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教育的演进与未来: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哲学教育的演进与未来: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高校教育发展的这种“新常态”,高校应转变理念,打造慕课平台,积极推动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2012年被称作是“MOOC元年”,从这一年开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在2005年西方就出现了MOOC的概念,但直到2012年慕课才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课程资源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有品质和影响力的在线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出现。2012年以后,中国高校的慕课课程也由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校平稳发展起来。

哲学教育的演进与未来: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发展的这种“新常态”,高校应转变理念,打造慕课平台,积极推动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首先,深化对于慕课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2012年被称作是“MOOC元年”,从这一年开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其实早在2005年西方就出现了MOOC的概念,但直到2012年慕课才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课程资源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有品质和影响力的在线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出现。2012年以后,中国高校的慕课课程也由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校平稳发展起来。最近这几年,我国也有一些慕课平台陆续上线,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在线课程平台ewant育网等。但总的来说,北京、上海的慕课发展水平处于领先状态,其他地区高校的慕课发展相对滞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在信息接收上面相对滞后影响了慕课的发展之外,还有就是对于慕课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慕课对于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推进教育改革往“混合式”方向发展,必须转变理念,深刻理解信息时代对于教育领域的冲击、影响,互联网平台对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慕课课程的制作以及慕课平台的打造。

其次,提升慕课制作的硬件支撑。

慕课的发展依赖课程内容的发展,慕课课程的制作是提供优质课程的必要前提。而慕课课程制作需要有专门的制作场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建立自己的慕课制作场地。慕课课程不是简单的视频录制,要制作一门好的慕课课程,对于声音、灯光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还必须配备专业的设备,为教师将自己的课程转化为慕课课程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高校也提供专项资金用于慕课课程的制作。教师将自己的课程转化为慕课课程,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慕课由于不能采取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精当、合理、赋予逻辑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讲团队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而课程上线后,不仅有主讲内容的视频,还有提问答疑、讨论的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主讲团队教师的参与。因此,高校必须设立一定的资金支持,激发教师参与制作慕课课程的积极性。

再次,提升慕课制作的软件素养。

软件支撑主要是人员的支撑。一门慕课课程的完成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课程的主讲团队教师和课程制作的幕后团队。一方面,就主讲教师团队而言,高校要采取措施推动教师理念的转变,如对慕课的基本认识,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以及慕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高校管理层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慕课设计专家、慕课主讲团队介绍经验、方法,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慕课相关会议,通过这些方式,提升高校教师参与慕课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设计高品质慕课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就幕后团队而言,高校要为慕课课程配备精良的专业化制作团队。慕课制作不是简单的视频剪辑,而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创作过程。一门课程能够具有吸引力,形式也占据很重要的因素,而课程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制作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制作团队除了具有创意之外,还必须对高校教学工作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内容呈现出来,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同时,一门线上课程的成功运行需要有技术的支撑、线上平台的维护,这些工作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来完成,但高校也要打造自己的慕课制作队伍,因为他们更熟悉高校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充分地理解主讲团队的核心理念以及教学的内容,从而可以更好地借助媒体技术将其展现出来。

总之,慕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以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触动了高校教育改革的神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目标方向。慕课出现之后,各大高校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参与慕课平台的打造,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慕课也受到了社会的追捧和赞誉。但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我们应以更加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慕课的发展,理性地分析“慕课”到底是什么,“慕课”能够做什么,“慕课”的出现改变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推动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纳森:《大规模开放:慕课怎样改变了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www.xing528.com)

[2]伯格曼:《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3]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蔡文璇、汪琼:《MOOC2012大事记》,载《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

[5]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载《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6]魏传光、洪志雄:《超越与局限:MOOC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比较研究》,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第4期。

【注释】

[1]魏传光、洪志雄:《超越与局限:MOOC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比较研究》,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第4期。

[2]http://www.icourse163.org/topics/lixiaom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