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后国外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生态发展

二战后国外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生态发展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创伤,西方很多国家的城市都面临重建问题,城市规划、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成了各国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推动旧城更新,改善旧城区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出台了新的特别法规及措施。日本在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上最突出的方面是对环境的保护。

二战后国外城市的人居环境与生态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创伤,西方很多国家的城市都面临重建问题,城市规划、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成了各国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社区发展工作在全球广泛推行,其基本原因是:贫民窟的大量存在、水电设施紧张、住房拥挤、教育难以满足、卫生条件差、失业、犯罪、吸毒、卖淫,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生活极端困难等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显得非常必要。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7个国家在推行,到60年代已达到60多个,70年代以后,社区发展由“变迁取向”转到“社会服务取向”。

20世纪5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建设主题——社会住宅,就是政府给开发商予以资金上的补贴,开发商建房之后,以低廉的价格租给那些没有住房的低收入家庭。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汽车时代的到来,很多中上层收入的家庭纷纷离开老城,到城市周围新建的居住区居住,从而加快了老城区的衰败。当时的城市规划还有一个特征是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划分了居住、工作、商业购物等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不同的中心,如学校和教育中心、购物中心、管理中心等。城市外围地区被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区所分割,该区除有大量的社会住宅建设外,迁出城的中上阶层还热衷于拥有带花园的独立住宅,大量农田被侵占,村庄变城市。

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和环境危机,当时的石油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当时的发展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老城的价值,同时新的居住区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为新区的环境并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好。城市发展的中心逐渐由新区建设转向建城区的更新。为推动旧城更新,改善旧城区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出台了新的特别法规及措施。随着人们对老城价值认识的改变,充分认识到旧城区所内含的生态与人居环境价值,意识到保护城市的历史,塑造城市的个性,可给居民带来家乡感,增加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20世纪70年代的基础上,80年代继续加强城市的内部发展。恢复已建城区的活力,维护更新已有建筑物,基本思想是扩建优先于新建,目标是通过持续连贯的城市更新运动,不断提高城市的空间及居住品质,增强城市中心的吸引力。80年代追求城市的品质,还反映在居住区建设面貌的改变上,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居住区和高层住宅的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住宅单体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注重环境品质,生态保护渐渐得到重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到了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中,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环境会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成为90年代城市发展的主题。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要求有全面完整的规划纲领,充分考虑自然界各元素,注意土壤、水体、空气、气候、植物动物以及自然景观的保护。(www.xing528.com)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原则首先是充分考虑自然界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尽可能节省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性能源,为保证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必须尽可能降低噪声和保证空气的纯净度,慎重使用建筑材料,在建筑单体设计时注重立面和屋顶绿化;尽可能减少地面覆盖以及公众参与,营造最佳的生态与人居环境。

在亚洲,日本新加坡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较为突出。日本在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上最突出的方面是对环境的保护。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1951年公布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的各种对策。此后,又颁布了系列法律法规对环境进行保护。

另外,日本的环境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在市民中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也较高,市民团体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日本的环保监测手段和管理决策实现了现代化,日本全国各地建立了包括水质、大气、噪声、地表沉降等项目的自动观测网络,并在各种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环境信息系统,从而完成各种监测统计表格、监测统计图形及污染源分布图的输出,同时还具有环境预测和管理决策的各种功能。

新加坡的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较为注重住宅、公共设施服务及道路与绿化等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3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房屋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提高,由早期的一、二、三室房逐步转化为三、四、五室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同时,房屋结构日趋合理,盥洗间、厨房、卧室及客厅等设计随居民的需求不断更新。目前,新加坡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并且住房的类型和式样呈现出多样化,居民住房向大面积、高质量、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所有的社区都建设了不同数量和种类的公共设施,包括零售商店、生活服务场所、银行、娱乐场所和图书馆

回顾西方生态与人居环境演变过程,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的出发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如何在工业社会中使城市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不致恶化;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倡导城市的人文色彩,居民对以社区为单位推进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80年代以来生态与人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取向,成为全球共识,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区地位的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的操作性得到了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