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体论研究:分析命题无新知识

本体论研究:分析命题无新知识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分析命题不提供新知识如果说,前面的论述破除了所谓离开“存在”便不能思维最高的“是”的观点,那么,一个包含着“存在”的“是”的概念毕竟也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包含“存在”于自身中的“是”的概念,难道是不可能的吗?如一个词不能指示其对象,就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于是,说“是”存在,并不给人以新的知识,而只不过是将你预先设定在其中的一种意思引出来而已。

本体论研究:分析命题无新知识

(四)分析命题不提供新知识

如果说,前面的论述破除了所谓离开“存在”便不能思维最高的“是”的观点,那么,一个包含着“存在”的“是”的概念毕竟也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包含“存在”于自身中的“是”的概念,难道是不可能的吗?这涉及具有某种特殊规定意义的概念是否可能的问题。

从原则上说,康德承认,一个概念,只要不自相矛盾,就是可能成立的。但这也仅仅是停留在可能性的层面上,至于这个概念是否指示实际的对象,那是另一回事。一个不自相矛盾的概念,虽然区别于一无所是的概念,然而也可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康德的这个意思,如果用我们关于词(即名词)的两种不同意义的理论去解说,也许可以更明了一点。我们认为,(35)词的一种意义是指它在日常使用中的意义,这样的词(或概念)的意义在于它所指示的对象。如一个词不能指示其对象,就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但是,在某些特殊规定的情况里,词还有一种不同于日常的获得意义的途径,如在本体论这个完全脱离经验的领域里,一个词(概念)显然是不指示经验对象的,它的意义是从它与其他同样是在经验之外的词(概念)的相互关系中得到规定的。这种意义称为逻辑规定性。这后一种概念,就是康德所说的“空洞的概念”。但是问题在于,本体论对它的领域里的概念作了特殊的规定,但却与日常语言使用着共同的词,这就造成了混淆。如,“大”这个词,能指示经验世界中许多大的事物,这便是日常语言中“大”的意义。但是,在本体论中如果用到同一个词“大”,则不指经验的对象,不指大的东西,它必须从与“小”、“中”这样一些纯粹概念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由于康德没有像我们这里一样对一个词(概念)的两种不同意义作出划分,所以表达起来不免有些困难,或者,至少读者感到颇费劲。但是,他本人的思想中对这一区别当是明确的,所以,他根据“存在”这个词可能具有的两种不同意义,对它与“是”的关系作了分别的讨论。

康德对“存在是属于‘是’的”或“‘是’存在着”这个命题分别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角度作考察。所谓分析判断,是指从一个已知作为主词的概念中析取出包含在其中的另一个概念;综合判断,则是将一个主词不包含的、本来不具有其意义的概念加给主词的概念。(www.xing528.com)

如果将上述命题看作分析判断,那么,“是”这个概念被设定的时候,其中就包含了“存在”的意思。于是,说“是”存在,并不给人以新的知识,而只不过是将你预先设定在其中的一种意思引出来而已。

再者,提出“是”这个概念,就意味着“有”这个概念,或这个概念的“存在”,因此,说“是”存在,这岂不是同义反复吗?

我们当注意,这里说的“是”和“存在”都是从逻辑上规定的概念,因此,这里的“存在”并非指经验上可证实的实际存在,它只是作为“是”所可能具有的诸多逻辑规定性中的一种,或者用康德的术语来说,这纯粹是一种可能性。只有作为先天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才可被用作分析判断。而用作上帝存在证明的本体论,它的三段论逻辑,正是从前提析取结论的分析判断。康德的这一批判揭示了这一证明实际上是同义反复,它的结论事先已蕴藏在前提中,因此这样的证明是无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