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改革:个案剖析与实证研究

区域教育改革:个案剖析与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安区实验小学在区域整体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选择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相关学科学习平台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适应性变革。通过上述三所学校的案例概述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否定和重建,最后不断逼近真值的发展过程,而实践性循证即是保障这一过程科学和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上述三个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静安区学校走向个性化行动中的实践性循证运用状况。

区域教育改革:个案剖析与实证研究

方法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到学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从而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支持。本轮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区域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区内中小学校在研究证据的搜集意识与搜集能力上无疑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不同学校在实证研究的力度和规范程度上虽然仍有差异,但是重视和强调证据在研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已然成为中小学校普遍达成的共识。

为了更加直观具体地反映区域不同学校开展实践性循证的不同实践和做法,以下从中小幼三个学段分别选取一所学校,就其实践开展情况作简要概述。

静安区南西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拼拼乐”游戏的教学时,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产生了分歧,究竟是常用的保守教育“先以集体教学的方式教授玩法和规则”对材料关键经验的达成度较好?还是初试啼声地放手式教育“先投放让幼儿自主探索后再进行集体的分享交流或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得效果更佳呢?通过对全园38名一线教师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材料的结构越低,规则浅显,材料的暗示性强,适合教师不教,直接投放,反之要教。而中班“拼拼乐”材料更偏向低结构的材料,因此提出假设“低结构材料更适合用‘先个别探索再集体分享交流’的推介方式”。然而,这种基于群体经验的结论可靠吗?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他们将这一实践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精致化的对比实验研究,用实践来检验教师们的选择和判断。最终发现实验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更高的愉悦性和坚持性,同时对拼搭出的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在探索中体现出多层次的能力。但是这样的结论在面对高结构的游戏材料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新的一轮循环又就此产生。在这样一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研究的直接结论,更关注的是借由循环实证策略,来源于实践的问题得以再次重新回到实践,接受实践的重新检验。这样一个从实践中来又还归实践的研究路径设计,同时结合实验数据的对照分析,显然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静安区实验小学在区域整体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选择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相关学科学习平台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适应性变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他们发现平台在习题练习、错误矫正以及学科拓展等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选择,具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条件。尤其是在个性化指导的效率上,平台有着传统课堂所难以企及的优势。然而,怎样才能证明平台的使用成效?如何进一步改进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内容设置?师生基于平台的教与学又该怎样进一步优化?这些源自平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又一次考验着平台的设计者。于是,他们在前期平台搭建与使用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一次传统课堂与平台教学的对比实验,同时结合对学生体验的访谈,以进一步验证和检验基于平台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实践的深化改进提供证据支撑。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在个性化指导的效率上,平台显然优势明显,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针对性矫正;此外,学生也更喜欢在平台上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习的选择性、趣味性和针对性都得到了较好彰显,而这些无疑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实验和学生访谈中反映出的诸如平台对错判断的机械性、传统教学与平台教学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也成为学校下一步平台设计与教学改进的新方向。(www.xing528.com)

静安区育才初级中学在探索融入视频学习的段力佩茶馆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实证手段,经历了一次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循环实证过程。在研究开始之初他们就遇到了一大阻力——教师们费心制作的视频学生却并不喜欢。于是课题组深入教师和学生当中,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最为迫切和实际的需求,从视频的内容选择、语言风格、录制手段以及工具支持等不同方面,进一步提升视频的制作水平以增强视频吸引力。同时,加大对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为教师的视频制作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帮助。然而,解决了视频制作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视频学习途径的不满。“我们觉得很麻烦,每次都要到老师那边拷贝视频”“每次回家看视频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看,总是匆匆浏览一下而已”。这些学生的抱怨,不仅是他们最为真实的心理感受,也是迫使学校课题组不断改进的动力。于是,学校在研究分析视频学习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搭建视频学习平台、制作视频学习单、丰富视频学习内容等多种手段,为学生的视频学习营造了更为便利有效的外部条件。但无论是视频制作还是视频学习途径,显然都还只是视频学习过程中较为初级且外显的问题,而随着视频学习不断走向深入,一些关乎学习有效性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视频都学过了,课上还要再学习一遍,真的很无聊”,这是学生的抱怨,同样也是教师们的困惑——学生视频都学过了,课堂活动该如何组织呢?此时,学校开始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下功夫,从读的广度、议的针对性、练的形式和频率以及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茶馆式”教学的新内涵。经过这样一个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迭代发展,融入视频的教学不仅为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和采用,同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同步提升。

通过上述三所学校的案例概述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否定和重建,最后不断逼近真值的发展过程,而实践性循证即是保障这一过程科学和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上述三个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静安区学校走向个性化行动中的实践性循证运用状况。随着方法研修的深入,实践性循证的过程也不断完善,每所学校都创造了校本实施的经验,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