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与传递

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与传递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宋尚娥摘要:双关语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在许多情况下,双关语的翻译中其言内意义难以传达。以下,笔者将会列举一些双关语翻译的制约因素,并对诗歌中双关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因而双关语的翻译不仅是意义上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

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与传递

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

宋尚娥

摘 要:双关语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它作为一种体现文化语言特征的修辞方式,在翻译时,往往失去双关语的形式和效果。双关语的翻译中有少量的例证说明,当原文直接翻译成译文时,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双关语,这只是由于在原文和译文当中出现了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偶合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双关语的翻译中其言内意义难以传达。本文从双关语的定义,其翻译的制约因素和翻译的策略来讨论古诗中双关语的翻译。

关键词:双关语 翻译 策略

一、引 言

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不仅运用词语的表面含义抒发情怀,而且运用艺术手法改变或增加词语的意义,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魅力。在诗歌语言中,复义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其中的词汇复意义,即双关语的运用(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但是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不同,更是由于诗歌的特殊形式,要译出原作的双关,确实是极其困难的,常常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尽量展现原作的巧妙和美丽。下面论述双关语的定义,双关语翻译的制约因素及其翻译的策略。

二、双关语的定义

双关语有两个意思,一个表面的,一个隐含的,其中往往以隐含的为主。双关语有两种:寓意双关(Homograph)和谐音双关(Homophone)。在冯庆华的《实用翻译教程》的第六章,他把双关定义成利用语言中的一切词义、一语两义或两词同音的现象,表达双重意义,表面上说甲,实际上说乙,言此译彼,或两义都要,这就是双关。(冯庆华,2001,p.171)双关利用声音与意义的交叉———巧合,进行同音异义的偷换,有意让此句同时带有双重意义,以达到言在表意在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顾正阳,2003,p.299)不同的学者因为其理解不同,因而对双关语有不同的定义。所谓双关,即俗语所说的“一语双关”,是指用一个词、一个语言片段或一个句子同时指代两种或多种事物,使其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兼备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单其昌,1990,p.230)。王秉钦(1991)明确地指出,双关语是可译的,因为“语言异译是一种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语言都受心理机制的制约,双关的心理机制则是“会意”,这在民族之间是相通的。以下,笔者将会列举一些双关语翻译的制约因素,并对诗歌中双关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

三、双关语翻译的制约因素

双关主要依赖词的联想意义和文本意义的差别构成其特殊的修辞应用,而其联想意义大多受到文化的制约。因而双关语的翻译不仅是意义上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双关的翻译不仅受语言、文化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还受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而在双关翻译中对两重含意的取与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作者的真正表述意图。

3.1 受作者意图性的制约

双关虽是利用音形相同或相似的字词乃至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的修辞格,但其话语意义的重心落在多义上。在正常表达的情况下,我们在交际中要尽量避免产生多义,但是双关辞格看重的却正是多义。双关辞格有意利用同(谐)音词与多义词可能引起的多义来达到一语双关地表述说话人真实意图的目的。

小说、戏剧、诗,是面向想象力的艺术。读诗歌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读者与自己,读者与艺术形象,读者与作者进行精彩的对话。如果作者给作品填满信息,就伤害了文学自身的声音。因此,成功的文学家无一不是留下许多空白,让大家去想象。留下空白,运用到语言上,便是作者语意的隐含,而双关正是表达“言外之力”的有效修辞手段。读者需要花费气力去推敲作者的隐含意图,在聆听了“文学自身的声音”的同时,读者得到的报酬是美的享受,所以译者在翻译双关语的时候要考虑作者的意图。

3.2 受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作为译者,面对一首诗,首要任务正是要品尝、感受原作的这种情感,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沟通,体验作者的心理过程,把握原作的基调和色彩,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不折不扣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同样接受到原作者所期望的影响和感染。译者很难免会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积累来判定诗歌要传达的内容,此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就体现出来了。

体悟作者的意图性,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诸如文字游戏、双关等。译者在利用其审美意识理解原作的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还兼具向译文读者传递原作美的任务。译者既是读者又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要求译者要时刻记得自己所译的乃是别人写的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在双关语的翻译上,译者应具备对原文审美感受能力,成功地理解双关,这样才可正确而恰当地移植或再现原作的双关辞格。

3.3 受读者期待视野的制约

在接受理论看来,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我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对社会的背离,不断评价和观察事件,这一定会引起我们根据这一事件矫正自己的期待,重新解释我们赋予已发生的事件的意义。读者在阅读原作中蕴含双关辞格的语言时,如果发现有他未曾接触过的异域文化因素,他会根据上下文或注释等手段去理解,接受这个事实并存人自己的知识结构,矫正并扩展自己的期待视野。具有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读者才是真正的接受者。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接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郝文杰,2002,p.22 -24)在富含民族形象的双关语翻译中,若将译文读者作为积极主动的接受者来考虑,就完全应当尽量传达原文的文化形象,所以双关语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受到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

四、古诗中双关语翻译的策略

4.1 直译法(Iiteral Translation)

大多数双关的词语或句子,如译成英语,只有一义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相切合。另一义与诗歌意境相差甚远,毫不相干,只能捡到篮里就是菜了,当然双关之美也就黯然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才采用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就是双关语的字面意思译出来,以符合上下文的意思。请看无名氏《西州曲》里的几句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少女怀念情郎,盼望情郎来,但他总不来,她只能出门采莲,聊以解相思之苦。见到莲子,她把它当做情郎,抱在怀中,又自言自语道:郎呀!我日日想念你,你可知道我对你的赤诚爱心吗?“莲子”谐音“怜子”———爱你,“莲心彻底红”比喻爱心之彻底赤诚。我们只能译出“莲子”,不能译出爱你,因为它与上下文不合,译文如下:

Ibow and pick up its love-seed

So green thatwater can't exceed.

Iput the love-seed in one sleeve,

Red at the core as I perceive.(顾正阳,2003,p.300)

译文第一行的意思是,我低头采莲子,莲子像水一样清。此种情况下只能采取直译的方法表达原文的意思。下面一例来自《红楼梦》第五回有这样一句诗: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这是一句经典的双关语,充分体现了祖国语言艺术的魅力。上面的两行诗中,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物,而实际上,“雪”暗指“薛”(宝钗),“林”暗指“林”(黛玉)。这两行诗分别描述了《红楼梦》里这两位主要女性的性格以及贾宝玉对他们不同的态度。中国读者正是通过文中的两个双关来领会这一切的,但英文无法译出这个双关。杨宪益夫妇在译著A Dream of Red Mansion中十分恰当地采用了直译法:

Vainly facing the hermit in sparkling snow-clad hills

I forgot not the fairy in lone woods beyond the world.(冯庆华,2001,p.171)

4.2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www.xing528.com)

意译法是指把双关语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不逐字逐句的翻译,用另一种方法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请看下面一例:

在翻译刘禹锡的《竹枝词》时,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

“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句绝妙的双关语,怎样能使译文读者也能领略中国古诗的艺术魅力呢?试译如下:

A Love Song

By Liu Yuxi

A long the waters still hung weeping willows green,

Iheard him singing sailing a boat,a sweet strain

Here bathed in sunshine,there showered the gentle rain.

Idiscerned for all his shynesswhat he could mean

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通篇言情,却无一字言情,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本诗最难译之处是最后一句双关语的翻译。译文在这里做了些尝试运用释义法来翻译这个双关语。借助于上文1) A Love Song 2) a sweet straw 3) bathed in sunshine,showered the gentle rate等的层层烘托,将其深层内涵意即歌声的弦外之音揭示出来,较好地保留了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4.3 双关法(Pun)

双关法就是直接用双关语来翻译原文的双关语。由于释义法和直译法均不能传递原文双关语的双层含义,所以都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是能够在译语中找到与原语对等的双关语。有时候,我们可用其他辞格,主要是比喻辞格来代替双关辞格,这当然并非是原配,但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下面一例来自许渊冲翻译李商隐的《无题》里的几句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马红军,1999,p.169)

恋人难得相见,分别更难。时值暮春,百花凋零,东风衰微,更加令人悲伤。痴男情女,两相保证:除非像春蚕丝尽,蜡烛燃完,绝不变心。第三句中的“丝”

译成silk,同时又把“思”译成love-silk,而sick和silk不但音似,而且形近,用暗语把原文的双重意义表达出来了,可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译为“蚕从情丝绵绵的心胸中不断吐出丝来,至死方休”。我们把作者构筑的意境重现了出来,把情侣之间始终不渝的爱情展示了出来。可以说是通过“音美”和“形美”来传达原文双关的“意美”。

五、结 语

“双关”使诗歌简洁凝练而含蓄丰富,同时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也给鉴赏者留下思索和回味的余地。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双关语的翻译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双关语的翻译虽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说作者意图的制约、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制约、读者视野的制约、翻译文本的制约,等等。但是双关语不是不可以翻译的。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意译法、双关法等等来进行翻译。为了保存原诗双关的神韵,“以双关译双关”似乎是最佳选择,但由于语言方面的差异,该方法难度极大。但是只要译者能够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反复推敲,聆听“作品自身的声音”,总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风格选定合适的双关翻译方法,再现原语双关之神韵,保持诗中丰富含蓄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4]郝文杰.读者反应与跨文化语篇的阐释[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22—24

[5]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王秉钦.略谈双关语与“等效翻译”[J].外语学刊,1999,(6): 73—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