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体论研究》:探讨是和本体的多义性

《本体论研究》:探讨是和本体的多义性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和“本体”的多种意义“是者”,在柏拉图这里泛指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把它当作泛指世界万物的普遍概念。要研究“是者之为是者”,首先就得梳理出“是”究竟有多少意义。属性的“是者”归根到底是用以说明本性那样的“是者”的。第三种的“是者”的意义是从命题的真、假方面来看的。这四种“是”的意义只是取其主要的而言,“是”的意义决不穷尽于这四种。“是”的多种意义决定了“是者”的多种多样。

《本体论研究》:探讨是和本体的多义性

(三)“是”和“本体”的多种意义

“是者”,在柏拉图这里泛指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把它当作泛指世界万物的普遍概念。然而,当我们以“世界万物”释亚里士多德的“是者”时,犹有不妥处。在我们的思想习惯里,“世界万物”似乎已经是一个包罗万象、指称一切的概念了,但是须知世界不仅是物,它的内容中也应包括意识及意识的对象。对于世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柏拉图认为除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对此亚里士多德是不赞成的。亚里士多德只承认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但是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也可以作物质和意识、存在和观念、现象和本质等划分,而“是者”则是对所有这些东西的一个方便而统一的称呼。这主要是在语言中,任何东西都能以“这是……”这个句式去表述。甚至“不是者”也可以是“是者”,如“‘不是人’意指不是某一本体,‘不是直’意指不是某种质,‘不是三肘长’意指不是某种量”。(67)“我们即使说及‘不是者’,也得说它是一个‘不是者’。”(68)所以,“是者”既可表示实际存在的可感事物,也可表示不可感的、不能实际存在的那些观念上的东西。“是者”是一个真正包罗万象的概念。

要研究“是者之为是者”,首先就得梳理出“是”究竟有多少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西方哲学家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是”的意义实在太多了。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是作了一番努力,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七章中,(69)提出了四种“是”,这决不是说“是”的意义为数是四,而是人们用到“是”这个词时的各种方式中的四种。

第一种是用以表达属性和本性的。例如,我们可以说,“这正直的作者是文明的”、“这人是文明的”,也可说,“这文明的人是白的”,或“那个白的人是文明的”,这其中,“正直”、“文明”、“白的”都是属性,“人”才是这里说到的对象的实质或本体。属性的“是者”归根到底是用以说明本性那样的“是者”的。

第二种是作为语句中表语成分的那些是者的“是”。如说“这人是文明的”,“这人在走路”(The man is walking)这两句中的“文明”和“走路”都是表语,用以说明主语的人的。“文明”说的是主语的性质,“走路”是指动作,通过对表语的考察,亚里士多德概括出,表语所表达的意义无非是这样几类:质、量、关系、主动、被动、地点、时间。在《范畴篇》里,除了上述七类外,还有两类:姿势和状态,加上主语本身作为本体也是一类,共称十范畴。由于范畴就是表语的类别,因此当亚里士多德说,表语有多少类别,是者也就有多少类时,也等于说,范畴的类别与是者的种类数目是一样的。当然,这不是说是者的数目尽于范畴的数目,是者的范围比范畴要大得多。这第二种“是”与上述第一种意义的“是”应当是有联系的,不同的是,第二种是从语言表达形式方面讲的。

第三种的“是者”的意义是从命题的真、假方面来看的。一个命题用“是”来表示就是真,相反,“不是者”则为假。例如,“苏格拉底是文明的”、“苏格拉底是不白的”,这样的命题是真;“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可以用它的边来计量的”,“在这里‘不是’表示虚假”。(70)

第四种,我们说及的“是的”或“是者”,有些是潜在的“是”,有些则是现实的“是”,即“是”有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意义。显然,已经实现出来的东西当然有一种“是”的方式。有可能实现而还没有实现出来的东西,我们对它们也有一种“见解”,它们也是一种“是者”,并有其之“是”,这样的“是”便是潜在的“是”。由此可见,“是者”不是只指现实存在的东西,“是”也不都是现实的“是”。

这四种“是”的意义只是取其主要的而言,“是”的意义决不穷尽于这四种。“是”的多种意义决定了“是者”的多种多样。但是另一方面,尽管“是者”是多种多样的,它应当有其最终的原因。如果没有最终的原因,那么人就不能有知识。否认有第一原因,也就在不自觉中抹掉了善性;世上也将失去理性;有理性的人总是符合于一个目的而后有所作为,这就是定限;终极也就是“定限”(71)

这里已经透露出,亚里士多德把纷繁复杂的“是”及“是者”看成是一个指向终极目标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分成等级的。根据这种分等级的思想,人的意识的最初形式是官感,这和动物几乎是没有区别的;然后人凭记忆将由感官得到的感觉累积为经验;经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是技艺;技艺之上是大匠师,大匠师能教人,他懂得理论;理论之上还有理论,那就是关于最高原因与原理的知识。将这种等级思想用于学问分类,那么就有关于以各种是者为对象的学术,在此之上则有关于一般的是者的学问,探讨这些一般的是者之为是者的原因,即关于本体的学说,就是哲学。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学科的分类就是由亚里士多德发动的,他不仅对学问作了分类,而且还亲自涉足各学问领域,在当时所设立的几乎所有学科里都有所建树。这种对学科的分门别类,使人类的研究在专门化的方向上得以深入发展,它对人类知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分门别类写过的著作就有: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声学、机械学、修辞学诗学数学心理学(《论感觉及其对象》、《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梦中的征兆》,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类,哲学才取得了凌驾于其余学科之上的地位,它是研究一般的“是者之为是者”的学问。然而依亚里士多德关于分等级的思想,即使是一般的是者,也是有层次的,它可以指从个体到类、种、直到最高、最抽象的概念。例如,他指出,在个别的人之上有人的概念,人的概念之上又有动物的概念,等等。由于“是者”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意义,它们是其所是的原因或本体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形而上学》中谈到过的本体就有:“这个”、“个别事物”、“普遍”、“本质”、“物质”、“基质”、“底层”、“定义”、“形式”等,还有“第一本体”、“第二本体”、“潜在本体”。当亚里士多德谈到毕达哥拉斯派的观点,一定的比例关系是事物的原因时,他说数是本体;然而,当他批判柏拉图把数当作理念时,又说理念、数都不是本体。这一切全看是针对哪一层次的是者,不同的是者,其“是”的原因不同,本体也就不同。“是”的意义的多样性也造成了本体的意义的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的等级思想中贯穿着一种超越向上的精神,这种超越是指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到最高的一般是者之为是者的理论。这种超越,目的在于从个别事物中把握普遍。他说:“从一方面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脱离个别事物,个别事物为数又是无限的,那么又怎么能获得关于无穷个新事物的知识呢?事实上,我们得以认识事物,是因为事物总是有某些一致性、同一性和普遍的性质。”(72)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超越的精神和柏拉图的超越精神之间有一个重大的区别:柏拉图的超越直超出于我们所在的世界之外,他是从上向下俯视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以经验为起点向上的超越,并且始终意识到,除了我们这个世界之外,不可能另有一个在外的世界。各种各样普遍、一般性的概念或范畴就是亚里士多德精神的超越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或结晶。范畴表的划分是这样的结晶,从经验到普遍知识、学科的划分也是这样的结晶。《形而上学》的第五卷解释了三十个词目,都是普遍性的概念,也是亚里士多德超越的精神的结晶。它们是:

1.本原,      2.原因,    3.元素,(www.xing528.com)

4.本性(自然),  5.必需,    6.一,

7.是,       8.本体,    9.同,

10.相反(对反), 11.先于、后于,  12.潜能,

13.量,      14.质,     15.关系,

16.完全,     17.限(定限),  18.由于,

19.安排,     20.有,     21.影响,

22.缺失,     23.持有,    24.从所来,

25.部分,     26.整体,    27.剪裁,

28.种,      29.假,     30.偶性。

柏拉图在《智者篇》里曾经把寻找主要的通种作为发展(本体论)哲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亚里士多德用自己的概念、范畴作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