏附中的一张名片

十年来,学校已有近5 300多人次加入公益志愿服务中。2013年初至今,学校组织志愿者活动53次,参与活动1 693人次,平均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将近3次。学校还制定《上戏附中新青年志愿者先锋队记录手册——蓝天下的挚爱》,纳入学生的品德考评当中,建立志愿者的评价机制。每一次志愿活动由学生会社会实践部统一招募、培训,确保公益志愿活动开展有效果、有意义。学校志愿者活动逐渐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志愿活动的形式从简单到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助老助学,学校还形成了美丽上海和文化公益等志愿者活动。丰富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公益资源从校园到社会。学校先后与静安公益志愿者之家、厚天公益促进中心、黑苹果青年、上海海关大学志愿者社团等7家优秀社会公益团体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公益舞台。同时学校还开设“上戏附中新青年志愿者先锋队”微信公众平台,把新媒体运用到了公益志愿活动中,成为宣传公益、公益互动的有效工具,到2014年7月已取得了600多人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公益做得越久,学校愈加发现,公益活动与学校“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越公益,越幸福。学校对全体学生做了幸福感专业心理测量,分析显示,学生们的负面性情绪显著降低,实现自我幸福指数提高。有老师、家长反映,参加公益的骨干学生,往往更有自信、更懂得合理安排时间、更关心社会。正如一位学生父母的话:“感谢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这个世界也许时刻都需要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带来一些感动。”

案例4-13:游学之旅(www.xing528.com)

2014年,我们市西中学高二年级的暑期“文化游学”又开始筹备和计划了。厦门成为同学们心之向往的旅游之地,小组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各抒己见,在许多有关厦门的资料中独具特色的BRT交通系统设计与运行方式吸引了我们。听取了多方意见之后,我们确定了小组研究课题《探究厦门BRT系统及其对上海奉贤BRT系统兴建的启发》。

本次厦门游学并非单纯的旅游,而更是一次体验与学习,前期的准备工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难。为了联系到采访对象,我们小组打了不知多少通电话。还算幸运,在去往厦门的火车上我们最终和对方确定了采访安排。

在第二天正式探访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先去了厦门的夜市,一边品尝那里的小吃,感受厦门地方的民俗风情,同时能够首先了解并感受厦门地面公交的情况。可以说厦门的地面交通与上海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票价相对便宜,速度更为快捷。

第二天,我们首先乘坐体验了厦门的BRT系统。同时,我们也对乘坐BRT的市民及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之交流,了解了本地市民以及当地游客对于BRT系统的评价。大多数的被采访者都肯定了BRT系统,表示BRT系统的建设对于他们的外出和旅行都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随着城市人口增长,BRT系统在平时的早晚高峰时段也同样产生了拥挤的情况。这一状况一方面表明人们对于BRT的依赖度很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BRT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

之后,我们采访了洪文站的戴站长,并向其询问了有关厦门BRT的一些运营问题,站长一一作了解答。在我看来,研究这项课题,不仅是探索的过程,也更像是锻炼自我,特别是主动采访陌生市民或游客就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通过一整天的调查、体验、采访,虽然拖着疲惫的身子,但感觉是充实而满足的,这次经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交通知识的增长,更是个人素质的提高。

课题考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许多的名胜,深入了解体会了厦门的魅力之处。厦门之旅,短短四天,让我们收获了太多,与小伙伴们在一起,不仅让我们熟悉彼此,更让我们的见识,我们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四天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厦门这座城市也深深留在了我们的心底,我想,这些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会是一笔意义非凡的财富

“游学”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学习方式,2 000多年前孔子带着众多弟子周游列国14年,就是一次漫长的游学实践,一路讲学论道,一路困顿颠簸,终于成就辉煌的儒学大宗。今天的教育,依然要遵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市西中学“文化游学”即是将“游学”与人格和创新素养培养结合起来,是对“好学力行”校训的一次具体实践。

细观“文化游学”,我们不难发现此项活动是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融学习、旅游、研究、考察为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现个性发展的极佳教育载体。该项活动旨在借助融体验、感悟、思考、践行为一体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将学科知识与服务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深入实际、细心观察、探究合作、积极思考,敏锐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社会现状观察力和思考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努力成为一名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具有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年7月上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市西中学的学生们通过自主设计游学路线、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根据课题查找资料、确定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联络相关机构开展采访、明确组员分工,并在暑假整理游学资料、撰写研究性课题论文,在开学时进行课题汇报。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型学习课题,从而在游学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获得“优势发展”。

文化学旅以“悦览山水形胜、体验民生民情、滋养人文情怀、培养高雅志趣”为主题,面向学生征集游学路线,3年来,共开辟了11条学旅路线,在这些旅途上,学校老师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风景”——

自主选择,激发热情。由于每一年的学生群体不同,游学活动路线每年都在不断扩充和调整,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游学路线,同时也会将一些经典的路线不断保留,如延续3年的“西安”线,每年学生的热情都很高,而最终的实践课题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他们总能以不同的视角来看西安。连续2年开辟的“长沙线”也逐渐成长为一条新的热门路线,而新开的“成都线”因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样吸引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课题来到这里。游学的路线选择,因为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而激发了学生在“游”的过程中“学”的热情。

广阔天地,学而不同。同一条线路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优势的区别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如成都的路线,学生们开展了《“东郊记忆”转型有效性分析及其对上海新场古镇开发的启示》《川人终是爱高腔——川剧在成都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茶文化对成都市民日常生活影响的研究》《都江堰市的昨天、今天、明天——关于都江堰市震后城市功能变化的相关调查研究》《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成都茶馆文化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等调查研究。同样是长沙线路,学生的研究视角也各不相同,有《凤凰古城扎染蜡染工艺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凤凰古城排水系统实地考察及探究》等。延续了3年的西安线路每年都有新的惊喜,《追溯丝绸之路起源、探索秦川文化底蕴——关于古诗中西安市遗址保护现状的相关研究调查》《西安城墙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融合——2015暑期文化游学报告》《长安古韵终的梵铃声——“西安汉传佛教的前世今生”课题研究》,同学们的兴趣是如此广泛。

团队合作,展现自我。游学目的地对于全体成员而言都是陌生的地方,3—7天的行程安排配合课题研究的开展,时间上非常紧凑。在5—8人的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必须要承当相应的任务,这给了学生锻炼和发挥优势的机会。有的学生善于捕捉细节,他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些学生善于统筹安排,能够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有些同学理论研究能力强,专门负责查找资料、攻克必要的理论知识并讲解给组员听;有些同学非常细心,把全体成员在外的日常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有些同学善于理财,一路就成为大家的财务管家,负责计算每天团队的开支和第二天的预算……每个人都能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在陌生的城市里,小组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家庭”,而每个人的光环都不会被掩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