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心理学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在解释观察者如何赋予所接受刺激以意义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接下来会进一步阐述把自上而下的加工纳入知觉和认知模式这一理论的必要性。自上而下或概念驱动加工,是指由当时情境、过去的经验或两者共同产生的期望所引导的加工过程。一个同时包含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的著名知觉模型来自David Marr。Marr认为原始素描和2-D素描所依据的基本上全都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认知心理学中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所有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在解释观察者如何赋予所接受刺激以意义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和期望效应。

如图3-17所示,两个单词中的第二个字母是相同的。尽管如此,你还是很可能会将这两个单词读作“they,bake”。毫不迟疑地将上一个单词中的该字母知觉为h,几毫秒后,又把下一个单词中的这个字母知觉为a。这些字符周围的语境,即前者的t和ey,及后者的bKe,显然对你知觉到什么产生了影响。一个图案或物体周围的情境使知觉者对将要出现什么样的物体建立某种预期。


图3-17 知觉过程中情境效应的例子

知觉者在现实中识别物体时,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境效应:物体识别的精确度和所需时间随情境变化而变化(Biederman,Glass & Stacy,1973;Palmer,1975)。例如,人们在厨房的场景中识别餐具之类的物体比在混乱的场景中识别相同的物体速度快。这些效应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任何知觉模型必须结合情境和期望。我们接下来会进一步阐述把自上而下的加工纳入知觉和认知模式这一理论的必要性。

自上而下或概念驱动加工,是指由当时情境、过去的经验或两者共同产生的期望所引导的加工过程。如果有人告诉你此时你所在的房间里有只苍蝇,你会往哪里看?想象如果你要找的是只蜘蛛蟑螂,又会往哪里去寻找?对这些生物的过去经验会引导你首先朝什么地方看,是墙壁、地面还是天花板。你可以将这一寻找不同种昆虫的知觉加工看作自上而下式的,你的期望和经验引导着你搜寻的方向。

当然,自上而下的加工必须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共同作用,否则你将永远不可能知觉到未曾预期的事物,而总是知觉你期望知觉的东西——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个同时包含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的著名知觉模型来自David Marr(1982)。Marr的模型在技术性和数学形式方面堪称精彩。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去查阅他关于此模型的完整阐述。在此我只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www.xing528.com)

一个物体所处的情境能使知觉变得容易或困难。如果测量反应时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在右图中识别出烤面包机的时间要比左图中的长。合乎常情的厨房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境,帮助我们知觉所期待看到的厨房物件。这一场景一旦打乱,就会破坏这一情境。

Marr认为,知觉依据几个不同的有特定目的的运算机制进行,如一个模块分析颜色,另一个分析动作等。每个模块都自发运行,与其他模块的输入输出无关,也与现实世界的知识无关,因此,它们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

Marr认为,视知觉是通过构建三种不同心理表征或素描进行的。第一种称为原始素描(primal sketch),它以二维图像的方式描述相对明暗的区域和已经固定位置的几何结构。这使得观察者能够分辨不同区域的边界,但无法“得知”这些视觉信息的“含义”。

一旦原始素描建立起来,观察者就用它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表征,即2-D(二又二分之一维)素描。观察者利用阴影、纹理和边界等线索,获得关于该素描表面的信息,以及此刻它们在景深上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关系。

Marr认为原始素描和2-D素描所依据的基本上全都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只有在观察者最后构建视觉场景的三维素描(3-D sketch)时,有关现实世界知识或特定的期望(即自上而下的知识)才会被纳入进来。这一素描既包括对事物的识别,也包括了对视觉场景“意义”的理解。

Marr的理论不是唯一融入自上而下加工的理论。有自上而下加工的其他知觉现象还包括知觉学习和字词优势效应,我们接下来就将讨论这些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