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钢琴教师文化修养

提升钢琴教师文化修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懂自己的专业。这种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趋势,就要求教师有更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修养,否则就不能胜任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另外,高校钢琴教师还时刻牢记我们的教育要对社会负责,对每个学生、每个家庭负责。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师在人格品性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提升钢琴教师文化修养

钢琴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懂自己的专业。一般文化修养与音乐专业修养的关系就像一个底边平放的等边三角形,底边越长,三角形的高度越高。要尽可能多地吸取文、史、哲、地、数、理、化等传统人类文化成果和一切新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便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这种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趋势,就要求教师有更为丰富的综合文化修养,否则就不能胜任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一)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

一个钢琴老师要弹过各个乐派的作品,知道当时的风格和特征,乐曲量要够大,不然会很难给学生教曲子。在你教钢琴之前,可以试着列出你弹过哪些作曲家,分析自己弹了哪几个乐派,哪些弹得多,哪些弹得少,哪些是擅长的,哪些是不擅长的,让自己心里有个底。音乐作品是呈现线状,历史状的,你要教学生,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支撑你,你要讲作品,就要研究作曲家也要读音乐史,不是一直让学生模仿你,而任何一种器乐的作品,背后还有很多理论的东西,乐理和声、对位、曲式、节奏、音乐背景,这些准备好才能够给学生一个“比较接近好”的音乐,钢琴音乐不只是每秒几下的震动波。

(二)扎实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钢琴教师,具有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是一项基本的素质要求,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是融技术性与音乐性于一体的专业技能体现。从技术上来讲,钢琴教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手把手地教,正确、科学的示范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学生一开始从老师处得到的就是不太严谨、甚至是错误的示范,那么这种错误必将贻误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示范得法,让学生较准确地领会学习重点解决难点,从而在漫长的学琴道路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音乐性来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演奏,一定会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听觉形象启示,从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在示范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时,如果能将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就会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音乐美的氛围中,体验作者的真情实感,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技术性和音乐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性需为音乐性服务,而音乐性又必须以过硬的技术性为前提保障。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技能,自己的演奏去感染学生,首先使学生获得音乐的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练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喜欢这首乐曲的内在需求。

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音乐是声音艺术,钢琴更是因为它有着优美的音质、多彩的音色而被誉为“乐器之王”。音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弹奏的质量和效果,具体表现在声音是否扎实,是否集中,着力点是否点深而到底,强而不虚。而音色是指声音的润色与着味,表现在强与弱、刚与柔、明与暗、轻与重、缓与急。所以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听辨能力,不仅要听音的高低、节奏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钢琴的发音性及特点,建立良好的声音观念,充分发挥耳朵的功能,去辨别音质与音色的优劣,体会什么是丰满而纯净、圆润而动听的音,什么是挤、压、敲、砸等不好听的音乐,怎样弹才能达到理想的声音境界,并及时调整、修正错误的弹奏方法。(www.xing528.com)

(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钢琴教学授课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钢琴技术技能的传授通常是采取“一对一”的小课形式,教学场所一般都是相对独立的专用琴房,在这种近距离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较为融洽。因此,教师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治学态度、专业文化水准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学术观等也会无形地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但是传统的小课制教学方式也极易导致教师的专制和武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教学对象已进入了成年,要注意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相互平等,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宽容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有民主、平等、互敬的作风。另外,高校钢琴教师还时刻牢记我们的教育要对社会负责,对每个学生、每个家庭负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面临困难时,不要将个别水平差的学生简单地归咎为其基础差,脑筋笨不开窍等,从而一味地推卸教师的责任;面对荣誉时,也不要把因培养个别学生而取得的成绩完全视为教师自己的资本, 一味地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师在人格品性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才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一律地产生出无创新的产品,所以要求教师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教学后进行反思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是指及时地、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应变能力,在课堂上发出的种种“意外”, 就可以成为反思材料,促使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困难的时候,耐心地帮助他们,不明白时,细心地引导他们,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想办法,遇到障碍时,真心地开导他们,取得进步时鼓励和鞭策他们;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的方向。教师通过教学后反思,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和提炼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