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体论研究-问题起源及智者身份定义

本体论研究-问题起源及智者身份定义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题的缘起《智者篇》的前半部分始于为“智者”这种身份的人寻找一个定义。一个较容易显示这一方法的例子是先为渔夫下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以智者具有论辩的技术为起点进行二分得出的。肖像和幻象显然不是真实的原件,因而是假的。

本体论研究-问题起源及智者身份定义

(一)问题的缘起

《智者篇》的前半部分始于为“智者”这种身份的人寻找一个定义。但是这里寻找定义的方法和柏拉图早期著作中叙述的苏格拉底寻找定义的方法明显不同。苏格拉底寻找关于美或各种伦理规范的定义时,是通过枚举种种事实,或者以此启发人们在个别事实中概括出普遍的本质,或者,尤其是在作伦理判断时,启发人们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以实现善的目标。而在《智者篇》中,定义是直接从概念的分析着手的。分析的方法是二分法,即:从一个认可的概念出发,分出这个概念中蕴含着的两个概念,然后选取其中一个可以通向目的的概念再二分,一直到达到最终目的为止。一个较容易显示这一方法的例子是先为渔夫下一个定义。当作出发点的概念是,渔夫是个有技术的人,但并非所有有技术的人都是渔夫,二分法正是用来把那些与渔夫无关的技术逐层剔除出去。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表示:

这里有一个前提:只有先承认有一个将其他概念容纳在其中的概念,即一个从逻辑上说较普遍的概念,才可从这个概念出发逐层分析、达到一个具体的概念。我以为,《巴门尼德篇》中以理念间相互分有的形式,已经论述了概念的互相包容,那个论证是综合的。《智者篇》以《巴门尼德篇》的结论为前提,反过来推论,就成了分析的了。如果说,《巴门尼德篇》以演示理念间结合的方式启示出有一种纯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方法,那么《智者篇》就是这种方法的一次试验或运用,用这个方法去寻找某种事物的定义。

我们在前一节里说过,纯粹概念的思考方法能够把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所可能有的联系充分揭示出来。然而,其中哪些联系是事实,或者哪些可能的关系能够实现出来,这是概念的思考本身所无法决定和证实的。当柏拉图把上述定义渔夫的方式正式用于主要的目的,去定义智者时,这个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这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得出七个关于智者的不同定义。它们是:(1)受雇于富豪子弟的教师;(2)贩卖德行知识的商人;(3)关于上述知识的零售商;(4)既贩卖别人的知识、又贩卖自己的知识的商人;(5)以诡辩赚钱的人;(6)心灵清道夫:以论辩、揭露矛盾的方式去除人们思想上的谬误和成见;(7)制造幻象和肖像的人。

同一个概念得出七个不同的定义,其所使用的方法又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一个“是”、哪一个“不是”呢?况且其中还有互相对立的,如第6个定义是褒义的,这个定义中的智者也被称为“高贵的智者”,而其余都含贬损的意思。这就不能都“是”,又不能都“不是”。(www.xing528.com)

尤其须特别提到的是第7个定义。这个定义是以智者具有论辩的技术(取自第5个定义的结论)为起点进行二分得出的。其中指出,智者的这份技术其实不过是用语言来迷惑那些离真理尚远的年轻人,把语言中所制造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去蒙蔽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听到的一切皆真。事实上,所谓是真的那些东西,不外是智者所制造出来的两类东西:肖像(likeness)和幻象(semblance)。肖像和幻象显然不是真实的事物,然而,肖像毕竟是肖像,幻象也毕竟是幻象。这里,“是”和“不是”的问题更加突出了。柏拉图写道:

事实上,我们在此遇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显得如此”和“似乎如此”者并不真“是”,以及,说及某种不是真的东西——所有这些表述一向就是纠缠不清的。要想找到适当的词去表达或思想“假也真地是”,而又不至于与这些词的说法相矛盾,这可真是难极了。(28)

原来,希腊人日常语言中习惯于以“是”表示“真”的意思;“不是”,表示“假”的意思。(29)肖像和幻象显然不是真实的原件,因而是假的。然而我们却表达为:它们是幻象或肖像,用的是肯定的“是”。这就为智者提供了口实:即使人们把他们说成是制造幻象和肖像的人,他们所说也是“真”而不是“假”。这就提出了对“不是”和“是”加以考察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