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书生与学生们共同的难忘语文课

魏书生与学生们共同的难忘语文课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魏老师会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脉络,点拨一些关键的语句,给我们的自学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每天的第二节课是语文课,同学们都会自觉地按照魏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学习。口头作文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因为魏老师经常把思想教育寓于口头作文之中。我常想,魏老师的语文课与其说是在教授语文知识,不如说是

魏书生与学生们共同的难忘语文课

邵红:魏老师就任盘锦市教委主任后仍然坚持语文教学工作,他对教育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你们。明珠,你作为班长,初中3年你对魏老师的言行和教学一定感受很深吧?

水明珠:1997年至2000年,魏老师教我们语文课,那时他已经是盘锦市教委的主任了,但他一直坚持在基层教书育人。他的语文课不是全盘填鸭式教法,也不是不讲课完全自学。每天早上7点整,他都会拿着语文书轻轻地走进教室,接着是师生问候、口头作文、高喊“我能成功”。然后,他给大家讲讲国内外的动态、中国的未来,或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以此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潜在能量,拓展我们的视野,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随后,他就开始测试头一天布置给我们的自学任务。测试的方式是我们拿出纸,魏老师口述试题要求,我们在纸上答题。测试后,我们互批试卷。而且,每次互批的人都不一样,这样做能避免徇私舞弊,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互批的好处是我们能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在互批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再次熟悉知识点。互批结束后,魏老师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自己说什么时候能记住?怎样记住?接着,魏老师会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脉络,点拨一些关键的语句,给我们的自学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最后,他和我们商量布置自学任务以及明天考什么。

7点30分时魏老师和我们说再见,轻轻地离开教室。每天的第二节课是语文课,同学们都会自觉地按照魏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学习。就是这样,魏老师三年如一日,每天都在给我们心灵启迪,给我们灌输正能量,教会我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我们终身的学习能力。

至今我还记得一件很小的事情。魏老师要求我们在黑板上左边的栏目中写名人名言,用来激励大家,有一天有个同学写的名言是“失意时不要灰心,得意时不要忘形”。上语文课时,魏老师对我们说:“如果把‘不要’换成一个字,你们看看应该用哪个字代替?”当时,我就说:“用‘莫’代替。”魏老师马上说:“对!今天我们的日记就以《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为主题来写,好吧?”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儿,但是能看出魏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他随时会发现身边的事情,利用身边任何可以教育我们的机会来教育我们,让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受新的知识,于细微之处教育我们。他的教育理念对我后来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乃至今天我从事社区的党务工作都有着发散思维的作用。

邵红:2003年,魏老师在送走了你们这届毕业班后离开了实验中学,但是他那颗热爱教育的初心未改。他边在教委工作,边在盘锦市师专任教,直至退休。傅志健,当年你是这届最幸运的学生之一,而且你负责配合学校每天给魏老师上课录音。在这3年的录音工作中,你一定会有印象很深刻的课吧?

傅志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2000年10月25日的一堂语文课,同学们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各方面都显得很稚嫩。

同学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魏老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齐:老师好!

魏老师:说一说《学习是享受》。

(全班学生开始进行自由的口头作文,比如,有的学生就说一句:“我学习好了就能考上大学。”口头作文就20秒,学生们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魏老师:咱们划划明天要考的词,多少号了?

学生齐:49号。

魏老师:49号是什么?

学生齐:《海伦·凯勒》。

魏老师:没听过的举手。嗯,这是美国最受尊敬的作家,她自幼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那么,请你们把眼睛闭上、耳朵堵上,感受一下是什么样的世界

学生齐:黑暗。

魏老师:对,黑暗寂静的世界。然后人家还学习,怎么学啊?她看不到东西,但是她面对黑暗寂静的世界,最后成了作家。和海伦·凯勒比,你们遇到的困难还叫困难吗?

学生齐:不叫。

魏老师:欣欣然——50,朗润——51,杨柳风——52,作者是谁?出自哪?……61.一年之计在于春,请大家打一个框。……71.皎洁,请大家打一个框。……74.这个不能考,遇到过吗?……

(魏老师边让学生标注出要自学的词汇,边给学生分析。语言幽默,课堂时不时充满笑声。标注出到第88。)

魏老师:明天考这些行不行?你们觉得多不多?

学生齐:不多。

魏老师:觉得多的请举手。我觉得马云龙这点挺好,他说真话,是吧?他觉得多就说多,其他同学也说真话,觉得不多。有那种压倒困难的意识,困难就怕你。反过来,要是你怕它,一点儿小困难都欺负你。好了,给大家一个机会上黑板上听写,你答错了既不批评也不检讨,自己记忆还牢固。选谁呢?刘佳吧。写吧,强大的强,组词和拼音,然后,它还有几个读音,还能组成什么词?听清了吗?……

(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刘佳写错了字。)

魏老师:完了吗?还有什么?大家不要笑。和好的和,看家的看。

(同学们又笑了,因为刘佳又写错了。)

魏老师:崎岖的岖,山区的区。

(同学们又笑了,因为刘佳又写错了。)

魏书生:完了吗?今天时间到了。还是把错的拿……

(学生齐说:拿红笔改过来。)

魏老师:学习的目的在“会”,不在“分”。一直想改变大家这个观念,学习的观念主要是学会。好了,下课。

学生齐:老师再见!

魏老师:同学们再见!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很和谐,魏老师和我们是商量着学习,而不是命令式、灌输式。魏老师对我们说话习惯用“请”“行不行”,他把我们当作学习的主人。他在课堂上一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就让它闪烁。比如,夸马云龙说真话。他关爱学习差生,刘佳就是其中一个。魏老师明知刘佳学习差,却给他机会,并鼓励他,让大家不要笑他。同学们没有因为刘佳同学学习不好就不理他,而是彼此之间相处得像兄弟姐妹。记得在初二时,刘佳因为搬家转学了。那天他和同学们告别,全班同学哭成一团,大家舍不得刘佳离开这个集体啊!这就是魏老师长期教育的结果,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在这样充满和谐互助的课堂学习,心情该多愉快!多放松!学生们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魏老师的语文课都是以口头作文开始。一般都是我们和魏老师问候以后,魏老师给一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地进行口头作文。这时的我们可以真实地袒露心扉,自己说自己的,也不用怕别人听到我在说什么。口头作文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因为魏老师经常把思想教育寓于口头作文之中。我常想,魏老师的语文课与其说是在教授语文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学生编织一个今后能捕捉知识的大网。他更多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生思考。一个人内心有了做事儿的动力,还有什么事儿做不好?

我还整理过魏老师在2002年3月11日(星期一)的一堂语文课。

李萌萌(文娱委员):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一二。

(学生齐唱《一二三四歌》)(www.xing528.com)

魏老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魏老师:三八妇女节那天你做了什么事儿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有点儿行动吗?

学生齐:有。

魏老师:说一说吧。

(全体学生们开始口头作文达66秒,魏老师喊“停”后还停不下来。然后坐下。)

魏老师:马云龙说一说。

马云龙:昨天晚上我帮我妈做了点儿家务,我妈让我刷碗,我刷了好几遍才刷干净……

魏老师:再加点儿别的,长这么大尽刷碗了啊?卫弼说说。

卫弼:三八妇女节那天,我放学挺早的。我开始啥也没干,害怕惹祸,怕我妈生气。我妈回来时已经5点30分了,她不让我干活,让我看动画片。动画片里都在说给母亲祝贺节日,所以,我就对我妈说了一句“祝妈妈节日快乐!”

魏老师:冯瑶说说。

冯瑶:白天要上学,晚上我妈回家都7点多了,正赶上吃饭。我妈问我有啥表示。我说:“帮你做点儿家务活呗……”

魏老师:好,刘佳你说说。

刘佳:昨天晚上我妈让我刷20多个碗。

魏老师:怎么那么多的碗?

刘佳:不知道啊。我就刷吧,我不会刷啊,浪费了半瓶洗洁精。后来,我妈说:“得了,还是我刷吧。”

魏老师:都会刷碗吗?

(学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魏老师:如果碗都刷不干净,将来什么工作都干不好。好了,拿出本,写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注意是主要特征。

(1分钟后)

魏老师:说说加点词的作用。作者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解释“大约”。

(46秒后)

魏老师: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是哪座桥?

(40秒后)

魏老师:哪座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69秒后)

魏老师:我国的石拱桥( )到处都是,前面加什么?

学生齐:几乎。

魏老师:大家说,是加“几乎”准确,还是不加“几乎”?

学生齐:加。

魏老师:哪个语言更准确啊?“几乎”更符合语言的准确。那么,是“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准确还是“据说”准确?

学生齐:大约。

魏老师:不加“大约”更准确,但他为什么加了“大约”呢?

(学生七嘴八舌)

魏老师:不加“大约”更准确,但加“大约”更符合现在的实际,是吧?没有人证明它的确定时间。好了,明天啊,《向沙漠进军》一二三段。下课!

学生齐:老师再见!

魏老师: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